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娜
(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387)
?
學術論壇
2015年我國情報學研究進展
謝麗娜
(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387)
為了把握2015年我國情報學的研究進展,本文對2015年召開的情報學主要會議、出版的情報學主要著作和發表的情報學學術論文三個方面進行了統計分析,并從情報學理論與研究方法、信息檢索、情報分析與研究、信息服務與用戶研究、信息計量學五個主要的研究領域概述了2015年我國情報學的研究進展。
情報學理論與方法 信息檢索 情報分析 信息服務 信息計量
就一個學科而言,對該學科領域每年的研究情況進行梳理和總結,能夠從整體上把握該學科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脈絡。馬克思曾指出:科學勞動“部分地以今人的協作為條件,部分地又以對前人勞動的利用為條件”。顯然,“前人勞動”主要是指前人留下的科學文獻,包括著作和論文等文獻成果;“今人的協作”則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來實現[1]。因此,一個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通常通過該學科領域開展的主要學術交流活動、代表性著作和論文成果等體現出來。為此,本文延續了其他學者的研究方法,對2015年我國情報學界的主要學術交流活動、代表性著作和主要的論文研究成果等進行了梳理和總結,以此來反映2015年我國情報學的研究進展。
學術交流活動是開展科研的重要條件,一個學科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越活躍,表明該學科的發展就越有活力。就情報學來看,2015年所開展的相關學術交流活動非常活躍,反映了情報學學科發展的活力。
3月,由美國戰略與競爭情報協會(SCIP)、亞洲競爭情報協會(AsiaCI)和中國競爭情報咨詢與培訓中心(CICI)聯合主辦的“2015第十屆中國競爭情報國際年會”在上海成功召開。6月,由上海市科技情報學會和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的“2015年情報新技術新工具開發利用學術交流會”在上海召開,旨在推動情報新工具的開發利用,促進情報手段的現代化。7月,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在成都召開,會議主要探討了大數據環境下的情報服務與創新工作。8月,由上海圖書館、上海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上海市行業情報發展聯盟、《競爭情報》編輯部等主辦的“情報綜述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在同濟大學圖書館召開,目的在于提升情報人員的文獻調研和歸納能力,以及情報綜述撰寫方法等,并促進各類情報機構的合作與交流。9月,由北京大學主辦的主題為“大數據時代情報學的學科發展”的“2015年全國情報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在北大召開。10月,由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主辦的“第五屆全國情報學博士生論壇”在人民大學召開,主題為“情報學的創新與發展——大數據與互聯網背景下的情報學發展”。10月,為了表彰信息分析從業人員在情報研究領域積極探索創新的貢獻,總結并分享獲獎者的寶貴經驗,由上海圖書館(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上海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主辦的“上海市科學技術情報學會學術年會暨2015年上??茖W技術情報成果頒獎大會”在上海圖書館成功召開。10月下旬,由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主辦的“2015競爭情報上海論壇”在上海召開,主題為“創新、創業、創客與競爭情報”。10月底,由武漢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主辦的“第四屆中美數字時代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國際研討會”在武漢大學召開,會議主要探討了大數據時代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教育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等所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11月初,由中國科技情報學會競爭情報分會主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競爭情報年會”在西安召開,年會以“‘一帶一路’戰略與競爭情報:機遇、挑戰與新的方向”為主題,探索在“一帶一路”戰略環境下,競爭情報在支持國家戰略、幫助企業“走出去”的機遇和挑戰以及自身發展方向問題。11月中旬,由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戰略情報研究工作協調組主辦的“戰略情報研究學術論壇2015”在成都舉行,論壇分為兩個專題展開,第一個專題的內容是科技評價方法工具應用研究,第二個專題的內容是戰略情報政策領域應用;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情報學會科技查新專業委員會主辦的“2015全國科技查新工作交流會”在西安召開,會議主要圍繞科技查新工作展開交流和研討。
從2015年情報學領域所舉辦的各類學術交流活動來看,主題大多集中在競爭情報領域,突出強調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不管是各類情報機構還是情報學界都緊跟時代潮流,積極探索大數據環境下的情報方法、情報技術、情報業務的創新與發展。
2015年,國內情報學領域出版了幾十部著作。綜合性的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趙海江所著《圖書情報學發展導覽(2010)》,介紹了2010年以來圖書情報學科的重要研究成果;金波、于英香等編著的《圖書情報檔案理論與實踐研究(第二輯)》,收錄了上海大學圖書情報檔案系部分研究生的學位論文。
基礎理論方面,科學出版社出版了楊思洛所著的《中外圖書情報學科知識圖譜比較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了姜鑫所著的《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在圖書情報領域的應用研究》以及楊溢等人所著的《基于圖書情報學的知識科學理論模型》,海洋出版社出版了李武等翻譯的《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經典譯叢:開放存取簡編》。
