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悅心(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7)
大學課堂教學中歷史思維的培養探究
楊悅心(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7)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實用型或研究型的人才,學生思維的培養非常重要。歷史學作為大學中重要學科之一,在大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本文從大學課堂特點的分析入手,對歷史思維的定義及具體表現進行闡述,進而從多角度對大學課堂教學中歷史思維的培養的必要性和途徑進行了探究。
歷史思維 大學課堂 能力
大學課堂的教育對象是心智已基本發育成熟的成年人,大學的性質是有償的公辦高等教育,大學教育的社會職能是為社會的發展直接培養實用型或研究型的人才。相對于基礎教育中,學生身心發展較為不成熟且教育目的過于趨向于完善學生基本的道德修養,在大學課堂中需實現教學的目的以及教學專業化程度和探究性程度要較為復雜[1]。因此,大學教育課堂有教師能力專業性、學生學習獨立性、教學過程探究性、師生關系互動性、教學目的實用性、教學體驗實踐性、教學手段靈活性、教學形式多樣性、教學結果不確定性等等諸多特點。
(一)歷史思維的定義
歷史思維是指,作為認識主體的學生基于老師的正確引導下和處于正確理論的指導下,通過積極使用辯證法思考,熟練掌握全面正確的邏輯思維過程,分析理解和解釋說明各種歷史現象和研究探討歷史事件,找出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活動的之間的本質屬性和聯系,并上升為理性認識的能力素養。一般來說,歷史思維是學習歷史所需的核心能力,它是學生進行歷史學學習進行融會貫通和理解的關鍵橋梁。從廣義的范圍上來說,凡是在歷史學習和歷史探討進行的所有思考,都可以歸類于歷史思維能力的范圍內。
(二)歷史思維的具體表現
歷史思維范圍非常寬泛,只要在歷史學習和歷史探究中涉及到思考就可歸類其中。一般來說,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歷史辯證思維。辯證思維是全面看待問題,多角度思考問題,綜合分析解析問題的關鍵步驟,是正確看待問題的鑰匙,是科學思考問題的關鍵環節,對人們正確處理問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歷史學習和歷史思考中,面對復雜歷史問題的紛紛擾擾,諸如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進步、封建朝代的循環罔替、共產主義運動的挫折、革命過程的暴力血腥、政權更替的和平穩定等,用完全明確的邏輯方式來思考和探究是無法完全洞悉事情原委和真相的,很容易讓人思維“打架”,懷疑客觀真理的真實存在性。如果我們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去思考,聯系歷史現象的前因后果,思考歷史人物出現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探析產生問題的核心要素,預判今后大勢的前途的走向,對于我們理解歷史趨勢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歷史思維邏輯由于各種因素的牽涉并非線性發展模式,歷史發展有著自己的內在邏輯,起到重要的啟迪作用[2]。
二是歷史擴散思維。歷史事件不是孤立的,它有著自己的前因后果和外在聯系性。比如,我們可以對日本戰后高速發展的歷史原因進行思考,我們可以聯系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美國的亞洲策略和對華策略、馬歇爾計劃、日本體制的演變、臺灣問題的演化、二戰中日本科技人才的儲備、科學技術的發展、中東戰爭等。通過與相關事件的種種聯系,我們必然可發現其中的奧秘。
三是歷史創新思維。創新性歷史思維有助于我們突破舊有窠臼,打破常規既有觀點,取得突破性的思維進展。比如,當我們思考鴉片戰爭的產生原因時,我們可以去創造性的思考,一個強大的國家為了輸出一種毒品而去與別的國家打仗,即便是戰爭有巨大的利益,終歸是不符合道義的,是不是有其它的要素我們遺漏了?通過認真查閱史料,我才知道,在那個時候,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民對鴉片的毒害作用了解不深入,普遍認為它只是一種天然麻醉劑。在當時的倫敦,一些母親為了按時在工廠工作或者出去逛街,避免嬰兒在沒人時候醒來,會將一些鴉片和奶摻在一起,喂孩子喝下。更令人震驚的是,中國當時在禁煙,同時期的英國科學家卻在提倡禁茶,他們認為茶葉對人有毒害作用。通過這個事件,我們可以看出,歷史創造思維能力對于我們探究歷史真相和推動歷史學科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啟迪作用。當然,我們在大膽創造性思維后,要認真求證,避免一些空中樓閣的胡思亂想。
四是歷史逆向思維。歷史逆向思維能力是指,對于已經發生的歷史事件,我們通過多角度的反向設問,探究歷史真相。比如,秦朝是由于重徭厚賦和輕罪重典的暴政被百姓推翻。那我們就反向設問:如果秦朝輕徭薄賦,秦朝還會滅亡嗎?我們聯系到秦朝剛剛統一六國,全國性的馳道系統對鞏固全國統治的積極作用,強大的國家暴力機器對各地六國舊貴族的震懾作用,我們甚至可以的到秦國仍有可能滅亡的結論[3]。
五是歷史形象思維。我們歷史學習中,主要還是以抽象的文字材料為主,而在大量的歷史圖片、史料照片,乃至直接近距離的觀看歷史遺跡,學習者就能更直觀的對各種歷史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在大學課堂中培訓學生的歷史思維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課堂是大學生學習活動的主戰場。雖然大學教育相對于基礎教育,更強調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但課堂仍是學生學習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大學生和老師最主要的溝通平臺,對學生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有重要意義。其次,大學教師在在大學課堂中培養學生歷史思維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必然創新教學模式,擴寬教學思路,延伸對歷史問題的縱向思考。第三,課堂中培訓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有助于大學生提升個人的思維能力。大學生必然走向社會,他們中的大部分會從事腦力工作,而思維能力是腦力勞動的基礎。歷史思維中的歷史辯證思維、歷史擴散思維、歷史創造思維、歷史逆向思維、歷史逆向思維、歷史形象思維都是思維能力的細小分支,大學生通過融會貫通,將有助于提高整體思維能力,高效精準解決其它問題。
