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會有傷心和難過的時候,有的人會很快從傷痛中復原過來,但有的人就會讓傷痛無限期延伸,有的還會越積越濃,從而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最終導致抑郁情緒。那么普通的哀傷和抑郁有何區別?我們應該如何來判斷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C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了。他們從學生時代一路走來,原本是打算結婚,但卻越來越覺得關系索然無味,也越來越沒有耐心去包容對方,最終兩人決定分開。剛分手的一個月里,C感覺到強烈的痛,每天上班都忍不住流淚,巨大的悲傷讓她很難正常地工作生活。作為C的閨蜜,在那段時間里,我經常會陪著她,看著她哭,聽她說他,說自己的空虛和痛苦。3個月后,C仍然傷心,情緒有些低落,覺得索然無味,每天會想他,但是已經可以正常地應對每天的工作生活了。分手大半年,C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辦了健身卡,參加跑步團,愛美的心再度復活,開始買買買,或許有時想到他還會痛,但也已經基本走出了失戀的陰霾。一年后,C遇到了現在的男友。
Z和男友在激烈的爭吵糾纏中最終也走向了分手。和C一樣,她也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同時感到自責,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整個人看上去感覺就像是被掏空了一樣,沒有了魂。她會跟我說她在那段關系中哪里做得不好,哪里不應該,就像在自我批斗一樣。3個月、半年、一年,Z似乎并沒有走出來,情緒仍然很低落,對什么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依舊自責,自我攻擊,整個人好像籠罩在一片很深的抑郁中……
C和Z經歷了相同的生活事件——分手,為什么C可以隨著時間走出失戀的創傷,而Z卻始終無法走出陰霾呢?實際上,C經歷的過程是一個“哀傷”的過程,而Z的狀態,就是我們說的“抑郁狀態”。
如何界定哀傷與抑郁?
哀傷與抑郁都是有重大的生活事件為前提,更具體地說,它們都與喪失有關。失戀、親人的疾病或離世、失業、離開故土……這些都是我們可能經歷的喪失,也都可能引發哀傷或是抑郁。哀傷與抑郁都會讓人感到很痛苦,喪失對外界的興趣,出現暫時的“失?!?。那么兩者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首先,從主觀體驗上來說,抑郁的人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渺小無能,或不能獨立;而哀傷雖然也會讓人自我價值感降低,但并不會有如此之多的自我攻擊,即使有,也能夠比較快地從自責中恢復理性。另外,就像文章開頭例子中的c和z,哀傷的人經歷一個痛苦的哀悼過程,是會隨著時間逐漸恢復的,而抑郁的人的痛苦卻像一片散不開的陰霾,一直籠罩在抑郁者中。
客體關系學家Klein將抑郁描述為一個包含無法恢復的、被損壞的、無生氣的、垂死的人的墓地的內在情境。抑郁的狀態是我們對死去之人的內射或者認同。我們不想體驗喪失的痛,所以通過內射和認同的過程,去抵抗分離,結果就是已死之人到了我們的內部,我們也變成了那個死掉的人。這里說的“死掉的人”,并不一定是這個人真的死了,而是指我們失去了對我們很重要的某人或某種東西。比如說,最早的喪失可能是斷奶,對于嬰兒來說,斷奶就是失去媽媽的乳房;如果媽媽患上了產后抑郁,沒有能力去顧及嬰兒,那么在嬰兒的內在世界中,可能覺得他已經失去了媽媽;后續的喪失包括兄弟姐妹的出生,讓他喪失了父母的獨寵;成年后的失業、失戀等等。可以說,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喪失。我想用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讓讀者對“認同”和“內射”這兩個心理學專業名詞有所理解:電影《春嬌與志明》中,春嬌說了一句經典臺詞“和你分手后,我把自己活成了你”,這里面就包含了認同或內射的過程。春嬌認同了志明的飲食偏好、生活習慣、性格特征,將志明的特質納入她的自我,成為她自我的一部分,這樣即使他們分手了,她也感覺還和他在一起。
抑郁:無法承受太過復雜和矛盾的情感
哀傷和抑郁,可以被認為是應對喪失的兩個不同的通道。那么,為什么同樣經歷喪失,有些人可以進入哀悼,去哀傷自己的喪失,而有些人卻進入了抑郁的通道呢?弗洛伊德認為,我們之所以不能哀悼,是因為我們對喪失掉的愛的客體充滿了太過于復雜和矛盾的情感,尤其是與攻擊有關的情感,當我們不能承受這些矛盾的情感時,我們就關閉了哀悼的大門,進入了抑郁的狀態。C和男友共同感覺兩人的距離越來越遠,走不下去了,和平分手,是兩人共同做出的選擇;而Z和男友的關系就復雜多了,男友脾氣暴躁,有暴力傾向,時不時會對她拳打腳踢,但即使是這樣,Z仍然不想和男友分手,想要讓暴力冷漠的男友變成一個溫暖、懂愛的男人,最終分手,Z心里充滿委屈,對男友既憤怒、怨恨,又渴望、不舍。正是Z內心當中對男友強烈的矛盾情感讓她走向抑郁。在對喪失的客體矛盾的情感狀態中,Z把又愛又恨的男友內化到了自身內部,這個喪失的又愛又恨的客體就變成了她自我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么她會自責,自我攻擊,她在攻擊的其實是讓她又愛又恨的男友。
有些讀者看到這里可能會疑惑,并不是每個經歷喪失,并且對所喪失客體有強烈矛盾情感的人都會抑郁啊。是的,抑郁的根源在嬰兒期,成年生活中出現的喪失會激起早年沒有被處理的喪失傷口,也就是說,那些存在抑郁的人,或者被診斷為“抑郁癥”的人,在早年是經歷過某些未被處理的喪失的。在動力性取向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關注來訪者早年史中是否有未經處理的、他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的喪失創傷,比如母親的抑郁、情感上的忽視、創傷性分離等等,并對其進行工作。值得注意的是,Klein提出,喪失本身不是決定我們是否會抑郁的原因,承受喪失及它帶來的各種情緒痛苦的能力才是關鍵——我們能不能承受失去的痛苦,被拋棄的痛苦,或者我們是否會否認它,逃避它,投射它,讓自己不去感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