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保孜
(火箭軍政治工作部,北京 100101)
?
·讀書春秋·
“書荒年代”的閱讀
顧保孜
(火箭軍政治工作部,北京 100101)
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在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撿書而讀的經歷,為那個特定的“書荒年代”留下了真實的證言,最后表達了對當代青少年讀書少、不讀書的憂思。
“文化大革命” “書荒年代” 讀書
我的家鄉在江蘇興化,稱為“里下河地區”,也被譽稱為“魚米之鄉”。準確的說,那里只能算我的衣胞之地。我出生在1957年,才八個月大時,就隨著父母工作調動,去到了陜西渭河邊的咸陽市,這里正在組建西藏第一所大學——西藏公學(后改稱為“西藏民族學院”),教員大多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藏部隊里的知識分子。我在這所西藏駐在“秦皇之都”的咸陽的高等學府里長大。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發生時,我九歲,正在上小學三年級?!拔母铩币案铩钡木褪俏幕说拿?,因此,高校首當其沖。隸屬于西藏的大學自然也不能幸免。到了1967年上半年,“當權派”基本上都被“觸及靈魂”輪流斗爭過了一遍,接下來就擴大到了學院的教師,他們大多是知識分子,數量較大,于是開一次批斗會,就像烤羊肉串似的,一串串地排站在大舞臺上,被拉出來去游街示眾也是一串串地似乎看不見首尾。
第二年的夏天,“兩派”之間開始武斗。一開始“造反派”就占了上風,他們組成的抄家大軍大概比現在的搬家公司還要繁忙,把所謂“走資派”“黑老九”家里的東西成車成車地往外拉,美其名曰:“破四舊,立四新”。
所幸的是,1943年9月加入新四軍后,擔任興化縣抗日民主政府永豐區蔡家莊小學校長的我父親顧材民(晚年著有回憶錄《我在西藏二十五年》,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這時候已離開西藏民族學院,去了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機關工作。雖然他頭上也有一頂所謂“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帽子,但因地域距離較遠的緣故,這頂帽子沒有把我們這些子女罩住,加上母親歷來生活簡樸,沒有高跟鞋之類與“資產階級生活”掛鉤的物件,因而我們家沒有遭到社會歧視與抄家。
當時,每當來抄家的“造反派”們來我們居住的家屬院,我就趕緊跟在那抄家隊伍的后面,期待著他們的抄家車上能掉下什么東西。要是有我同學家的東西,我還好撿回去給他們。但有一次我拾到了幾本大塊頭的小說書,便起了貪心,想反正是“毒草”,不如自己先拿回去看看,好肅清“流毒”。就這么偷偷地給藏了起來。
這是我記憶里第一次做理虧心虛的事情,敢把“毒草書”往家里帶,這叫同學給發現了,告到校長那里,搞不好要開除出校門的!但后來媽媽還是發現了我這幾本秘密藏書,她嚇壞了,叫我趕緊燒了。我舍不得,就用毛主席著作的紅塑料殼把幾本書套了起來,這樣既瞞過了老師、同學,又可以顯示我熱愛“紅寶書”。
正是在這段時間里,不到一年,我竟然拾回來了了幾十本“毒草”(其中不少是老師們害怕惹火燒身,將家里的書直接丟進了垃圾桶)。于是我讀了馮德英的《苦菜花》《朝陽花》和《迎春花》,巴金的《家》《春》《秋》,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肖霍洛夫的《靜靜的頓河》,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有瓦西里耶夫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等。我當時讀了這些被批判的小說不僅沒有肅清什么“流毒”,反而中“毒”很深,一旦拿起書來就欲罷不能,飯茶不思。還常常被書中的故事打動得淚流滿面。在十歲那年,我竟然暗暗做起了要當一個作家的夢來了!
當時,因為常常在課堂上偷看小說,我不知挨過任課老師多少批評,還經常被罰站,老是要寫“檢查書”,甚至還在全班同學面前做過“深刻反省”。而家里的小說也被母親燒掉了不少??蛇@都無法阻擋我繼續讀小說……
后來想想,正是因為在那個文化貧瘠、思想荒漠的年代里,我得到了這些小說名著的引導,讓我的童年時代獲得了真、善、美的人生啟蒙,并建立了明確的理想目標,也正是因為與這些好書為伴,讓我在“文革”那個書荒年代里,心靈沒有拋荒,而是種下了一粒寶貴的精神種子——我要做作家,寫很多的書,也去打動很多的人。
我后來從事紀實文學寫作,在內心里就覺得是受前蘇聯著名作家亞歷山德羅維奇·法捷耶夫的名著《青年近衛軍》的影響。這部書我一直認為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達到高度統一的佳作。《青年近衛軍》讓我相信歷史題材是可以寫出“色彩”的,也讓我覺得文學與史學是可以完美結合的。我在1991年出版的《紅墻里的瞬間》就做了這方面的嘗試,并取得了成功。
沒有當年的閱讀,就沒有我的今天。為了自己心目中這個“作家夢”的理想,多年來我一直喜歡寫,沒命地寫,看一本書要寫讀后感,看到令自己非常難忘的書,我會推薦給身邊的朋友。我曾經在西藏工作了很多年,做機要員,跟寫作沒有任何關系,但是隨我而行的永遠會有書,后來回到揚州工作,一個星期至少三四個晚上是在圖書館度過的,邊讀書,邊寫作。我覺得,讀書應該是一種生命狀態,閱讀就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面對現實,我也常常想,為什么今天的青少年很難靜下心去好好讀一些中外文學名著?大概是現在包括書籍在內的文化產品數量龐大,魚目混雜的原因。人們面對的是萬花筒般的文化品,反而讓目光失去了目標,難以做出精準的選擇。加之新媒體快速進入人們的生活,人們讀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太多了,于是乎讀書不再是必須,而似乎是“無需”的了,變得越來越可有可無了。
如果再說的深一點,那也可能是“拜金主義”的盛行是以人文精神為代價的,而人類精神的養分恰恰離不開的就是讀書。
Reading in the Age of Book Shortage
Gu Baozi
The paper recalls the author’s childhood experiences of picking up books to read during China’s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that took place in 1966, which bears witness to the Age of Book Shortage. The paper also reveals the author’s concern about the situation of reading less and no reading for modern teenagers.
Great Cultural Revolution; Age of Book Shortage; Reading
G252.17
A
顧保孜,女,一級作家,火箭軍政治工作部電視藝術中心一級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