信息檢索方面,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了王彪、高光來所著的《信息檢索理論方法及問題分析》,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馬三梅所著的《科技文獻檢索與利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羅遠勝所著的《跨語言信息檢索中的雙語主題模型及算法研究》,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了袁守亮、周春宏等著的《信息檢索與利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了徐嵐所著的《信息檢索實用教程》,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了王知津所著的《工程信息檢索教程(第2版)》等等。關于信息檢索方面的書籍出版量非常大,所涉及的類型也比較廣泛,信息檢索作為情報學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因而也吸引了大量學者的關注。
情報分析與研究方面,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了馬天旗所著的《專利分析:方法、圖標解讀與情報挖掘》和甘紹寧所著的《專利信息分析管理與應用》,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趙一鳴所著的《基于多維尺度分析的潛在主題可視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周文杰所著的《工商競爭情報分析:原理、方法與工具》,金城出版社出版了張魁等人翻譯的《情報分析心理學》以及陳燁等人翻譯的《情報搜集技術》等等。
信息服務方面,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了鄧小昭等人所著的《用戶信息行為理論與方法探究》,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孫建軍所著的《基于TAM與TTF模型的網絡信息資源利用效率研究》,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黃濤所著的《知識服務的語義匹配機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周承聰等著的《信息服務生態系統運行機制研究》,海洋出版社出版了李翠薇等翻譯的《信息服務論》等。
信息計量方面,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周愛民所著的《圖書情報領域實用回歸分析》,主要以圖示方法導引讀者使用軟件解決圖書情報領域的數量問題,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邱均平、趙蓉英等著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武大版)(2015—2016):RCCSE權威、核心期刊排行榜與指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儲節旺等人所著的《文獻計量分析的知識管理學科規范研究》。
此外,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現代信息資源創新與發展叢書”,包括金曉祥所著的《數字信息檢索與創新》、許萍等著的《信息資源獲取與應用》、梁平等著的《網絡信息資源理論與實踐研究》等,海洋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名家視點·圖書館學情報學理論與實踐系列叢書”,包括《圖書情報工作雜志社》編著的《知識網絡研究的進展與創新》《機構知識庫的建設與服務推廣》等。
各個學科領域的核心期刊載文情況,是對該學科領域發展狀況的最直觀的顯示。為了了解2015年國內情報學的發展狀況,本文選取了幾種情報學核心期刊一年內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作為數據來源,對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和思想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歸類。情報學核心期刊的選取依據是北大2011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G25——圖書館事業、信息事業類核心期刊表,剔除純圖書館學的期刊,選擇名稱中帶有“情報”字眼的9種期刊作為數據來源的范圍,即:《情報學報》《情報科學》《情報雜志》《情報理論與實踐》《情報資料工作》《現代圖書情報技術》《圖書與情報》《圖書情報知識》《圖書情報工作》9種期刊。從內容跨度來看,這幾種期刊基本上涵蓋了情報學研究的各個方面,既包括綜合性的期刊,也有理論性期刊和實踐性期刊,內容比較全面,代表了情報學研究的較高水平,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我國情報學發展的研究狀況。因此本文通過對這9種期刊在2015年所發表的論文進行整理和分析,來反映2015年我國情報學幾大主要領域的發展狀況。
4.1 情報學理論與研究方法
情報學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是情報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的重要支撐,2015年在國內情報學領域也依然受到學者們的持續關注,重點是情報學的基礎理論建設和研究方法的創新研究。
在情報學的基礎理論建設方面,王昊等人[2]以本體思想作為理論指導,對我國圖書情報的學科知識結構進行了探測,構建了我國圖書情報學的知識體系;許海云等[3]運用一種新的測度指標TI來挖掘情報學的學科交叉主題,表明了TI值是分析學科交叉的有效指標;韓毅、李紅[4],曾建勛、魏來[5]等還分析了大數據環境下情報學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王飛躍提出了“情報5.0”[6]的概念,即情報科學進入了平行情報這一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杜彥峰等人[7]提出了“信息休眠”的概念,為大數據環境下信息生命周期的延續提供理論依據;引入了一些新的與情報學相關的學科概念,如張志強等[8]介紹了學科信息學的內涵、主要研究內容、學科體系及其關鍵技術與方法,這是一門以數據計量分析為核心的專門學科領域;葉鷹、馬費成[9]介紹了與信息科學一脈相承的數據科學,通過科學的推導揭示了數據科學繼續維持信息科學的基本原理。
