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面對供求關系以及資源約束條件明顯變化的經濟新常態,沈陽只有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才能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沈陽構建科技創新體系的基礎
(一)科研院所實力雄厚
沈陽現擁有市級以上科研院所104個,高等學校43所,省部級重點實驗室271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26個。東北大學、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等匯聚了精良的儀器裝備和優秀的技術人才,高端研究成果頻現。此外,東北地區超級計算中心的投入運營,有效促進了沈陽工業化與信息化的加速融合,在推動信息交互和產業協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龍頭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增強
目前,沈鼓集團、機床集團、北方重工等7戶企業被評定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相繼承擔了高檔數控機床、IC裝備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全斷面掘進機、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等一批市級重大科技項目,取得了60余項世界級重大科技成果和產品。沈陽有27戶企業列入了省創新型龍頭企業培育計劃,248戶企業擁有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
(三)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漸成規模
沈陽現有科技研發與服務平臺71個,涵蓋了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新材料等多個領域,開展產品研發、工藝改造、產品測試、技術咨詢等活動3000多項;67個各級孵化器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培育的重要載體。此外,沈陽技術產權交易平臺是東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技術產權交易平臺,已累計完成技術產權交易6萬余件,交易額近500億元。
二、沈陽構建科技創新體系面臨的問題
(一)企業研發機構總量少,創新成果不多
相比于先進城市和地區,沈陽依托企業建立的研發中心數量偏少,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在規模以上的3859家企業中,設立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的占比僅為6.4%,低于全國7.8%的水平。全市僅有13家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與全國排名前三位的青島、杭州、廣州相比相差近10家。企業擁有的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也較少, 2014年,沈陽7208件有效發明專利中的70%以上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
(二)科技投入不足,企業研發支出少
2014年沈陽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平均比例分別為7.6%和3.8%,企業科技投入總體水平偏低。另一方面,政府科技經費投入強度不夠,市財政科技資金支出增長速度低于市財政預算支出增長速度,對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力度有限。
(三)科技資源整合不力,成果轉化率低
沈陽各類企業間互動合作不多,彼此的技術配套主要來自政府的引導組織。由于高校院所與企業間缺乏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較少,導致創新行為普遍呈現出個體化的特征,成果轉化困難。統計顯示,沈陽企業大多選擇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方式,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合研發的僅占12%,平均每年只有7%—8%的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且本地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超過30%。
(四)科技政策不夠完善,高端人才相對缺乏
目前,沈陽一些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政策主要針對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門檻過高、標準過嚴,使很多具有活力的中小微企業無法享受到相關政策支持,加之政策間統一與銜接不夠,后期扶持、孵化和服務不到位,嚴重挫傷了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的形成。同時,對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力度不夠,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人才相對缺乏,與先進城市相比差距較大。
三、加快構建沈陽科技創新體系的對策
(一)整合科技資源,強化產學研合作創新
沈陽應積極整合區域內外的創新資源,加強合作創新,依靠核心能力互補和伙伴合作帶來知識集成與擴散效應。首先要加強核心企業自身技術中心的建設,推進骨干企業掌握關鍵流程工藝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著重提高數控機床、輸變電、重礦機械等領域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技術自給率。在此基礎上,建立組織協調機制,積極鼓勵企業與國內外科研究機構、高校在技術研發、信息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廣泛對接,開展全方位合作。特別要拓展基于互聯網的國際合作,加速推進兩化融合,以此來提升產業的技術等級和創新環境,進而在信息交互中產生知識溢出效應。
(二)加大創新投入,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政府首先應增加財政資金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保證財政性科技投入占財政預算支出2%以上并持續增長。其次,要綜合運用無償資助、股權投資、業務補助或獎勵等支持方式,采取市場化手段,引入競爭性分配辦法,支持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此外,還要發揮金融創新對技術創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壯大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形成各類金融工具協同支持創新活動的良好局面。
(三)強化政策引導,推進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為促進科技成果產權化、產業化和商品化,一方面應以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特色產業基地為載體,依托骨干企業謀劃一批影響面寬、帶動性強的高技術產業化項目,推動重大技術裝備以及關鍵特種材料的國產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創業孵化、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等機構的專業化、市場化改革,壯大技術交易市場,促進創新產品的研發和規模化應用。此外,還要加大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采購力度,支持和鼓勵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并把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技術合同成交額作為科技人員評職、晉升的重要依據。
(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要實施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大力引進掌握前沿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通曉國際規則、掌握現代管理技能的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積極推進技術入股、管理人員持股、股票期權激勵等新型分配方式,充分調動各層次人才積極性,破除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同時,要逐漸形成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和創業氛圍,形成一批有效滿足大眾創新創業需求、具有較強專業化服務能力的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臺,并促進傳統孵化器與之開展深層合作,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業服務。
參考文獻:
[1]李海明.沈陽經濟區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究.第十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