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在不斷擴大,是由多種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包括宏觀性地區經濟政策差別、地區間經濟結構差異與市場經濟發育程度的不同及地區間客觀性發展要素在數量與質量上的差別等。以目前我國的經濟形態來看,市場化進程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主要是改革開放至今國家實施漸進式改革政策后所衍生的一系列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市場化進程;地區經濟;差距
現階段,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在不斷擴大。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經濟體制的改革,從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所謂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既要擁有自由、公平競爭的產品市場,與能夠流通自由的生產要素市場,還要具備建立起宏觀調控系統與相應的經濟法規以及明確的產權制度等。進行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市場價格與資源配置受到市場作用的引導,通過改革經濟體制來激發地區經濟主體的活力。
1.市場化進程影響下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
1.1東南沿海地區市場機制的優勢
不平衡增長方式也是實現地區更高級發展的一種平衡性增長手段。從經濟發展的理論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東南沿海區域的“先發優勢”會被逐漸削弱,而相反的,內陸地區的“后發優勢”會逐漸被強化,內陸地區的發展機會會越來越多。但現階段的突出問題是,我國改革開放程度遠遠沒有達到成熟階段,現仍處于市場經濟新體制建立新框架的初始階段。在這種特殊背景之下,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先發優勢”已逐漸被發揮出來,但目前還未具備成熟的市場條件,來促進內陸地區“后發優勢”的發揮,這就導致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所面臨的發展局面有著巨大的差異。簡單地說就是內陸地區的“后發優勢”想要得到發展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一條件就是市場經濟成熟化。唯有市場經濟處于成熟發展階段,勞動力成本在東南沿海地區持續增高,加工工業在東南沿海地區得到快速發展,此時內陸地區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自然資源相對優勢等才能夠充分發揮出來,最終吸引更加多渠道的發展機會。但是,目前我國市場經濟仍未到達井然有序的成熟狀態,各方面市場要素還不能夠自由流動,主要表現為市場機制不完善、價格體系不平穩、市場競爭扭曲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就導致內陸地區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與自然資源相對優勢無法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內陸地區也就沒有出現大趨勢的發展機會。
因國家采取地區經濟不平衡增長的發展戰略,使得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優先獲得了市場化改革與市場制度變革的先天優勢,并且這種優勢一旦形成便會隨著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而逐漸強化與自我完善,最終導致了目前地區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非均衡性發展。
1.2“先富帶動后富”和漸進性改革方式
后發國家往往通過實行非均衡性發展戰略來實現經濟上的趕超,這在某種程度上看非均衡性發展戰略不失為實現經濟趕超的有效方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先發優勢”主要建立在傾斜政策的促進上,而非建立在自身經濟基礎上,所謂的傾斜政策,指的是“讓一部分地區(或人)先富起來”這一特殊政策。并在這一特殊政策的指導之下,市場體制改革便從東南沿海地區開始起步,且在體制改革的初始階段還有目的性地施予了某些優惠扶持政策,也可以說是給東南沿海地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例如,當沿海地區指令性計劃調節范圍已大幅度縮小且市場比重化大幅度提升時,內陸地區仍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商品價格通常要比市場價格低很多,因此,就導致內陸地區的資源型產業非但未得到發展的機會,還要通過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各種隱形賦稅對沿海地區的發展進行貼補,比如資源稅。而沿海地區可以充分享受一系列的減免稅、投資及外匯使用等各方面的特殊優惠政策。
在計劃經濟體制指導下,雖然說目的是為了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但實際上卻是以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為犧牲代價,采取畸形的發展方式,最終導致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越來越突出。基于此背景下,逐漸形成:先讓部分人富起來“的發展觀念。雖然政府也沒有忽略邊遠、窮困地區的發展,予以許多明確性的扶持政策,并且在物力、財力、稅賦等方面給予扶持與注入等,但相對于改革開放的優惠扶持政策,邊遠地區的政策扶持效力是極其有限的,加上邊遠地區的扶持政策鮮少涉及制度變遷因素,所以不能夠很好地為邊遠或部分內陸地區提供發展的機會。
1.3知識與思想的沉積效應
地區經濟的發展主要受自身條件、區域因素、歷史積淀、國家政策、勞動力技能、思想開放程度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其中勞動力技能與思想開放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地區所擁有的資源優勢能夠向市場優勢、生產優勢或競爭優勢方向進行轉換,同時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區的市場開發能力、存量資產的多少及增量投入與產出率的高低。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在經濟制度上,國家始終強調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而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在體制及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與積淀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內陸地區缺乏解放思想與改革開放的社會條件。20世紀90年代我國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逐漸擴大,這主要是由于沿海地區的知識增長度在大幅度提高,沿海地區通過學習增加技能、知識的積累,再利用技能、知識的增長來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以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這是知識與經濟相互促進的“增長效應”,沿海與內陸的發展差距的擴大也在于這一效應差異。
2.結束語
本研究表明,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主要由市場機制、改革方式及知識與思想的沉積效應等因素造成的。所以,要想讓地區經濟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除了通過優惠政策推動外,還要提高市場化程度加以推動。
參考文獻:
[1]張建清,劉家君,魏偉.市場化進程與中國經濟的不平衡增長——基于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4:5-11.
[2]王小寧,周曉唯.市場化進程、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基于東、中、西部地區的經驗研究[J].科學決策,2015,03: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