學界除了對情報學學科基礎理論的研究外,對情報學的分支學科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信息傳播是情報學重要的一個理論分支,王晰巍等人[10]基于復雜網絡理論對移動環境下網絡輿情信息傳播模式進行了研究;姜景、劉怡君[11]運用信息生態學的思想和方法論,構建了微博輿論生態系統;李保珍,王亞[12]對社交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的可信度及其影響因素與評估方法等進行了綜述。信息行為理論也是情報學基礎理論的重要分支,王素芳[13]介紹了埃爾夫瑞德·查特曼的小世界信息行為理論,重點關注社會情境和社會交往,開創了人類信息行為研究的社會學范式。
除了不斷鞏固和發展情報學的基礎理論外,學者們也都積極探索情報學研究方法的創新,很多新的研究方法不斷被應用到情報學研究的各個方面。李拓晨等人[14]從社會網絡分析中“點”的角度出發,應用網絡整體分析的思想提出了一個評價節點重要性的新方法;路永和、張宇楠[15]在傳統特征選擇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特征選擇方法,這是中文文本分類過程的重要預處理環節;王寧、郭瑋等[16]為了解決之前案例檢索片面性的問題,將共性知識元模型引入到應急領域中,結合突發事件案例的內容特征,提出了一種突發事件案例檢索方法;潘東華等[17]基于專利文獻分類碼對技術知識圖譜繪制方法進行了研究,詳細介紹了技術知識圖譜的繪制過程。
4.2 信息檢索
信息檢索一直以來都是情報學研究的重點領域,2015年學者們對信息檢索技術、信息檢索理論、用戶檢索行為等做了大量的探討。
就信息檢索理論來看,宋朋[18]區分了與信息檢索相近的幾個概念,如信息搜索、信息搜尋等,從而提出面向知識的信息檢索設計需求理論,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馮曉華等人[19]在對用戶多樣化的檢索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檢索結果的多樣化進行了探討。知識檢索作為信息檢索的高級階段,也受到了關注,胡德華等人[20]總結了國內外知識檢索的進展和趨勢。陸陽琪等人[21]、孫曉寧等人[22]分別對中文社會化搜索系統、國外社會化搜索引擎等進行了研究,從而提出改進社會化搜尋系統的建議。
就信息檢索技術來看,包括語義檢索以及個性化檢索等。在語義檢索方面,劉毅、王宇等人[23]針對當前語義搜索引擎效果的不理想,提出了一個本體進化驅動的語義搜索引擎系統,能夠顯著提高搜索結果的準確率;韓普等人[24]提出了基于復雜網絡的漢語相似詞挖掘和相似度計算的方法,這是情報學中自然語言處理和信息處理的一項中間步驟;胡昌平、林鑫[25]為科技文獻檢索中的分面檢索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基于主題詞表分面化改造構建科技文獻內容分面的思路。在個性化檢索方面,張一洲[26]對結合向量空間模型和偏好本體的個性化信息檢索進行了研究,這種個性化檢索方法的性能遠遠優于Google方法;劉耀等人[27]對智能搜索引擎的關鍵技術進行了研究,旨在為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提供更優化的檢索方法和技術;王娜等人[28]還對用戶參與性分類法在網絡搜索引擎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了探索;李月琳等人[29]探討了基于任務的個性化信息檢索用戶模型,更好地支持個性化信息檢索的實現。
關于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的研究,主要包括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從理論角度來看,有學者探討了基于信息覓食理論的信息搜尋行為模式[30];還有學者探尋了信息搜尋過程中情感因素的影響[31],從而提出了基于評估理論的信息搜尋行為情感因素的影響機制。從實踐的角度來看,關于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的實踐研究更為多樣,劉曉鵬等人[32]通過深度日志分析方法對用戶的檢索行為進行分析,從而了解用戶的科技信息需求;王若佳等人[33]利用日志挖掘的方法對用戶健康信息檢索的行為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蓋曉良等人[34]對研究生的學術信息搜尋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還有些學者研究了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的影響因素,如在信息檢索中時間限制和任務次序的影響[35]、用戶搜索任務和搜索能力對用戶信息檢索的影響[36]等等。
韓毅、周暢[37][38]還對高校學術科研團隊的信息查詢和檢索行為進行了研究,探究了學術團隊的合作信息查詢和檢索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楊海鋒[39]對用戶的檢索行為進行了研究,針對用戶檢索行為的隨機性、隱含性等特點,提出借助科學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對其進行深度挖掘,不斷改進檢索系統的服務能力。
4.3 情報分析與研究
在情報分析與研究領域,除了往年關注的重點,如情報分析方法、競爭情報分析、專利情報分析、科技情報分析之外,更加關注大數據環境下的情報分析與研究。
情報分析方法是情報分析與研究的基本工具,學者們不斷地探討和開發新的情報分析方法,并借鑒其它學科的研究方法。王文韜等人[40]利用時間序列的方法探討了個人信息的分析和管理;梁蕾[41]對層次分析法在競爭情報系統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盧小賓等人[42]將云計算技術引入到情報分析的流程中來,主要探討了Google三大云計算技術在分析海量數據、信息時的優化作用;熊志正等人[43]深入研究了計算機輔助信息分析的技術框架,為更好地開展信息分析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競爭情報是情報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競爭情報分析是情報分析的主要應用領域。從理論和實踐應用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對競爭情報分析的理論探討和對企業競爭情報的分析。學者們對競爭情報的理論探討集中在對競爭情報架構及網絡輿情指標體系的構建上,如李志男等人[44]對技術轉移過程中的競爭情報指標體系進行了研究,王蘭成[45]、聶峰英等人[46]對網絡輿情分析的理論模型進行了探討,張洋等人[47]研究了基于社會化媒體的競爭情報挖掘等。對企業競爭情報的分析,包括企業競爭情報系統的構建[48][49]與服務體系的評價[50]、企業危機預警情報體系的構建[51]、企業競爭對手的識別方法[52]等等。國外競爭情報工作的經驗表明,成功開展競爭情報工作要從關鍵情報課題入手,楊柳等人[53]據此探討了大型電網企業的關鍵情報課題的特點和范圍,并提出競爭情報分析的途徑與方法。
