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叛逆”“不聽話”、反抗性強,甚至覺得自己養了個“熊孩子”。其實,很多情況下,孩子的倔強并不意味著他要對抗整個世界,而是缺乏良好的溝通——也就是說,當家長懂得了如何跟孩子說話,一些所謂“不聽話”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尊重你的孩子
毛毛正在奮力地撬一個媽媽拿來做午飯的水果罐頭。他已經鉆研了將近15分鐘,但是絲毫沒有進展,剛開始的新鮮勁兒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他顯得有點沮喪。眼看媽媽的午飯就要做好了,但是自己手里的罐頭還沒有打開,他有點氣急敗壞了。這時候,媽媽說:“別著急,毛毛,你是不是覺得有點累了?”毛毛委屈地點點頭?!斑@是你第一次開罐頭,可能會有點難,你的力氣也還不夠大,你要不要想想別的辦法?”毛毛聽了之后,略微想了一下說:“我可以讓爸爸幫忙!”
尊重孩子是與孩子相處的重要基礎。在上述的例子中,當毛毛遇到挫折時,毛毛的媽媽并沒有顯得不耐煩,而是循循善誘,幫助毛毛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都沒有把毛毛當作一個能力很弱的孩子,而是一個獨立的尚未成熟的個體。這種溝通會讓毛毛感受到自己和媽媽是平等的,毛毛不會反感,更不會產生抵抗情緒。
不僅僅是在溝通中,在日常與孩子的相處中父母如果能夠從內心將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與自己地位平等、只是尚處于幼稚階段的人,那么孩子也會相應地感覺到你對他的信任與愛,你的一言一行甚至只是簡單的陪伴也能帶給孩子強大的精神力量,激發出他們最好的一面。
理解、接納孩子
當孩子處于不良的情緒例如恐懼、氣憤、失望、委屈中時,我們要如何將孩子從這些狀態中拉出來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理解與接納。假設你是一個公司的新員工,今天又被老板訓斥了,你感到非常委屈的同時還有些生氣。下班后,你決定跟幾個朋友訴苦,那么你最希望聽到的反饋是什么呢?
朋友A:“哎呀,沒事兒,都會過去的,被上級誤會簡直太平常了。”
朋友B:“這有什么的啊,不就是被上級誤會嘛,沒什么大不了的!”
朋友C:“你工作那么認真,結果還被上級誤會,忙了一整天,感覺一定很累吧?”
A的回答屬于對未來的展望式勸解,而B則是自以為是的反應,朋友C所做的正是我們所講的理解與接納。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產生的一些不良情緒只是心理上的波動而已,當我們向別人傾訴時只是想獲得別人的理解,在得到理解之后,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剩下的事情。
孩子也是如此,當他們受到一些刺激而陷入不良情緒時,家長們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與接納,那些用來解決問題的措施都可以向后順延。孩子們的大腦更傾向于沉浸在“我受到了傷害”這種感受中,而不是理智地思考“接下來該怎么辦”。但是當成年人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因為生活經驗所致,他們更多的是去思考如伺挽回局面,解決問題。這就造成了成人與孩子之間情感供需的根本性差異。例如,當孩子因為心愛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弄壞而號啕大哭時,家長們經常的反應是:“沒事,不哭啊,再給你買一套。”或者是“不就是一個玩具嗎,有什么值得哭的!”孩子聽到這些言論后往往會哭得更加厲害,這恰恰是因為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委屈與失去的痛苦沒有被最親密的人理解與接受。
重演記憶,認清自我
樂樂今天死活都不愿意去上芭蕾課,媽媽感到又生氣又不解。老師經??錁窐飞眢w柔軟,動作做得非常到位,所以樂樂之前一直都非常喜歡上芭蕾課,可是這一次怎么突然就不想去了呢?媽媽問樂樂為什么不想去了,樂樂只是很不情愿地回答:“我就是不想去!我不喜歡芭蕾了!”媽媽仔細回憶了樂樂上周上完芭蕾舞課之后的表現,上次下課后,樂樂就悶悶不樂,媽媽問她怎么回事,樂樂說班里新來了一個叫娜娜的小女孩兒,跳得比自己好,還比自己高,老師上課一直在夸娜娜,結果樂樂受到了“冷落”。媽媽簡單安慰了樂樂幾句,后來樂樂也恢復了平時活潑的樣子,媽媽也就沒有在意這件事情。
媽媽問樂樂:“是不是因為上次芭蕾課上你過得不開心?”“不是!我就是不想去!”樂樂有點生氣了。媽媽溫柔地對樂樂說:“那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上節課你都做了什么吧?!薄笆紫龋銚Q好衣服,走進舞蹈教室,然后,班里來了一個叫娜娜的女孩兒,是嗎?”樂樂默不作聲?!澳銈冮_始練習,后來老師夸獎了娜娜,對不對?然后呢?”媽媽問道?!袄蠋熞还啥贾豢湮业??!睒窐肺卣f道。媽媽看到樂樂快要哭出來了,于是抱起樂樂,溫柔地說道:“老師以前都只夸獎你,但是上次還夸獎了娜娜,你一定感覺不舒服,對嗎?”樂樂抹了抹眼淚。“媽媽知道你跳舞也很努力,很認真,而且你也很喜歡跳舞,對嗎?”樂樂點點頭。媽媽繼續說:“所以,今天你不想去跳舞并不是因為你真的不喜歡芭蕾,而是因為上節課沒有受到表揚,對嗎,樂樂?”樂樂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媽媽只是輕輕地抱著她,沒有說話。樂樂趴在媽媽肩膀上,過了一會兒,樂樂漸漸止住了哭泣,對媽媽說:“媽媽,我還是想去上課。”
樂樂媽媽運用記憶重演的方法幫樂樂找到了她不愿意去上課的真正原因。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的不配合正是他們“隱性記憶”在作怪。這些隱性記憶讓孩子們在“不知道為什么,就是不想”的情緒中堅持抵抗。如果這時候父母用自己強勢的力量來強迫孩子聽話,性格稍微強一點的孩子可能會更加抵觸;而稍軟弱一些的孩子則可能在不情愿的情況下被迫服從父母的意愿,因為沒有打開心結,孩子只能是愈加恐懼。父母的“逼迫”還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良的影響,例如孩子越來越倔強或越來越懦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