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參加一次關于家庭親子的團體輔導時,一位年輕的媽媽一直糾結于孩子無法早睡,無法按她的要求吃飯,擔心孩子身體成長,從而擔心會輸在起跑線上。各位熱心團友媽媽聞聽其焦慮后,紛紛出謀劃策,談心得。這位媽媽頻頻點頭,頻頻說是,但在結尾,可愛的媽媽卻嘆道:“你們說的我都明白,可是‘臣妾’就是做不到啊!”一位媽媽甚至對我說,她可以輕易地搞定客戶,但卻沒法搞定孩子。
讓我們看看,各位媽媽你是否在遇到孩子反復哭鬧或者不合作的情況下,有如下的情緒反應:
如果你的孩子總能給你制造麻煩,首先恭喜你,因為這說明你的孩子一定是十分聰明的。
其次,其實每位用心的媽媽都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以上幾種情緒中的一種或多種。區別只在于,有些媽媽會在出現上訴不良情緒和感受時,能夠靜下來,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會讓事態向壞的方向發展。而有些媽媽卻陷入惡性循環,對孩子的不當表現常常不知所措,或無法控制,惡化的情況又不斷強化媽媽的負面情緒,最后孩子的問題,演變成了媽媽的問題。
對于孩子的各種惹麻煩,為什么有些媽媽可以坦然面對,而有些媽媽卻無法做到?因為她們內心依然住著一個還未長大的小孩!
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動力學心理大師,都不約而同地把孩子的童年對日后的成長作為重要的研究領域,無論是“俄狄浦斯期”的概念,還是客體關系學的理論。童年的成長經歷對成年的塑造起到的重要影響,已經是普遍共識。而且兒時的影響大都存在潛意識里,無法被知覺。而幼小的那個我就一定能成長為一個強大的個體嗎?答案是:不一定!
而我們在內心知道該去這樣做而無法做到時,正是因為那個強大的、充滿力量的“我”,沒有成長起來。沒有足夠的力量去做所想做的事,就如同我知道要搬走擋在路上的那塊石頭,但我卻沒有移動它的力量。
媽媽們也有過自己的童年,有的童年并不夠完美。而當自己成為人母,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時,她內心那個小孩被喚醒,而通常這個小孩是被拒絕的。潛意識里“不要成為我這樣一個小孩”就被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各種不愉快和失控感被喚醒。對待孩子的方式也無法理性。但這些,媽媽自己都不知道。
本想把自己所有的愛和教育孩子的智慧都以傾囊而出、毫無保留的方式給予自己的寶貝,卻發現力不從心。那如何讓媽媽變得強大充滿力量呢?
1.擁抱內心的小孩
非常喜歡克里希那南達那本《擁抱你的內在小孩》。其實每個人都內心住著一個小孩,這并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因為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只是區別在于,你是否知道它的存在。當媽媽面對自己那個對抗不合作的小孩時,無力感正是來自內心這個小不為人知的小孩。在她潛意識里的那些不安、焦慮的情緒和這個小孩緊密相連。如果你讀到這里,能夠體會到內心小孩的意義,發現原來我的無力是因為我內心的小孩,并把這一事實呈現在你面前時,請張開雙臂擁抱它,接納它,拉起它的小手……此時,你已經開始走在力量成長的路上。榮格說,呈現即療愈。我更理解為,呈現即力量。
2.體驗孩子成長帶來的力量
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孩子內在成長的力量也會潛移默化地給你帶來力量。試想一下,在你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沒有說能夠不跨越荊棘和艱難就成長起來的。何況你的父母也無法保證你生活的環境是伊甸園或純凈土。甚至有些人的童年經歷過不幸的創傷,也沒有倒下,還能頑強地走到現在。這就是內在成長的力量,它有自我強化作用。此時你的孩子也必定要經歷你曾經經歷的歷程。回憶你的歷程,細細體驗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你能跨過的,他們也終將跨過,如果明白,你會感受到那種成長的力量會感染你、激發你,幫助你坦然。
3。加入育兒聯盟
社會支持是人們生活在社會環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加入一個育兒聯盟是尋求相互支持,相互給予力量的不錯選擇。你家的孩子愛發脾氣,可能會碰到我家也是。媽媽可以走到一起交交心,吐吐槽。這種釋放,比較和學習會消除孤立無援的感受,會激發媽媽重新載著滿滿的愛,回到孩子身邊。原來每家的孩子都一樣。
4.媽媽也可以去撒點野
經常聽到有媽媽說,帶孩子比上班都累。自從有了孩子,逛街的時間沒了,化妝的時間沒了,閨蜜聚會沒了,甚至和孩子爸親熱纏綿的精力也沒了。一副要把有限的生命奉獻到為孩子無限的服務當中的架勢。結果無力感隨之而來,就像一杯被慢慢倒光水的杯子。撒手不管在這個時候是個不錯的選擇。當你無力時,你要接受自己的普通,把帶孩子的煩心事拋到腦后,痛痛快快地去做一天自己想做的事情——逛街、購物、看電影、聚會、KTV……回到屬于自己的空間。你會發現,那杯被倒光水的杯子又被慢慢續滿,力量又重新回到你的身邊。
當媽媽開始慢慢改變,你會發現身邊的孩子也在如你所期地改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