專利情報分析與科技情報分析也是情報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支領域。李宏宇等人[54]通過專利分析對企業技術定位進行了研究,李紅等人[55]通過對專利情報的分析和對比研究了高校的技術創新情況;除了應用情況的分析,還有學者對科技情報分析能力進行了思考和探索,如肖安邦[56]、彭晶里等人[57]探討了如何提升科技情報研究能力和技術情報服務能力等。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研究的火熱,對相關學科的研究環境都產生了很大影響,各個學科都在積極探索大數據環境下的變化和趨勢。官思發等人[58]針對大數據時代下信息分析所面臨的挑戰和關鍵問題,提出了相應對策;文庭孝等人[59]分析了大數據環境對傳統的信息分析產生的根本性影響;劉如等人[60]探討了科技情報面臨的機遇與變革;秦殿啟[61]還對大數據環境下情報語言的拓展進行了分析;除了理論研究方面的探索之外,還有學者對大數據環境下中小企業競爭情報系統進行了探索[62]。
4.4 信息服務與用戶研究
情報分析研究的目的在于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情報學領域也一直比較關注信息服務相關的研究以及對用戶的研究。就信息服務相關的研究來看,包括了數據服務、信息服務、知識服務、智慧服務等不同類型的信息服務研究。
與數據服務相關的研究主要強調對數據的管理,尤其關注大數據浪潮對數據管理的影響:如盛東方、孫建軍[63]著眼于大數據環境下人與數據之間的交互,提出從語義層面進行挖掘;楊京等人[64]還研究了大數據環境下的科學數據互操作;張閃閃等人[65]還對國外信息服務機構的數據管理政策進行了調研與分析,王璞[66]也探討了英美兩國的數據管理政策,以對我國信息服務機構數據管理的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學者們對信息服務的研究重點關注的是不同類型的信息服務機構:孫紅蕾、鄭建明[67]探討了新市民社區信息服務創新的理論基礎;陳婧[68]調查了弱勢群體公共信息需求情況;郭敏等人[69]對醫院微信信息服務進行了實證研究。此外,也有不少學者依然注重探討信息服務的理論問題,吳晨生等人[70]認為信息服務正邁向3.0時代,還有學者[71][72]對信息服務視角下的信息分類進行了深入研究;王佩等人[73]注重借鑒國外公共部門信息質量管理的策略,以為我國信息質量管理提供政策依據。
知識服務是信息服務的高級階段,學者們對知識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服務體系、機構知識庫、科技情報服務等方面。張興旺等人[74]對大數據環境下數字圖書館的知識服務體系進行了設計和研究;伴隨著機構知識庫被越來越多的機構所認可和使用,邱小紅等人[75]探討了機構知識庫資源建設的問題,通過對中美兩國機構知識庫資源建設的現狀進行對比,發現問題,進一步改進;科技情報服務也是信息服務機構提供的一種重要的知識服務,學者們積極探索大數據時代科技情報服務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76],創新我國的科技情報網絡服務[77]等等。
學者們還積極探索了從知識服務向智慧服務升級的思路和方法,如溫有奎等[78]針對大數據引發的科學研究思維的變革,提出了建立大數據下智慧發現服務平臺的研究;宋芳[79]探究了圖書情報機構通過新型智庫提供智慧服務的路徑和服務模式。
信息服務的目的在于滿足用戶不同的信息需求,用戶是信息服務的主要對象,因而對信息用戶的研究也是情報學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2015年學者們對用戶的研究可以分為對用戶需求、用戶行為和用戶滿意度的研究,還包括用戶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等等。王琳等人[80]引入了眼動儀實驗這一新的研究方法對用戶的信息瀏覽行為進行研究,桂羅敏[81]通過民族志的方法來研究用戶的行為,王文韜等人[82]基于ERG需求理論研究用戶行為。
對于用戶需求的研究,包括對用戶需求挖掘模型的研究[83]、國防科技情報用戶需求的調查[84]、電商用戶需求狀態的分析[85]等等;對于用戶行為的研究,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例如用戶的閱讀行為[86]、知識問答社區的用戶分享行為[87]和貢獻行為[88]、移動閱讀采納行為[89]、微信微博的信息發布行為[90]和轉發行為[91]、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搜尋行為[92]、農村女性信息搜尋行為[93]等等,還包括對用戶使用行為模型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如網絡用戶信息交互行為研究模型[94]、科研團隊成員的協同信息行為模型[95]、在線討論用戶參與行為的影響因素[96]、用戶行為研究進展[97]等等;對于用戶滿意度的研究,包括對用戶滿意度的測評工具[98]與影響因素的研究[99]、用戶滿意度的評價指標體系[100]、通過情感語義分析對用戶滿意度進行測度[101]等等。
4.5 信息計量學
信息計量學是在傳統的文獻計量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102],而文獻計量學最初便起源于文獻學和情報學領域,因而在信息爆炸尤其是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信息計量學一直都是情報學研究的重要分支領域。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對信息計量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
在信息計量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學者們對信息計量學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都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劉盛博等人[103]認為引文分析已經從傳統的引文著錄分析發展到對引用內容的文本分析這一新的階段;崔雷、隋明爽[104]提出了用代表性論文來表示某一學科主題高頻主題詞共現聚類分析類團內容的設想;高曉培等人[105]對科技期刊論文首次被引的時間間隔分布規律進行了研究;胡澤文[106]針對“零被引”文獻被忽視的現象,闡述了零被引文獻研究的意義和進展;步一等人[107]通過引入引文發表時間使作者共引關系更緊密,從而優化了傳統的作者共引方法;杜建等[108]還對文獻引文軌跡進行了理論的探討;楊柳等[109]比較了幾種常用的替代計量學的工具;許新軍[110]對p指數在期刊評價中的應用進行了實證分析;俞立平[111]提出了歷史影響因子來作為評價學術期刊的指標。
