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九一八”事變以后,西北作為戰略大后方,國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開發西北的政策,陜西的金融機構也隨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傳統金融機構典當業開始紛紛衰落,錢莊卻因為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出現了中興的局面。這個時期,陜西的新式銀行紛紛建立,國民政府推行的“四行二局一庫”金融組織體系也逐漸在陜西得以施行。
關鍵詞:典當業;錢莊;銀行
抗戰時期,陜西作為戰略大后方的地位迅速上升,國民政府因此制定了一系列開發西北的政策,陜西的金融機構出現了一個快速的發展變遷。
一、傳統金融機構的逐漸衰落
陜西的典當業在辛亥革命爆發后便受到重大挫折逐漸衰落,但是由于其和廣大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并沒有一下消亡,到國民政府統治時期依然在艱難維持著。九一八事變以后,陜西的典當鋪發展更是不景氣,到民國三十年(1941)時,陜西的典當鋪一共只有九家,除了西安集成便民質是在1922年設立的外,剩余的八家都是在九一八事變以后陸續成立的,這些典當鋪主要分布在西安、大荔、富平這些關中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快的地方。
九一八事變以后,陜西的錢莊受到很多外來因素的影響,天災人禍、物價下跌、國外商品的傾銷,這些都使陜西的錢莊業紛紛倒閉衰落。直到民國二十三年(1934)隴海鐵路通陜,以及全面抗戰開始以后,華北大部分地區淪陷,陜西作為西北的門戶成了抗戰的大后方,國民政府開始把重心放在西北地區,大量人口和工業開始西遷,陜西的經濟在抗戰時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市場的擴大使得商家看到商機,紛紛在陜西設立錢莊等金融機構,陜西的錢莊在這個時期出現一個短暫的中興,1934年時,陜西的金融機構只有42家,到1944年時,西安的金融機構僅錢莊便有69家。
二、現代金融組織組織體系的形成
九一八事變之后,國民政府逐步開始構建自己的金融網絡體系,逐步形成了以“四行二局一庫”為中心的體系。“四行二局一庫”分別是指: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交通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信托局、中央合作金庫。
“二局一庫”中的中央信托局成立于1935年10月1日,在陜西設的第一家分支機構是1938年11月在漢中成立的辦事處。郵政儲金匯業局最早在陜西的機構是1930年設立的漢中分局,1940年10月又在寶雞設辦事處,1943年3月在西安南院門設分局。中央合作金庫陜西分庫最初成立時間已經查不到記錄,1940年7月在漢中設立分理處,依附于中國農業銀行漢中支行。
全面抗戰爆發后,陜西在戰時的地位急速提升,加上隴海鐵路通陜,陜西的地方銀行也開始迅速增加,省銀行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居于主導地位。省銀行的資本不斷增強,到戰時陜西省銀行資本共計500萬元,比以前增加了1.5倍。同時,省銀行的分支機構也不斷增多,陜西省銀行1938年只有38個,到1941年增加到51個。
在全面抗戰前陜西的商業銀行并不是很多,主要就是三家:民國二十三年(1934)12月在上海設立的商業儲蓄銀行,同年12月在寶雞設立的辦事處、民國二十四年(1935)7月金城銀行在西安設立的辦事處。全面抗戰爆發后,由于陜西未遭到日寇的入侵,因而一些私營的商業銀行紛紛來到陜西設立分支機構,甚至外省的一些地方銀行也到陜西開展業務,陜西的商業銀行迅速增多。商業銀行在陜西設立分支機構的有通商、川康、永利、建國、亞西、美豐、興文、四明、工礦、大同、裕華、華僑等銀行12家。此外很多外省的地方銀行也開始在陜設立辦事處。這個時期陜西的新式銀行還有陜北地方實業銀行、商業銀行、地方性銀行等。
抗戰時期陜西金融組織快速發展變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淪陷,華北危機,西北地區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急劇上升。后撤的國民政府、軍隊、公教人員、內遷工人職工及家屬以及淪陷區人員等大量涌入,使得大后方的軍用、被服、藥品、軍火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急劇增長。造成后方的物資逐漸供不應求,商品價格飛速增長。市場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這就迫使政府必須全面開發西北地區的經濟,以緩解這種供需矛盾。國民政府從當時的戰時環境出發,采取了一系列針對促進西北發展的具體措施,陜西作為西北最重要的一個省份,城市經濟的發展出現一個繁榮的局面,隨之現代新式銀行和紛紛建立。
第二,交通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尺度。在國民政府制定了開發西北的政策以后,便首先將重點放在了交通設施的建設上,并且確定了以鐵路建設為主的大方向。隴海鐵路在1934年通至西安、1937年通至寶雞、再到1952年通至蘭州,用時半個世紀之久。隴海鐵路的通陜,在近代陜西交通運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標志著陜西交通運輸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與此同時,還修建了咸同(咸陽到同官)鐵路支線。這期間還加強了公路的修建,全省東西南北公路基本貫通,與毗鄰各省區也有公路相連,公路網的基本格局也初步形成。這些都促進了陜西城市經濟的繁榮發展和金融機構的加速變遷。
參考文獻:
[1]李建鑫.晚晴至民國陜西金融機構的設立、分布與變化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趙俊.抗日時期國民政府開發西北金融問題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04.
[3]曹敏,楊明東.抗戰時期西北近代工業的發展及啟示[J].理論探索,2007(03)
作者簡介:
侯珊珊(1989- ),女,山西晉城人,西安工程大學思政部201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