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貧困生認定難點主要在于界定標準不統一、認定過程缺失公正、后續追蹤機制不完善等方面,加之對學生對公示制的質疑、“忌貧”傾向、“假”貧困生爭奪資源加大了認定難度。通過對學生生活費用支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加強調查貧困生實際生活狀況技能素質、心理特征等,進一步識別貧困生,理順各方主體職責,注重提升學生自立能力,加消費觀念引導,教育學生誠信做人,從而不斷完善貧困生認定和資助體系,可有效認定貧困生。
關鍵詞:助學金;貧困生;認定;問題;對策
1.高校助學金概況
隨著高校擴招,在校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經濟困難學生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尤其我校地處民族地區,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牧區,目前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約占在校生總數的40%貧困學生就學問題已經成為學校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為了切實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國家從2007年起,建立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的建立是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優化教育結構,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的有效手段,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視。
2.在評定國家助學金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評定標準難以統一
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缺乏客觀標準量化。多數高校認定貧困生是根據貧困證明,以及學生在學校的生活消費情況進行認定。因生源地的不同,各地區的經濟水平、消費水平差異較大,標準也就不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者對學生開具的貧困證明又缺乏有效的鑒別,因而貧困證明也就難以如實地反映學生家庭的經濟水平。
2.2 助學金評定過程缺失公正
2007年以來,由于國家助學金的發放比例增大,從而使國家資助的名額超過了實際家庭較貧困的學生的數量,而多出的名額就促使一部分原本不貧困的學生加入到了申請之列,引起很多同學“明爭暗斗”,在評議小組同學中拉選票等弊端,有些學生甚至為了獲得資助不惜假造貧困證明 ,造成部分學生的道德觀、誠信觀缺失。
2.3 滋生依賴心理,助長不勞而獲思想
目前我國高校資助體系從總體上以無償資助為主、有償資助為輔的助學體系,容易使學生的權利與義務脫節,進一步刺激不勞而獲的消極思想,增加了高校貧困生認定工作的難度。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只談享受的權利,不盡因此而產生的義務;只有獲得,沒有付出,助長了不勞而獲的消極思想和依賴思想,從而導致缺乏積極主動解決困難的精神,缺乏對黨和政府資助的感恩心態,認為得到資助是理所應當,不懂得回報社會、勤奮學習、積極參加義務勞動、助人為樂。
2.4 后續追蹤機制不完善
部分學生拿到了國家助學金之后,迫于面子問題,拿出一部分助學金用于請客吃飯,甚至購買高檔化妝品、手機、電腦等奢侈商品,甚至在校外租房,過“二人世界”等。這不但違背了國家發放助學金的初衷 ,也容易引起其他未獲得國家助學金的同學產生不滿情緒。
3.完善高校助學金評定工作的建議
3.1 提出明確的建檔條件和標準,把好資格審查關
貧困生申請建檔的條件包括必須條件和排除條件。必須條件將目前高校學生家庭致貧的主要因素進行羅列,具備條件之一者可以申請建立貧困生檔案排除條件,要包括與貧困生的消費水平明顯不符的所有消費行為。貧困學生申請建檔資格的審查應該在輔導員的參與下進行,可以通過審閱申請人申請表及相關證明,與同班同學特別是同宿舍同學以個別談話的方式了解申請人日常生活消費情況,與申請人家庭所在地的相關機構和單位聯系對申請人所提供的證明材料進行核實。
3.2 個別群體要調研走訪,處理好公示與申訴事宜處理
對于一些特殊性的指標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消費支出情況、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系等全方位地了解學生家庭實際經濟狀況。在班級評議及投票結束后,班級同學中對符合建檔必要條件的學生存在建檔排除條件的,可以書面形式向輔導員、系部、學院提出異議,由學院核實后,根據核實的結果進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進行反饋。
3.3 轉換目前高校的貧困生資助模式
資助工作中要加大國家助學貸款推進力度和獎學金獎勵力度,進一步拓展勤工助學崗位,在國家完善國家獎助學金制度的基礎上應該逐步取消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等措施,使高校的資助體系實現權利與義務對等,避免非貧困生免費搭車現象,提高學生資助工作的效率,改變“免費午餐”資助方式,形成以助學貸款為主,勤工助學、助學金、獎學金為輔的資助體系,逐步縮減無償資助,支持有創新精神的貧困生在堅持“實事求是、可持續、易推廣、參與式”的項目原則下,組織開展各項有益的活動,通過活動來提高貧困生的造血功能。
3.4 開展誠信、愛心教育
開展誠信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采取切實措施對學生加強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通過教育,引導需要資助的學生一定要大膽提出來,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實事求是,客觀陳述家庭經濟狀況,從而使高校降低認定貧困生成本,提高認定效率。
小結
高校貧困生認定難點主要在于界定標準的確定和認定過程的公正等方面,學生對公示制的質疑、貧困生的“忌貧”傾向、“假”貧困生爭奪濟困資源客觀上又加大了認定難度。通過對學生生活費用支出、家庭人均年收入,加強調查貧困生實際生活狀況技能素質、心理特征等以進一步識別貧困生,理順各方主體職責,注重提升學生自立能力,加消費觀念引導,教育學生誠信做人,從而不斷完善貧困生認定和資助體系,可有效認定貧困生。
參考文獻:
[1]姜旭萍,丁桂蘭,方杏村.國家獎助學金評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前沿,2009(05)
[2]周春生,王珊.高校助學金政策實施效果的探討分析[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05)
[3]黃璜,秦明,龍銀成.淺析當前高校國家助學金評定及發放的影響[J].科技導刊,2009(19)
[4]趙甫剛.高校國家助學金工作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
國市場,2009(09)
作者簡介:
馬彬,男,西安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思想政治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