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與世界的溝通中最主動、最愉快、最有創造性的方式就是游戲。游戲就是表達,表達心情、表達感覺、表達思考、表達成長;游戲能夠呈現,呈現喜怒哀樂、呈現真實想法、呈現問題根源、呈現發展方向。兒童在玩沙盤游戲的過程中會展示出他的內心世界,讓自己與潛意識對話,從而我們可以了解到其內心深處的想法。同時沙盤游戲也能幫助孩子宣泄情緒,緩解焦慮,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
我的沙盤世界,我的沙盤故事
這是一名6歲的女童莎莎(化名),父母半年前離異,孩子判給媽媽。媽媽是企業高管,工作優秀,待遇優越,生活不是問題,她拒絕前夫的撫養費甚至不愿意爸爸看望女兒,一再強調“我們娘倆生活很快樂,不需要這個男人,他不配做爸爸。”話里話外透著怨恨。看起來一切都走上正軌,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女兒越來越不聽話了,總和自己鬧別扭、發脾氣,她好說歹說也問不出所以然。她不知道女兒到底怎么了,經過一段時間思考之后開始擔心是不是離婚對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于是把女兒送到沙盤游戲室來報名參加我們的兒童情商訓練小組。我特別感慨,這位母親真算是個覺醒者啊,能夠在有困惑時想到去尋求外在幫助。
莎莎很乖巧,喜歡和老師親近,和小朋友關系也很好,每次都拿來糖果分享,也總不忘記給老師吃。她非常喜歡玩沙盤,極其投入,每次都有新創造。但我一直在擔心她,因為我注意到她時常會愣神,盡管時間很短暫。帶著問題,我和她走進了神奇的沙盤世界。我們約定一周一次,下面選取了莎莎的3次沙盤故事:
第一次沙盤(也叫初始沙盤)故事:在沙盤右上角有一個特大號的兔媽媽端著很多食物,來給他們送吃的,草坪上有一個成年女性身穿職業裝站在那里,是媽媽,不知道在干啥。沙盤左下方是一家三口在淋浴間里洗澡,盡管很擠但是也要都放進去。旁邊有四頭牛,每個母牛媽媽身邊都有一個牛寶寶。
第二次沙盤故事:擺放了很多溫順的小動物,小狗、小羊、小鹿等等,給每個動物面前安放了碗盤,還用沙子填滿,它們都有東西吃。像第一次一樣又出現了一家三口,爸爸一個人在客廳里吃東西,媽媽背對著所有人站在一個角落里看老鷹,一個嬰兒獨自在草坪上睡覺,沙盤角落里有個小姐姐在遠遠地向這邊張望。我問她自己在哪兒,她搖頭。
第三次沙盤故事:像第二次一樣擺放了許多動物和植物,這一次沒有一家三口了,拿來一個陶瓷的九層寶塔放在中間,又把第一次拿過的穿職業女裝的婦女沙具拿在手里,莎莎皺著眉猶豫著不知道把玩偶放在哪里,嘗試放在猴子旁邊不妥,拿起來又放在花旁邊也不妥,試著在很多地方安放又都覺得不對,最后莎莎把這個玩偶的腿弄彎曲,頭朝下掛在寶塔翹起來的飛檐上,因為寶塔是光滑圓潤的陶瓷,很難掛得住,玩偶掉下來幾次,她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把它掛好。當時我覺得自己的呼吸都要停止了,再看她,很平靜,只是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掛上去,臉部表情既頑皮又認真。這一次她用了很長時間完成作品,而且拒絕講故事。
父母離異的孩子,習慣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
初始沙盤中的兔媽媽明顯體積很龐大,放在角落里能夠掌控全盤,可能突出了媽媽在女兒的生活中占有絕對領導地位。對于那個穿粉紅色職業裝的工作媽媽,孩子只是在探索還不明朗,她為什么獨自站在草坪上?旁邊的蛇是否對媽媽有危險?喜歡這個媽媽嗎?這些都沒有答案,但是莎莎明確告訴我并不害怕蛇。至于一家三口擠在一起洗澡的場景,也許是孩子對過去有爸爸在家的情景的回憶吧,是懷念還是盼望,或許還有其他?總之,對爸爸的感受是存在的,否則不會擺在這里。但是真實情緒被壓抑了,關于爸爸,她說得很少。這個年齡的孩子對于父母離異事件似懂非懂,主觀愿望遠勝過客觀理解,但是因為人類早期對于喂養的需求,對于物種延續的需求,多數孩子會把感情投向陪伴她和養育她的一方,對另一方則諱莫如深。這不是成年人世界道德觀能評價的,“有奶就是娘”不能解釋兒童對待父母離婚而逐漸形成的人格變態。
