戚文輝 羅仁紅
提升村級社會保障經辦服務探析
戚文輝 羅仁紅
提升基層特別是村級(或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基層社會保障干部隊伍建設,為村民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就業、社保、醫保、勞務開發等社會保障類公共服務,在人社事業的發展中越來越重要。本文就提升村級社會保障經辦服務能力建設方面進行了簡要探索分析,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資陽市樂至縣25個鄉鎮、632個行政村(社區),均未成立社會保障工作的相應機構,也未配備專職干部,村社會保障工作一般由村文書或其他村實職干部兼任;另外,也沒有專門的工作場所和設備,沒有完善的管理體制及服務標準,沒有專項工作經費來源,更加沒有合格的信息化平臺。因此,隨著國家社會保障事業的不斷發展和豐富,樂至縣基層社會保障經辦平臺服務水平不高、社會保障干部隊伍力量薄弱、服務功能不強等問題逐步凸顯,嚴重制約了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手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包括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包括各項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因此,完善基層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工作制度,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是促進村級社會保險事業發展,完善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基層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村級社會保障干部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謀求新發展的重要依托,是開展勞動力資源調查,就業失業狀況管理,完善社會保障和協調勞動關系的前沿陣地,也是為社會保險對象提供服務的重要支撐。目前,社會保障工作服務全縣87萬城鄉居民,工作繁多。因此,加強基層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平臺建設,是適應新形勢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需要。
全縣87萬城鄉居民的迫切愿望。社會保障工作直接聯系每一位群眾,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但由于基層服務人力不足,導致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出現情況不清、數據不明等不良后果。想要有效開展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就迫切需要建設功能更為全面的社會保障經辦平臺,增添更多的工作人員,才能把一系列惠及民生的工作做好、做細、做實,進一步體現出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本質。
管理機制及基礎條件滯后。樂至縣村級(社區)沒有專門的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場所,人員配備不到位,工作經費無保障,辦公設備不齊全,信息化建設功能不足,也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工作管理制度,職責不明、流程不清,嚴重影響了基層社會保障工作的運行效率和服務群眾的水平。
經辦人員不足,業務水平較低。由于樂至縣村級社會保障干部幾乎都是兼職,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學習不夠、理解不透,業務水平總體偏低,導致村級社會保障經辦服務能力不強。
村級社會保障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社會保障工作業務經辦逐步下延,導致基層工作量日益增多,而村級社會保障經辦工作均由村實職干部兼任,超額工作的現象普遍存在,然而經濟待遇上并無任何增長,導致干部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
配齊資源,夯實基礎條件。在全縣各村統一建立掛牌村級勞動保障服務站,規范化設置不低于20平米的辦公場所,并設立便民窗口;配置辦公桌椅、電腦、打印機、復印機、公示信息欄等設施設備;完善信息化建設,確保經辦平臺網絡暢通;綜合考慮轄區人口、轄區面積、用人單位數量等因素,每個村至少配備1名以上社會保障專職干部,并納入村委干部職數,由鄉鎮統一管理;村級社會保障專(兼)職干部在村實職干部待遇外,適度給予經濟補貼,經費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予以落實。
健全制度,明確職能職責。一是負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宣傳、咨詢、解釋工作;二是對轄區內居民的就業狀況、職業技能以及參保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建立信息庫;三是做好轄區居民參加社會保險的動員引導工作,指導或幫助參保群眾填寫表冊和辦理各項手續;四是跟蹤了解轄區內領取養老待遇人員的生存狀況,確保社會保險基金安全;五是完成鄉鎮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村委會交辦的其他工作。
強化培訓,提升經辦能力。一方面,培訓目標應與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適應,培訓內容應該涉及轉變干部思想觀念、增強業務知識和能力、規范操作流程等方面;另一方面,在培訓方法上要創新,培訓結果也要與實際工作、目標任務考核、待遇報酬等聯系起來,逐步增強村級勞動保障服務站及其工作人員服務群眾的水平,為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提供必要依托。
(作者單位:資陽市樂至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