(一)大學教師在歷史課堂中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
大學課堂雖然非常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側重學生自我探究化的學習,但課堂中基礎知識的學習仍然不能忽視。首先,大學歷史課堂仍是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主要渠道,教材仍是歷史基礎知識最主要的載體。其次,歷史基礎知識是歷史思維的源頭,只有歷史基礎知識扎實才能提高對歷史問題思考的深度。
(二)大學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加強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
要培養大學生的歷史思維,教師在課堂中加強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必不可少。首先,教師要加強學生歷史知識體系構建的思維訓練。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板書或口述整個歷史知識體系,強化學生對整體歷史知識的感知,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前因后果的記憶與理解,有助于學生提升體系化思維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問題。其次,教師要訓練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去全面分析某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經濟原因、文化原因、社會原因等等,進而探尋出藏在歷史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第三,教師要加強學生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的思維訓練。在課堂中,教師要把把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放在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即要看到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局限性,也能看到他們的先進性。
(三)教師在課堂中需包容不同的觀點
教師在課堂中往往忘記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喜歡將學生向自己預設的觀點引導,這與培養有獨立思維能力社會人的大學教育目的相左。因為,學生的觀點是在自身努力探索、積極思索下產生的,只有讓學生在輕松、寬容的環境里敢于說出自己對歷史的觀點,教師對學生的各種觀點都認真傾聽,仔細點評,才能讓學生感受到了重視,進而為學生努力思考歷史問題提供動力[4]。
(四)采用辯論的課堂形式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討論和辯論是兩種比較常見的學生參與課堂方式,但辯論的課堂模式比討論的課堂模式更能激發學生思維能力。在歷史課堂中加入辯論環節,必然使血氣方剛的大學生在范圍能力內收集到最全的資料作為論據,在辯論前反復推演歷史發展邏輯過程,不斷用歸納思維的方法總結歷史規律,大腦高速運轉思考對方的邏輯錯誤[5]。在這種高強度的思維對抗下,學生的思維能力必然快速、大幅度提高。
(五)發揮大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來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大學生經過高考的選拔和中學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已具備較高的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大學老師在課堂中不能采用滿堂灌輸的學習過程,應積極發揮大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思維方式的滲透貫通整個授課過程,采取探究方式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思考歷史。
總而言之,培養大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學習歷史的核心能力,培養大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措施。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潛移默化的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不僅要講究教學方法,還要通過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出發,注重寓教于樂,善于捕捉學生興趣點,以此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性。在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培養時,教師要做到因人而異,抓住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課堂思維活動的真正主人。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將義無反顧地擔負起培養創造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努力打造充滿思維活力的歷史課堂。
【責任編輯:閆現磊】
[1] 王雄.歷史教學心理學.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 夏曉.思維訓練教程.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 趙恒烈.歷史思維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高校歷史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5]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寫給大學教師.北京:開明出版社,1999.
G641
A
1008-8784(2016)04-123-3
2016-04-06
楊悅心(1984—),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