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第一代獨生子女當著“主子”長大,很多人都覺得被爹媽“坑娃”了——這一代的孩子當了十幾二十年的主子,長大后進入社會發現戰斗力暴弱。所以當他們成為家長之后,很多人都覺醒了,對下一代的養育趨勢是:孩子去主子化,家長去奴才化。這種覺醒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這樣才能養出有獨立人格的孩子。
大多數家長認為哭鬧是孩子小的原因。事實上,兩歲的孩子就已經知道利用大人了。他們哭鬧只有一個原因:得到自己想要的。他知道他一哭你就會滿足他,所以他對這招屢試不爽。而這樣下去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長大以后覺得什么都是他的,爸媽什么都是該給他的。不懂得來之不易。很多家長是因為孩子在公開場合鬧覺得沒面子,所以不如滿足,這大錯特錯。孩子就是抓住了你的心理。
面對公共場合哭鬧的孩子
父母在處理時有幾個技術重點:
1.二選一法。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給他兩個選擇,①你的建議;②比選擇①對孩子更不利的選項,孩子大部分都踩坑,選①(部分堅決不踩坑堅持自己要求的娃將來都是人才!)
2.蹲下和孩子說話。目光平視,讓孩子和你有人格上的平等。
3.多讓孩子作選擇。買書、買玩具、點餐,讓孩子選好自己拿去柜臺,父母付賬,最好的是父母把錢給孩子,可以讓孩子對錢比較早有感覺。
4.鼓勵孩子有不一樣的看法。永遠別覺得自己是大人就是對的,尤其是自己某方面不好的家長,就別覺得自己才是真理。例如家長財務、人際不好,還教孩子怎么花錢怎么交朋友……
以上方法可以比較迅速地處理好現場,但是如果孩子大鬧公共場合的情況經常發生,父母就有必要進行更高級別的“預防”了。
1.外出前準備
要把麻煩掐死在搖籃里,可以在出門前制定規矩,告訴他:一會兒我們要做什么,去哪里,到時候你應該怎么做。最后一定要用肯定的、溫和的語氣告訴他:“媽媽相信你能做到。”別擔心,他絕對聽得懂。別小看自己的孩子。這個防范工作做了,在外鬧事的概率會下降50%。如果還是鬧事,你立刻嚴肅地問:“出門之前我們說好了什么?”這時候,熊孩子很快就會停止哭鬧。
2.計時罰坐
如果在家娃哭鬧,不理睬他,他就會覺得沒意思了。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孩子要適應,會很困難,這時他會到處搗亂。這個時候就要用計時罰坐的方法。
你可能已經在《超級保姆》中看到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得到了世界兒童教育者的認同。為什么是計時罰坐呢?因為小孩的骨骼發育不完全,如果長時間地站或者坐會影響孩子的骨骼發育。最多5分鐘。具體方法有幾步:
Step1: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罰坐原因是什么。
Step2:孩子肯定不會愿意的,怎么辦?什么話也別說把他抱到罰坐區,一直到他肯乖乖坐好為止,記住這個過程不能說話。這樣他才會意識到你是認真的。
Step3:當他乖乖待夠時間,過去告訴他,罰坐原因,讓他說對不起,然后給他擁抱和親吻。這是必需的,這樣他才知道你是愛他的。
為什么這個方法對孩子特別有效呢?因為孩子搗蛋是想引起大人注意,一個方法很好地“打擊”到了他,他就會有思考,孩子都希望做父母心中的No.1,孩子都很聰明。別低估他們。
當你熟練運用這個方法后,你會驚奇地發現,連在公共場合他也不會鬧了。
3.自理
曾經有個家長告訴說,她家孩子吃飯只動嘴巴,眼睛盯著電視,她們在旁邊喂,還有的時候她們一家人端著碗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追。所以孩子不會自己吃飯。可一個星期后,在幼兒園那孩子什么都會了!
原因很簡單:到了幼兒園,孩子得自己來。
家長都覺得孩子小,就把他成長的機會剝奪了。睡覺要陪、吃飯要喂、屁股要擦、書包要背。中國家長就是太低估孩子,要么就是怕麻煩,讓他自己弄就意味著你得付出很多時間,耐心指導,鼓勵他,還給他收拾狼藉。
是這樣的,有一段時間,看到孩子吃飯的慘狀,內心都是崩潰的。但是很快就會過去了。這段時期就得咬牙堅持。
怕麻煩的話,生之前想清楚,教育孩子是很難的,教育好更難。不要把教孩子交給爺爺奶奶,孩子一定要親自教,有了孩子你得放棄很多,如果你不想老來后悔的話。你要知道你的教育會陪伴他一生,甚至決定他的一生。
摔倒才會爬起來,有傷才有成長。這些事情兩歲半的孩子足以學會。家長要學會放手,能干的孩子不是慣出來而是練出來的。
4.表揚和鼓勵
表揚要具體。大部分家長不會夸孩子,永遠都是:“你很棒,你真能干”。久而久之就失效了。表揚應該是“具體”的。例如,孩子今天自己吃飯了,怎么表揚呢?
“寶寶今天自己能吃飯了,這是這么多天來努力練習的結果,繼續加油!”
這個給寶寶的反饋有三部分:
①寶寶自己吃飯了;
②這是這么多天來努力練習的結果;
③繼續加油。
所謂的“具體”指的是:
①具化:把他做對的事放在表揚中,這樣的目的是加強孩子的印象。
②歸因:弱化表揚本身,避免“真漂亮,真聰明”這些表面的表揚,把表象歸因為孩子努力。
③強化:表示出對孩子繼續這樣做的期待,但也不給孩子太多壓力。
記住:贊揚和鼓勵兩種都是正向強化孩子“好”行為的方式,但是膚淺的贊美會把孩子引向將來“總是期待和尋求他人的認可,看重別人評價”,而“歸因”會引導孩子更重視自己行為的“內在動機”,而不是別人的想法!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肯定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賦”能夠盡量多地讓孩子感受到:首先,這個“成功結果”和自己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是孩子的內在價值,再次是父母對孩子付出的努力的肯定,而不是“成功”這個結果本身。
5.批評
批評一定不能是單純的阻止。應該和孩子解釋為什么,后果是什么。如果后果并不是特別嚴重的,其實可以讓孩子在有保護的情況下做一次。例如有一碗剛燒開的水孩子要伸手摸,你可以阻止了以后,拉著孩子的手輕觸碗壁,讓他感受到燙,再和他解釋有白色蒸汽的東西可能會很熱,讓他自己通過輕微的疼痛,對可能會燙的東西(有蒸汽)產生自我保護意識。
不解說,單純制止,孩子不會理解;如果親身經歷,印象就更深刻。
被開水燙事小,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主要是在幼兒園、小學的為人處世),應該讓孩子盡早地經歷,然后和孩子一起討論,說說集中處理方式,哪種最好,哪種不好,為什么。這樣就親手把學費早點交了。做人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幼兒園學到的處事準則,長大到了社會一樣可用。
但是長大再教學費,就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