在信息計量學的應用研究方面,學者們利用信息計量的研究方法對某一學科或主題的發展脈絡、現狀和發展趨勢等進行分析[112]。涉及到的學科領域非常廣泛,既包括圖書情報學,也包括其它學科,比如對民族學與文化學[113]、宗教學[114]、歷史學[115]、環境科學[116]、新聞傳播學[117]、計算機科學[118]、圖書情報與檔案學[119]等學科半衰期的研究,以及圖書情報學的最新動態與研究進展[120];還包括對某一主題研究領域的計量分析,如知識擴散研究[121]、期刊評價的研究[122]、社會網絡的研究范式[123]、科學計量學的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124]、情報學的理論應用與創新研究[125]、信息組織與檢索的研究熱點[126]、用戶隱私的研究現狀[127]等等。
近年來,大數據研究也成為情報學領域的研究熱點,王春華等人[128]對情報學領域以“大數據”為主題的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當前我國圖情領域大數據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幾個主題,包括數據挖掘與處理、大數據與信息分析、大數據與企業競爭情報、大數據與知識服務等等。余厚強、邱均平[129]還對國際網絡計量學的文獻進行了統計分析,通過總結國際網絡計量學的研究特點,旨在為打開國內網絡計量學研究思路提供參考。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情報學的學科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成為情報學學科發展的首要問題。從2015年國內情報學學者的研究中可以發現,情報學各個分支領域都在積極探索大數據環境下的創新發展。從各大學術交流活動的主題來看,大多都強調和突出“大數據”的時代背景;從發表的學術論文來看,很多學者將傳統的情報學研究問題置于大數據環境下,進行重新的思考、審視,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除了對大數據環境的關注外,依然注重對情報學基礎學科及分支領域的研究,無論是在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都表現出不斷深化和創新的發展態勢,使得情報學學科發展能夠緊跟時代潮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 匡興華,關虹.學術活動的意義、功能和分類[J].研究與發展管理,1991(4):38-41
〔2〕 王昊,鄧三鴻,蘇新寧.我國圖書情報學科知識結構的建立及其演化分析[J].情報學報,2015,34(2):115-128
〔3〕 許海云,郭婷,岳增慧.基于TI指標系列的情報學學科交叉主題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10):1067-1078
〔4〕 韓毅,李紅.大數據語境下情報學的堅守與拓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5):47-52
〔5〕 曾建勛,魏來.大數據時代的情報學變革[J].情報學報,2015,34(1):37-44
〔6〕 王飛躍.情報5.0:平行時代的平行情報體系[J].情報學報,2015,34(6):563-574
〔7〕 杜彥峰,相麗玲,李文龍.大數據背景下信息生命周期理論的再思考[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5):25-29
〔8〕 張志強,范少萍.論學科信息學的興起與發展[J].情報學報,2015,34(10):1011-1023
〔9〕 葉鷹,馬費成.數據科學興起及其與信息科學的關聯[J].情報學報,2015,34(6):575-580
〔10〕 王晰巍,趙丹,等.移動環境下網絡輿情信息傳播模式及實證研究——以埃博拉話題為例[J].情報學報,2015,34(7):683-692
〔11〕 姜景,劉怡君.基于信息生態學的微博輿論生態系統構建與機理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7):675-682
〔12〕 李保珍,王亞.社交媒體環境下網絡信息可信度評估研究綜述[J].情報學報,2015,34(12):1314-1321
〔13〕 王素芳.信息與貧困:埃爾夫瑞德·查特曼的小世界信息行為理論述評[J].圖書情報知識,2015(6):67-78
〔14〕 李拓晨,侯磊,李永立.一種基于網絡整體影響力的節點重要性評估方法[J].情報學報,2015,34(11):1143-1151
〔15〕 路永和,張宇楠.中文文本分類中基于和聲搜索算法的特征選擇方法[J].情報學報,2015,34(11):1203-1213
〔16〕 王寧,郭瑋,陳湧.基于知識元的突發事件案例檢索方法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10):1056-1066
〔17〕 潘東華,徐珂珂.基于專利文獻分類碼的技術知識圖譜繪制方法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8):866-874
〔18〕 宋朋.檢索中的信息需求理論:將信息與知識建立聯系[J].情報學報,2015,34(3):227-235
〔19〕 馮曉華,陸偉,張曉娟.檢索結果多樣化研究綜述[J].情報學報,2015,34(7):776-784
〔20〕 胡德華,腫樂熹,邱均平等.國內外知識檢索研究的進展與趨勢[J].圖書情報知識,2015(3):93-106
〔21〕 陸陽琪,楊建林,王麗雅.中文社會化信息搜尋系統比較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4):102-109
〔22〕 孫曉寧,朱慶華,趙宇翔.國外社會化搜索引擎比較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7):127-133
〔23〕 劉毅,王宇,楊德禮.本體進化驅動的個性化語義搜索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11):1048-1055
〔24〕 韓普,王東波,朱恒民.基于復雜網絡的漢語相似詞挖掘和相似度計算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8):885-896
〔25〕 胡昌平,林鑫.科技文獻檢索中基于主題詞表分面化改造的分面構建[J].情報學報,2015,34(8):875-884
〔26〕 張一洲.基于VSM和偏好本體的個性化信息檢索技術的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7):711-716
〔27〕 劉耀,鄭德舉,等.智能搜索引擎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5):113-118
〔28〕 王娜,劉倩瑜.用戶參與性分類法在泛在網絡搜索引擎中應用的探索[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2):115-119
〔29〕 李月琳,張佳.基于任務的個性化信息檢索用戶模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5):60-65
