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聽到兩種極端的說法:一種是“喝水都能胖”,另一種是“怎么吃都不長胖”。這兩種情況真的存在嗎?
A我們每天吃的食物,會轉化為能量供給身體消耗。吃得多,消耗得少,富余的能量就轉化為體重。也就是說,是減肥還是增重,不取決于吃了多少,而是取決于攝入與消耗之間的平衡。能量攝入來自于食物,相對而言還好掌握,而消耗就相當難以捉摸——消耗的能量中,大部分用來滿足人體的基本生命活動,被稱為“基礎代謝”。而日常活動和運動所消耗的能量,通常只占總消耗的1/4~1/3。所以,決定能量攝入的是你吃什么、吃多少;決定你消耗多少的,卻主要是基礎代謝率!
不同的人之間,基礎代謝相差很大。有一項研究,測量了蘇格蘭地區有代表性的150位成年人的基礎代謝率。他們的基礎代謝每天消耗的能量,平均是1501kcal(1kcal=4.186kJ,下同),最低的只有1028 kcal,而最高的卻高達2499 kcal。這些差別主要是由身體的非脂肪重量來決定的,相關系數達到了63.2%。不過,即便是在相同的非脂肪重量下,不同的人基礎代謝率也依然存在很大差別。
簡而言之,那些“怎么吃都不長胖”的人,是因為基礎代謝率高;而“喝水都長胖”的人,是因為基礎代謝率太低。基礎代謝率跟很多因素有關。有些因素是你無法改變的,比如種族、性別、遺傳、年齡等;有些是改變了于事無補的,比如體重增加了基礎代謝率也會增加;只有一些因素是有價值的,但是改變起來并不容易,比如減少脂肪、增加肌肉。
那么,能通過吃來改變基礎代謝率,或者改變能量平衡,從而“吃而不胖”嗎?首先,大幅度節食會降低基礎代謝率。在食物攝入量急劇減少的情況下,人體會自動降低基礎代謝率。而且,這個降低一旦發生,就難以逆轉。其次,有氧運動對基礎代謝沒有明顯影響,而增加肌肉、減少脂肪的健身運動有助于增加基礎代謝率。健身運動后補充蛋白質可能對此有一定幫助,不過科學證據尚不充分,增加幅度也缺乏確切數據。
對于一個人而言,基礎代謝通常是很難改變了。你能做的,是掌控你自己還能夠掌控的兩個方面:吃和運動。生活中多吃一些容易飽腹而能量相對較低的食物,并適當進行一些能夠消耗能量的運動,如果是進行增肌減脂的健身運動,效果還會更好一些。
Q聽說健康飲食要吃很多薯類和蔬菜,但我一多吃薯類和蔬菜就容易產氣,不吃又覺得排便不暢。怎么才能吃健康飲食又不至于不舒服呢?
A消化好的人能把絕大部分食物中的營養素都消化吸收掉,只有可溶性膳食纖維、低聚糖等留給大腸細菌們產氣,所以即便吃薯類和蔬菜也產生不了很多氣,而薯類和蔬菜中的膳食纖維是有利于大腸暢通的。實際上,少量的不消化成分對維持大腸有益菌群反而是必需的。然而,消化不良的人就連淀粉、蛋白質等人體能利用的成分都無法充分吸收,有很大一部分被直接送進大腸便宜了細菌們,結果就會產生大量氣體造成不適。
簡單說,如果你消化能力比較弱,薯類可以多選山藥、芋頭等對腸道較為友好的品種,土豆、紅薯少吃點,而且要和米面搭配食用,比如煮米飯放少量土豆丁,煮粥時放點紅薯丁,做餅的時候在面糊中放些土豆泥,這樣就不會感覺不舒服。蔬菜最好少吃生的,把它們烹調得軟一點,比如綠葉菜多煮一分鐘,冬瓜和茄子燉到軟,豆角燜爛點。哪怕損失點維生素,吃進去總比不吃好。只要選對品種,烹調合理,每天往飯里加少量薯類,每天吃300~500g蔬菜,反而能加強消化功能。當然,如果胃腸功能特別差,吃什么都明顯不舒服,應該首先去求醫治療,這樣才能更快地恢復消化吸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