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健●
寶應縣曹甸鎮中心初級中學(225803)
開放學生感官 培養創新能力
周航健●
寶應縣曹甸鎮中心初級中學(225803)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初中物理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創新能力的培養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教師應從多個方面入手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讓他們成為新時期合格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中學生.
創新;物理教學;動手能力;激發興趣
學生創造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創新思維素質的高低,開展創新教學,加強創新思維訓練正是提高創新思維素質的關鍵所在.而開展創新教學,那就必須開放學生的感官,從多個方面訓練學生,激發學生,使他們的思想、視野、動手、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較大程度的開放.我根據平時的教學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我用“講故事”形式向學生介紹科學家的重大發現、發明思路、生平歷程.如:麥克斯韋如何建立電磁場理論;愛迪生如何找到燈絲材料;阿基米德如何辨別真假王冠等.還組織學生觀看市縣優秀學生的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等成果展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點燃了創新之火.
使學生認識到創造發明并不高不可攀,它來源于你身邊的一事一物,來源于平常的點點滴滴.所以,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睜大自己的雙眼,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和周圍的事物.如:汽車頭燈的燈罩與平常燈泡的燈罩有何不同?下雪天卡車后面有什么?飛機飛過后天空的白尾巴是怎么形成的?為什么電視機的屏幕上總是有灰塵?等等.從而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獲得了創新之源.
學生對周圍事物現象的觀察具有單一性、表面性,教師要啟開學生的思維之門.如:在講“單擺”這一問題時,問學生你從“單擺”現象中還受到了什么啟發?并告訴學生伽利略就是在教堂看到類似單擺現象而發明了時鐘.在講“重力”時問:手中的石子離開手后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對此你有何疑問?要求學生勇于提問,大膽猜想,多方位、多層次思考.從而啟開了創新之門.
沒有問題就談不上解決問題,“發現問題”是創新思維的起源,教師要鼓勵學生幻想、質疑.如:講“真空不能傳聲”時請學生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首先如何設計一個真空,并鼓勵“大膽說,說錯了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母.”過會兒一女生說:把球放在箱內,抽出空氣搖動看是否聽到了聲音.我再進一步引導:球與箱子碰撞會發出聲音嗎?怎樣使兩者不碰撞呢?“改用小鈴鐺”“用音樂卡片”“用手機” 下面同學開始熱烈的討論起來.我還啟發學生提出問題:你們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問題呢?如:家中的箱子被盜了,用什么鎖好呢?你身邊有那些特殊的鎖呢?在家洗淋浴時,淋浴水的溫度為什么時高時低呢?我還讓學生們對自己發現的問題寫小論文進行交流,其中優秀的小論文推薦參加市縣的比賽.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不斷為學生鋪設創新之路.
現代化的社會要求我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而現在的學生又被大量的“課本作業”捆住了手腳.學生遇到了問題,他們想做而沒有時間去做,想動沒有精力再去動.教師要在多個方面幫助學生,以便解開學生的雙手,讓他們能夠運用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分析問題,并利用身邊的器材去操作實驗解決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自己的實驗過程中既靈活了雙手,又鍛煉了大腦,還能在實驗中總結一些自己的方法.這也要求我們老師抓住課堂減少學生課后負擔,同時能夠為學生提供器材和理論的幫助,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多鼓勵學生不怕困難,要多動腦筋,勇往直前.從而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之翅.
教師要擴大學生學習內容的空間,把書本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學習場地的空間,把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帶領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去認識世界,觀察社會,研究新事物,探索新方法.我要求他們調查周圍的資源、家里的用電、生活中的噪聲等等,學生們為此.走進工廠、走進社區,收集數據,并由此撰寫調查報告,既培養了他們實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也鍛煉了他們與人交流的能力.這樣不斷擴展他們的創新之所.
教師通過變換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使內容具有創新性.如講“電路連接的基本方式”時,要求學生設計一個“醫院中病房里的病人呼叫醫生的電路”或“主人能及時發現圈里的羊是否逃跑的電路”.在講“凸透鏡”一課時問:如果你到了南極,沒有火源怎么辦?講“電磁鐵”時,用成龍的電影《雙龍會》中碼頭上成龍的朋友被吊在電磁起重機上的視頻來引導學生.在講“蒸發沸騰”時用表格將兩者進行對比.在講“光的折射”“浮力”“比熱容”時通過漫畫來引入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為教材添加了創新之彩.
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教師要組織全體同學共同活動,共同探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集思廣益,這樣既培養了全體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增強了學生相互協作的能力,跟增添了同學集體間的友誼和師生間的情感.為學生架起創新之橋.
對學有專長的學生,教師要提供機會和器材讓學生獨立研究、探索、并適當引導、點撥,對學生取得的成就要給予肯定鼓勵,并向外展覽,促使他不斷的創新.在探索中找到自信、樂趣和學習的方向.使他們成為創新之星.
以上所講的幾點并不是獨立的,而是有機聯系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運用.總之,創新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獨立大膽探索創新的能力,克服了學生看見器材就往后退的心理障礙,是學生形成了勇于探索,開拓創新的理念,這種理念促使他們搞些小發明、小創造.我們相信,21世紀必定出現中國式的“牛頓”、“愛因斯坦”.
“新”來自于“創”.創新教學——科學家的搖籃!
G632
B
1008-0333(2016)36-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