〔30〕 王媛媛,劉麗.基于信息覓食理論的信息搜尋行為模式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0):38-41
〔31〕 劉利華.信息搜尋過程中的情感因素影響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8):71-74
〔32〕 劉曉鵬,王朝飛,趙晉巍.通過檢索行為理解讀者科技信息需求——深度日志分析方法實踐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1):91-95
〔33〕 王若佳,李培.基于日志挖掘的用戶健康信息檢索行為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1):111-118
〔34〕 蓋曉良,劉娟.研究生學術信息查詢行為模型與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8):15-24
〔35〕 劉暢,趙瑜,楊帆.信息檢索用戶實驗設計中時間限制和任務次序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99-105
〔36〕 袁紅,李秋.搜索任務和搜索能力對用戶探索式探索行為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5):94-105
〔37〕 韓毅,周暢.學術團隊合作信息查詢與檢索行為的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4):432-448
〔38〕 周暢,韓毅.高校學術團隊合作信息查尋與檢索行為的實證調查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0):110-115
〔39〕 楊海鋒.用戶行為在信息檢索中的研究現狀及發展動態評述[J].圖書情報知識,2015(6):79-88
〔40〕 王文韜,謝陽群,謝笑.論作為PIM對象的個人信息[J].圖書情報知識,2015(4):63-70
〔41〕 梁蕾.層次分析法的演進及其在競爭情報系統績效評估中的應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2):20-24
〔42〕 盧小賓,王濤.Google三大云計算技術對海量數據分析流程的技術改進優化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3):6-11
〔43〕 熊志正,官思發,朝樂門.計算機輔助信息分析的技術框架及其發展趨勢[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3):19-25
〔44〕 李志男,夏勇其,翟楊.技術轉移過程中的競爭情報架構與常用指標體系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2):108-110+132
〔45〕 王蘭成.基于網絡輿情分析的突發事件情報支援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7):72-75
〔46〕 聶峰英,張旸.移動社交網絡輿情預警指標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2):64-67
〔47〕 張洋,凌婉陽.基于多源社會化媒體評論的競爭情報挖掘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7):59-66
〔48〕 丁月華.協同學視角下企業競爭情報系統協同的形成和實現機制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0):57-63
〔49〕 黃曉斌,何碧妍.基于虛擬會展的企業競爭情報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5):66-70
〔50〕 彭玉芳,鄭榮.中小企業競爭情報服務體系評價[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8):66-70+20
〔51〕 徐芳,趙超燁.基于信號分析的企業危機預警競爭情報體系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6):77-82
〔52〕 李偉華,鄭彥寧.企業競爭對手識別方法研究進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9):126-129
〔53〕 楊柳,劉民,陳國炎,等.大型電網企業凝練關鍵情報課題的途徑與方法[J].圖書情報知識,2015(4):90-95
〔54〕 李宏宇,李艷,彭齊治.基于專利分析的企業技術定位研究——以紅外探測技術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7):86-91
〔55〕 李紅,朱玉奴,等.基于專利情報分析和對比的高校技術創新評價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5):100-104
〔56〕 肖安邦.提升科技情報研究能力的幾點思考[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7):36-38
〔57〕 彭晶里,可星,李建平.情報學視角下的守門人角色及技術情報能力建設[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8):11-15
〔58〕 官思發,朝樂門.大數據時代信息分析的關鍵問題、挑戰與對策[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3):12-18
〔59〕 文庭孝,姜坷炘,趙陽,等.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分析變革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5(5):66-73
〔60〕 劉如,吳晨生,李夢輝.大數據時代科技情報工作的機遇與變革[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6):35-39
〔61〕 秦殿啟.大數據環境下情報語言的拓展及運用[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0):33-37
〔62〕 王洪亮,張琪,朱延濤.大數據環境下中小企業競爭情報系統模型構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7):109-114
〔63〕 盛東方,孫建軍.基于語義搜索引擎的學科知識服務研究——以GoPubMed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5(4):113-120
〔64〕 楊京,王效岳,白如江.大數據背景下科學數據互操作實踐進展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3):97-102
