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宮頸癌疫苗的遲到,只是中國新藥審批效率低下的一個縮影。其他在國外普遍上市的新藥,在中國通不過審批更是數不勝數。
宮頸癌疫苗受關注,原因至少有兩個:一、它是世界上第一種能預防癌癥的疫苗;二、它到中國晚了整整10年,很多人已經錯過了適宜打疫苗的階段。
我們需要了解以下基本信息。宮頸癌疫苗是通俗叫法,準確地說,應該叫HPV疫苗,99.7%的宮頸癌與HPV感染有關,因此對HPV免疫,也就可以預防大部分宮頸癌的發生。中國宮頸癌病例占全球的28%以上,是中國15歲至44歲女性中的第2大高發癌癥,每年約有13萬新發病例,其中約8萬人因此死亡。首支宮頸癌疫苗于2006年在美國上市,目前已在超過160個國家地區使用,而直到12月18日,葛蘭素史克公司才宣稱旗下疫苗“希瑞適”獲得中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上市許可,成為國內首個獲批用于預防宮頸癌的HPV疫苗。
還需要了解的是,HPV主要通過性行為傳播,疫苗只能保護女性不受 HPV感染,對已經感染的 HPV效果甚微,因此世衛組織推薦,能獲得疫苗最大保護的年齡是 9~26 歲,最佳接種年齡是 11~12 歲。也就是說,數以千萬計的中國女性已經錯失了宮頸癌疫苗的接種時機。根據宮頸癌專家喬友林的研究,中國每推遲1年開展宮頸癌疫苗免疫接種,將來可能造成 5.5 萬人罹患宮頸癌,3 萬人死于宮頸癌。
對于為什么中國晚了整整10年,有非常多的說法和解釋。但一個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極其樸素的判斷就是:那么多地方的人都打上了,我們這里就是不行,這里頭一定出了什么問題。所有為晚到10年辯護的說辭,在這樣一個樸素判斷面前,都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先來看別的地方為什么那么快。就在2006年,已經有數十個國家地區核準宮頸癌疫苗上市,這是因為搭了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便車。因為FDA是公認的新藥審批最嚴格、最專業的監管機構之一,美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包括大量亞裔人口),從節約成本提高效率的角度看,既然FDA已經審核通過就不必再麻煩了。比如香港,就是這樣做的。這就是大陸人為什么總是跑到香港買藥打疫苗的原因。
這可能讓很多人覺得不對勁,擔心中國人口眾多情況復雜,有必要重新走一遍流程。這里涉及一個技術性問題:如何評價疫苗的有效性?會不會出現癌變是疫苗是否有效的最佳終點,但這樣將長達10~20年,所以世衛組織的建議是把“HPV持續感染”作為臨床試驗的替代終點指標來評估疫苗有效性,但中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堅持要求以“出現二級以上瘤變”為終點指標。而日本則采用了世衛組織推薦的“持續感染”作為終點標準,2009年10月16日正式批準葛蘭素史克的宮頸癌疫苗上市銷售,算起來也就3年多一點。
所以,在直接承認FDA審批結果和執行最嚴格的審批流程之間,是有中間道路的。審批并不是越嚴格就越好,正如前述,晚1年中國可能有數萬人死于宮頸癌。是“堅持原則”還是“網開一面”?選擇后者,就需要主事者有足夠的勇氣?!叭f一出事怎么辦”?這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而另外一個更直接,也更說不過去的原因,則是人手太少。據媒體報道,我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下面負責新藥注冊的機構是藥品審評中心,正規編制只有120人,實際負責審藥的只有70多人,而美國的FDA僅負責新藥評審的人員就超過了4 000人,歐洲有3 000多名新藥評審專家,日本在20世紀僅有100多名新藥評審員,如今已激增到600多名。這樣一點人手,自然忙不過來,然而中國與食品藥品管理相關的人數卻高達20萬人,但大部分是在省縣級機構,中央一級只有3 000多人。
實際上,宮頸癌疫苗的遲到,只是中國新藥審批效率低下的一個縮影。比如肺炎疫苗(小兒肺炎在中國兒童死亡原因中列居首位),世衛組織優先推薦的13價疫苗,已經在全世界86個國家和地區列為強制免疫疫苗,但在中國上市仍然遙遙無期,而自費的7價疫苗也已斷貨。至于其他在國外普遍上市的新藥,在中國通不過審批更是數不勝數。去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提出要“加快創新藥審評審批”“改進藥品臨床試驗審批”“加強審評隊伍建設”。這或許便是這次宮頸癌疫苗能夠在晚到10年之后終于到來的原因。
只不過平時大家對這些情況并不清楚,也就無從關心,這一次因為宮頸癌疫苗的特殊性,才引發了廣泛關注。實際上,普通人也沒有必要了解這么多,只需要質問就好了。畢竟,讓大家都奔著香港去買藥,實在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