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如國●
江蘇省丹陽市呂叔湘中學(212300)
高中數學概念教學案例探究
趙如國●
江蘇省丹陽市呂叔湘中學(212300)
概念是支撐數學學科的基礎,單純的概念教學與灌輸會使學生感受到枯燥與乏味,只有在運用中將概念傳遞給學生,才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印象.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其特點是任務重、變化廣,這就要求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將數學概念與應用緊密聯系到一起,避免生搬硬套的教學形式.
高中數學教學;數學概念;概念應用
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科的基礎,概念教學也應該是數學教學的基礎與重點.當前高中數學教學中,受到應試教育影響,最終的落腳點都是習題與考試,大量的練習充斥與整個高中階段,反而對概念教學有所忽視,本末倒置.進一步探索如何推進概念教學,將概念教學與習題練習結合起來,能夠極大提高高中數學教學效率,是當前教學的必由之路.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踐經驗,淺談高中數學概念教學的一些方式.
盡管數學屬于對邏輯要求較高的自然科學基礎性學科,但在數學學習本身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系性,這種聯系與物理、化學不同,初中與高中接觸到的物理教學有質的變化,許多以往所學知識被推翻,而數學教學相對積累性強,小學學習的加減法到任何時候都是學習的基礎,因此,數學教學要有所統一,在高中數學概念教學中,要挖掘現有概念與以往所學的聯系,注重知識體系的建立.
許多概念間是有內在的聯系,如高中接觸到的三元一次方程等知識,就是從最基礎的方程知識發展起來的,只要做好“消元”即可完成解答,并沒有什么新的技巧.立體幾何的面積與平面幾何的面積求法有相似之處.高中教學最終面臨的高考,也是對學生綜合知識的考查,因此教師在面對新概念教學時,一定要深入挖掘與以往所學概念的關聯,并且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并養成尋找關聯的習慣,推進教學的發展.
在高中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探尋概念的推導過程,也就是將概念單純的幾個字展開來看,發展成為詳細的內容,只有進過探索的教學內容,才能使學生對其產生印象與興趣,并且將枯燥的概念教學轉為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例如:
在某節課中,教師開始便提出了“如果兩條直線既不相交,也不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間是什么關系?”在這個教學內容中,教師意在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異面直線”,如果直接將異面直線概念告訴學生,必然會使學生覺得枯燥或者是拗口,用這樣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反而使學生對該概念印象深刻.事實上,作為數學概念,學生并不一定要全部一字不差的記住,更多時候明白意思、會運用是最佳效果,運用遠比記憶重要.在數學概念教學中,類似的推導過程還有許多.找到學生關注點,教師的設問技巧就在于能夠使學生“夠一下可得到”,思考過后就能明白的,就算是成功教學.
盡管我們并不支持“題海戰術”但在數學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就是習題的練習,習題是數學學以致用的直接操練場,只要把握住習題的度,又能控制習題的精髓,能對教學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事實上,在針對某一類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相同類型的例題做對比練習,經過幾組對比練習后,學生自然會對一些知識產生深刻的理解,而不是見題拆題,零零散散的習題教學,會使學生感到累且重復多.例如,設向量a=(x,x+1),b=(1,2),且a∥b,則x=____.該題就可以進一步延伸為如下形式:
若a,b,c均為單位向量,且a·b=0,(a-c)·(b-c)≤0,則|a+b-c|的最大值為____
已知向量a=(1,2),b=(-1,m),若a垂直于b,則m的值為____.
這就是從一道題的引申,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搜集類似習題,而非全部習題,并引導學生尋找其中的關系.
在習題的運用中,教師要明確其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找到其中的一致性,設置有梯度的練習,幫助學生尋找到其中的概念運用;另一個就是使學生在運用中熟悉概念,對概念知識產生鞏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關注到學生的心理變化,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處事風格與分析事物的思路,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因此教師要明確自身的輔助作用,而非決定作用,給學生足夠的空間.
盡管新課程改革強調素質教育,但我國高中教育至今無法擺脫應試的命運,最終的高考成為不可避免的一關.對于概念教學,教師也不可見招拆招,僅針對某一概念開展,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概念的綜合,有時候一些例題并不僅限于一個概念的運用,尤其是最后的綜合性大題,探尋習題中概念的綜合運用,也是高中概念教學的必然步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探索.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中應強調對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對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貫穿高中數學教學的始終.”概念教學貫穿于數學學習的始終,把握好概念的核心要素,數學解題過程就會萬變不離其宗.數學概念教學并非無法可循,而是以往尋找規律的太少,強調內容的過多,從源頭入手探尋,自然能推進教學發展.
[1]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89.
[2]章建躍.中學數學課改的十個論題[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3(1):23—25.
[3]姜燕.高中數學概念教學案例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
G632
B
1008-0333(2016)36-0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