〔65〕 張閃閃,顧立平,蓋曉良.國外信息服務機構的數據管理政策調研與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5(5):99-109
〔66〕 王璞.英美兩國制定數據管理計劃的政策、內容與工具[J].圖書與情報,2015(3):103-109
〔67〕 孫紅蕾,鄭建明.新市民社區信息服務創新與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15(5):74-81
〔68〕 陳婧.弱勢群體公共信息需求與障礙的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5(3):80-87
〔69〕 郭敏,周曉英,宋丹,等.“互聯網+”時代的我國醫院微信信息服務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4):19-25
〔70〕 吳晨生,李輝,付宏,等.情報服務邁向3.0時代[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9):1-7
〔71〕 王玉林,高富平,曾詠梅.信息服務與信息交易視野下的信息分類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2):25-30+42
〔72〕 路永和,彭燕虹.融合實用性與科學性的互聯網信息分類體系構建[J].圖書與情報,2015(3):118-124+144
〔73〕 王佩,孫建文.英國公共部門信息質量管理策略分析與啟示[J].圖書與情報,2015(5):99-108
〔74〕 張興旺,李晨暉.數字圖書館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協同設計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3):61-70
〔75〕 邱小紅,姜穎.中美機構知識庫資源建設現狀與特點剖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5(3):113-119
〔76〕 裴雷,孫建軍,肖璐.大數據時代科技情報服務的挑戰與思考[J].圖書與情報,2015(6):26-32
〔77〕 黃曉斌,陳俊恬,張小慶.我國科技情報網絡服務的現狀與創新[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1):1-5
〔78〕 溫有奎,喬曉東.大數據下智慧發現服務平臺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11):1181-1189
〔79〕 宋芳.支撐新型智庫的圖書情報機構智慧服務創新探究[J].情報資料工作,2015,36(5):81-85
〔80〕 王琳,郭夢雪.信息瀏覽行為是理論導向抑或生物驅動?——基于眼動儀實驗的實證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12):1284-1295
〔81〕 桂羅敏.深度理解用戶:圖書情報領域民族志方法運用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6):16-21
〔82〕 王文韜,謝陽群,占南.基于ERG理論的數字原住民信息行為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9):42-46+7
〔83〕 涂海麗,唐曉波,謝立.基于在線評論的用戶需求挖掘模型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10)
〔84〕 姜曉菊,肖瑩,張曄.國防科技情報用戶需求調查與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8):106-109+105
〔85〕 張文君,王軍,徐山川.電商用戶需求狀態的聚類分析——以淘寶網女裝為例[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5,31(3):67-74
〔86〕 徐飛,徐緒堪,吳廣印.大數據環境下科技文獻用戶閱讀行為知識組織模型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9):912-921
〔87〕 劉佩,林如鵬.網絡問答社區“知乎”的知識分享與傳播行為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5(6):109-119
〔88〕 范哲,張乾.MOA視角下的問答網站用戶貢獻行為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5):123-132
〔89〕 葉鳳云,胡雅萍.青少年用戶移動閱讀采納行為實證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8):787-800
〔90〕 謝新洲,安靜,王堯.基于技術接受模型的微信用戶信息發布行為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8):801-808
〔91〕 金曉玲,金可兒,湯振亞,等.微博用戶在突發事件中轉發行為研究:基于信息源的視角[J].情報學報,2015,34(8):809-818
〔92〕 李月琳,閆希敏.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搜尋行為研究:信息源的選擇與利用[J].圖書情報知識,2015(5):57-65
〔93〕 劉濟群,閆慧.農村女性居民信息搜尋行為研究——甘皖津三地的田野發現[J].圖書情報知識,2015(1):4-13
〔94〕 鄧勝利.網絡用戶信息交互行為研究模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12):53-56+87
〔95〕 金燕,李昱瑤.科研團隊成員的協同信息行為模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9):86-90
〔96〕 沙勇忠,田生芃,肖桂芳.在線公共事務討論的用戶參與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3):125-133
〔97〕 李力,丁寧.國內外移動社交類應用用戶信息行為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0):137-144
〔98〕 施春林,馮繼強.用戶滿意度測評工具在公共圖書館的適用性調整[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40-44
〔99〕 張瀘月,唐瓊.高校閱讀推廣用戶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與建議[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8):67-71
〔100〕 王惠.基于用戶滿意度的搜索引擎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15(9):88-92