孤獨感、不安全感、恐懼、憤怒等情緒,需要得以安全宣泄
“喂養”是兒童沙盤最明顯的主題之一,這三次沙盤作品都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給予食物和接受食物的玩具。單親媽媽獨自承擔起養育子女的生活重擔一般是不易的,一些媽媽就會帶著自怨自憐的情緒去抱怨爸爸、抱怨社會甚至抱怨孩子,這樣會使得孩子特別害怕失去安全保障,害怕失去爸爸之后再失去媽媽,失去媽媽意味著失去食物,沒有食物就沒有一切,這種害怕的情緒久久壓抑著,是向外爆發還是向內爆發?我們知道負能量對自己、對他人都很危險,如果能夠及時主動找到出口去安全釋放,那么這個人就有機會修復創傷了。沙盤游戲正好承載了這種功能,每一個玩具都可以宣泄情緒,每一個場景都能疏導心緒,因此第二次沙盤中爆發似地出現大量喂養狀態,這就是心理沙盤在引導莎莎的情緒宣泄。童話的語言、童話的故事、童話的場景,讓不良情緒得以安全地宣泄。
孤獨感也出現了,莎莎安排所有人都是孤獨的,爸爸與媽媽分別獨處,嬰兒獨自躺在偌大的草坪上,距離父母那么遙遠,是和媽媽爸爸感情疏離嗎?她現和媽媽相依為命,應該很親近啊。她也表達了是安全感缺失,因為在草坪的一側赫然擺放著一架機關槍,她說是用來保護她的。角落里的小姐姐是自己還是別人呢?她也遠遠地孤獨待著。
有時情緒的宣泄不是一次沙盤治療就能完成的,可能需要若干次。第三次沙盤——女孩終于把心底的憤怒發泄出來,不是直接沖突而是用一種詼諧的方式,惡作劇一樣的“惡搞”吧。倒掛的人物,看起來像是罪犯被處以刑罰,又像是被捉弄遭到報復。這種懲罰雖然不是置于死地的痛恨,但是也讓人不寒而栗了,現在虐待父母的狀況也屢屢見于媒體啊。這種恐懼、憤怒的本能情緒很原始、很野蠻,一定要及早察覺,及早干預,否則積少成多會留下后患。當在場的所有人都訝異于這個倒掛的女性是誰時,她怎么也不肯說出來,一口咬定不知道。這是莎莎的策略吧——我喜歡宣泄我自己但是我不想讓媽媽知道更不想讓她傷心!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啊,她不說我絕不點破。但畢竟是孩子,我和她也建立了很好的信任關系,最后她還是忍不住偷偷告訴我那是她媽媽。至此,莎莎媽媽對于離婚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擔憂終于得到印證。
作為父母,需要積極幫助孩子走出陰影
由此可見,離婚對低幼兒童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擊的。這個傷痛來自孤獨感,來自不安全感,來自對媽媽(撫養者一方)權威的懼怕,來自對強勢一方的憤怒,來自對失去親人的失落與懷念等。莎莎的傷痛最終是以憤怒的情緒表現出來,表達即治愈,只要孩子能表達出來,就有治愈的希望,所以,她對媽媽的態度看似殘忍實則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接納,自我情緒的梳理和宣泄,這對于幫助孩子走出父母離婚陰影很有意義。只要媽媽不再盲目樂觀掩蓋離婚隱痛,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想法和情緒,真正意義地承擔離婚后果,并且真心善待父女關系,耐心等待,孩子就能慢慢找到平衡,調整對媽媽的認知,逐漸適應新生活。
還好,莎莎的媽媽愿意和女兒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