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森林作為地球的綠肺,其功能是無可替代的。但是目前林區面臨著艱難的轉型時期,由誰留下來管護森林成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林區營林造林具有較強的公共外部性,為眾多潛在的受益者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但是由誰來為提供良好生態的人給予相應的補償,補償的資金從哪兒來。本文從森林資源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問題的重要性入手,分析目前林區森林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給出幾種解決補償資金來源問題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黑龍江;國有林區;生態補償;資金來源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項目《東北國有林區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編號:12542026)
黑龍江國有大興安嶺和森工林區兩部分,兩大林區對維護東北亞地區的生態平衡以及經濟發展都具重要意義。國有林區豐富的植物資源承擔著我省重要的生態調節功能,在延緩溫室效應、凈化空氣、減輕霧霾、履行國際減排義務等各個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森林資源可以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空氣,備受人們的推崇。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對森林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但是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有著巨大的正外部效應,人們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就享受到經由森林凈化過的空氣,但是管護森林的群體就面臨一種境地——我付出勞動,由他人無償享用,因此有學者提出要給予生態提供者適當的生態補償,這也是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的一種重要手段,在國際上也被廣泛應用。所謂生態補償,就是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利益相關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經濟利益的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一種制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我國要大力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通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的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
一、解決森林資源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問題的重要性分析
1.確保林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
資金一直是我國解決林區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盡管近幾年我國不斷加大林區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但面臨的資金缺口依然較大。現階段黑龍江國有林區需要想盡一切辦法來積極籌集生態的補償資金,也只有把補償資金的來源渠道弄清楚,才能滿足林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資金支持,保證后續的工作開展。
2. 保護國有林區生態保護者利益
林區環境保護中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環境的受益者與環境保護者相脫節。受益人由于自身的潛在性、不穩定性、流動性等特點使得無法對其應該付出的生態成本進行衡量,因此出現“搭便車”的現象;而環境保護者在進行大量的工作投入后不能進行正常的合理的勞動回報,則其營林造林的意愿就會降低,勞動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影響。如何改善這種公共產品的外部性為部分群體帶來的損失,可以通過生態補償資金來進行相應的彌補,提高林區職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積極性。
3.是實現林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幾十年林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追求政績,對森林資源實行無限制采伐,使得林區已經無法通過自然生成完成更迭,只能人為對其進行干預禁止采伐。但是一系列的生態環境災難已經形成,無可避免的洪澇災害、沙塵天氣等都在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影響了林區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因而需要積極探尋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構建生態補償制度,通過投入生態補償資金進行林區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
二、林區森林生態補償資金來源方面存在的問題
1.資金匱乏
目前的生態補償資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由于開展的時間較短,補償資金不能完全落實到位,資金缺口仍然很大。生態補償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資金的需求量也比較大,目前國家以及地方政府投入的資金有限,加之地方政府的財力有所差別,一些相對貧困地區政府無法根據相關制度兌現補償資金,致使目前投入的資金量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資金來源機構不合理
目前林區的生態恢復主要由政府來承擔,資金來源也多是地方政府的財政來負擔,這給政府造成了較大的財政壓力。而社會上的閑散資金目前并沒有一個合適的渠道投放到生態補償中來,未能充分加以利用,因此補償資金來源單一,會使資金量不足,同時打擊政府的積極性,使生態補償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
3.資金的提供方和受益方主體不明確
對森林資源開發進行生態補償時,需要明確補償由誰來補,補給誰,可以用“生態受益者、損害者”與“生態保護者、受損者”來進行解釋。但是在實際區別時要結合具體情況分析。隨著時間推移,主體也會發生變化,認定的結果也需要適時調整,將符合補償條件的主體及時納入生態補償體系,將不再滿足補償條件的主體排除出體系。
三、解決補償資金來源問題的具體對策
1.完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
黑龍江省林區森林資源生態補償資金缺口較大,政府作為森林資源生態補償的主導者,需要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提高森林資源生態補償在財政轉移支付中所占的比例,確保生態補償資金能滿足實際需求。同時引導推行橫向財政轉移支付,鼓勵受益地區和受益群體與生態保護地區自愿協商建立起橫向的補償關系,采用多種方式實現橫向生態補償。
2.吸納社會資本
根據“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黑龍江省國有林區可以通過一些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本流入林區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政府還可以通過發行生態彩票的方式,向社會公眾募集森林資源生態補償基金。
3.推廣生態銀行
德國在1974 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生態銀行,為那些被商業銀行拒絕放貸的環保項目提供專門貸款。由此生態銀行逐步在各國推廣開來,我們可以借鑒別國的經驗,以目前的三大政策性銀行做依托,設立一個獨立的部門專門對森林生態保護項目進行審核與信貸資金的發放、監管等工作;或者成立獨立的“生態銀行”,為林區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源。
參考文獻:
[1]裴秀麗.我國森林生態補償資金來源問題研究:對哥斯達黎加森林生態補償經驗的借鑒[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02)
[2]王玲.我國地下水生態補償資金籌措方式研究[J].財會研究,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