〔101〕 由麗萍,王嘉敏.基于情感分析和VIKOR多屬性決策法的電子商務顧客滿意感測度[J].情報學報,2015,34(10):1098-1110
〔102〕 邱均平.信息計量學(第一講)信息計量學的興起和發展[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23(1):75-80
〔103〕 劉盛博,丁堃,張春博.引文分析的新階段:從引文著錄分析到引用內容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5(3):25-34
〔104〕 崔雷,隋明爽.共現聚類分析結果表達方法的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12):1270-1277
〔105〕 高曉培,袁軍鵬,馬崢,等.科技期刊論文首次被引的冪律分布規律研究[J].情報學報,2015,34(7):693-700
〔106〕 胡澤文,武夷山.零被引研究文獻綜述[J].情報學報,2015,34(2):213-224
〔107〕 步一,劉天祎,黃文彬.優化傳統作者共引分析的研究初探——綜合引文發表時間信息的作者共引分析方法[J].圖書情報知識,2015(6):89-97
〔108〕 杜建,武夷山.文獻引文軌跡:分類及測度[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7):52-58
〔109〕 楊柳,陳銘.常用替代計量學工具之比較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9):114-119+144
〔110〕 許新軍.p指數在期刊評價中的應用[J].情報學報,2015,34(12):1246-1251
〔111〕 俞立平.歷史影響因子:一個新的學術期刊存量指標評價[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2):89-92
〔112〕 王益明,黃容,許春雯.2012年我國情報學研究進展[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3(5):18-22+28
〔113〕 張迪,趙越,鄧三鴻.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民族學與文化學學科半衰期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5(3):82-85+98
〔114〕 吳偉成.基于文獻引證關系的我國宗教學學科半衰期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5(3):86-90
〔115〕 張磊.基于CNKI數據的歷史學學科半衰期探究[J].圖書與情報,2015(3):91-98
〔116〕 陸陽琪.我國環境科學學科半衰期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5(3):99-102
〔117〕 陳祖琴,張艷瓊.基于學科文獻半衰期探尋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特征[J].圖書與情報,2015(1):96-99
〔118〕 王麗雅.基于CNKI的計算機科學學科半衰期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5(1):100-105
〔119〕 劉伙玉.基于CNKI的圖書、情報學與檔案學學科文獻半衰期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5(1):106-111
〔120〕 車堯,蘇成,趙筱媛.從國際核心期刊發文情況看我國情報學研究進展[J].情報學報,2015,34(5):522-535
〔121〕 溫芳芳.基于引文分析的知識擴散研究——以我國圖書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9):64-68+78
〔122〕 劉宇,魏瑞斌,方向明.國內期刊評價知識圖譜研究——基于CSSCI(1998~2014)的計量分析[J].圖書與情報,2015(5):81-91
〔123〕 王宗水,趙紅,等.社會網絡研究范式的演化、發展與應用——基于1998-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分析[J].情報學報,2015,34(12):1235-1245
〔124〕 趙蓉英,郭鳳嬌,趙月華.科學計量學主流研究領域與熱點前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2):66-74
〔125〕 王芳,史海燕,紀雪梅.我國情報學研究中理論的應用:基于《情報學報》的內容分析[J].情報學報,2015,34(6):581-591
〔126〕 司莉,賈歡.2004-2014年我國多語言信息組織與檢索研究進展與啟示[J].情報學報,2015,34(6):662-672
〔127〕 王雪芬,趙宇翔,朱慶華.社交媒體環境下的以用戶隱私關注研究現狀[J].情報學報,2015,34(12):1322-1334
〔128〕 王春華,李維,文庭孝.我國圖書情報領域大數據研究熱點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5(4):82-89
〔129〕 余厚強,邱均平.后鏈接分析時代的國際網絡計量學研究進展[J].圖書情報知識,2015(3):16-24
Research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during 2015
Xie L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a during 2015, the paper makes statistical analysis from three aspects: major conferences, publications and research papers in this field. The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five main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information science theory and metho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lligence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user study as well as informetrics.
Information theory and metho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lligence analysis; Information service; Informetrics
G250.2
A
謝麗娜,博士,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