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虎媽還是貓爸更適合孩子?虎媽蔡美兒因為她嚴苛的教育,女兒的優秀,促使她登上《時代》周刊封面。而上海的貓爸,現身說法,他對女兒的“民主”管教:跳舞、學習不操心,孩子照樣進入哈佛。深圳的狼爸同樣取得了成功,五個孩子上北大。到底哪種家庭教育方式更好?
其實不管是貓爸還是虎媽,只要能教育出好孩子就是好的教育方法。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合適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若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有著憐憫心、敢于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觀察力也不足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智慧。那什么是教育好孩子的智慧呢?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孩子成長的基石
舉一個《虎媽貓爸》里的場景,一次晚飯,茜茜不喜歡吃蔬菜,虎媽勝男逼著她吃,貓爸羅素認為她有些過分,指責她不要這樣;但勝男一定要茜茜吃下蔬菜,后來茜茜吐出蔬菜,被勝男責罵后大哭。羅素生勝男的氣,帶著茜茜進入了房間;茜茜奶奶(狐貍奶奶)則安慰哽咽的茜茜,說要給茜茜做雞腿、大蝦等,茜茜哽咽地答應隨后入睡。
我們來看看這個場景中的幾段對話,論對錯的話,勝男讓孩子多吃蔬菜是正確的,但她和孩子的溝通無效,不但沒有讓茜茜吃上蔬菜,還破壞了她和孩子的感情。狐貍奶奶寵溺孩子不對,但她和茜茜的談話增進了感情,讓她成為孩子情感的避風港。羅素雖然有些不靠譜,但他和孩子的互動充滿了快樂和信任,感情上也十分融洽。茜茜后來和爸爸、奶奶成為了同盟軍,大家一起向媽媽撒謊。勝男雖然一直想改造孩子,但卻以失敗結尾,反而把孩子逼成了抑郁癥。
也許有人會問,和孩子的關系那么重要,可看一下虎媽蔡美兒的家規,給孩子帶來那么大的壓力,她的每一個管教都在破壞著和孩子的關系,這又怎么解釋呢?虎媽蔡美兒在她的書中講到,她和孩子無話不談,感情融洽,她批評孩子的時間有限。她也講到了美國的教育,寬松的兒童成長環境,已經給了孩子很大的自由,所以她給孩子這樣的家規,是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而來。可面對已經如此殘酷的國內教育,她希望中國的父母們要慎重考慮孩子的情況。
父母榜樣的作用

不管狼爸還是虎媽,他們在事業上努力,在家里尊老愛幼,嚴于律己,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心服口服地以父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樣的父母批評孩子懲戒孩子時,不會讓孩子心生怨恨,產生負面情緒。父母的鞭策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的成長環境
讓我們再一次分析茜茜的“狼”外公,他努力和茜茜拉近關系,期望帶動茜茜的學習。可他為什么沒有起到效果,反而加重了茜茜的病情。他的問題是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成長環境。
孩子的成長需要和煦的環境,那段時間羅素和勝男經常吵架,甚至談到了離婚。這對只有7歲,從小在奶奶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來講,家庭的環境充滿了暴風雨,讓她感到極度的不安全。茜茜一方面面臨著來自學業的壓力,另一方面面臨著即將失去父親或失去母親的痛苦,第三方面還要面對一個神經質、只懂讀書的狼外公的“嚴刑拷打”。她細細的神經不堪重負,最終崩潰,導致了抑郁癥的發生。海龜博士唐琳和風細雨的引導雖然有效地舒緩了孩子壓力,但最終沒能治好孩子的抑郁癥。
真正治療了孩子抑郁癥的關鍵是媽媽和爸爸愛的力量,羅素和勝男破除隔閡,和好如初。一個親密友愛的家庭幫助孩子恢復了健康。
親子溝通需要技巧
和孩子對話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孩子的語言就像一首鋼琴曲,充滿了豐富的信息,興奮、開心、煩惱、憤怒、失望、傷心這些都在里面得到了體現。
家長要學會聆聽孩子的故事和情緒,當孩子向我們講述一件事情時,父母不要急于去為孩子判斷,幫孩子搞定。而是需要了解孩子的故事,即5個W的提問,即什么時候(When)、哪里 (Where)、誰(Who)、怎樣(How)、為什么( Why),會非常有效地幫助孩子和父母知道發生了什么,有效地讓父母了解在孩子行為后面的那個動機和意圖。父母幫助孩子澄清行為和意圖中的聯結,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后果,相信自己的能力。想想如果孩子再遇到類似的事情,還會出現原來的錯誤嗎?
孩子的成功需要確認
這個話題,估計很多的家長會熟悉,有些家長用物質獎勵來肯定孩子的努力,而有些家長則忽略了孩子的成功,他們會認為這是應該的,孩子將來應該取得更大的成績。這兩種都是比較偏頗,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精神上的鼓勵,讀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讀書本身就能給人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家長用物質來鼓勵孩子,會把讀書的價值變得和經濟掛鉤,讓讀書變得物質化,如果沒有物質獎勵的時候,孩子是不是可以不讀書?
忽略孩子的努力,會讓孩子感到父母沒有關心自己,沒有得到父母的愛,這些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孤身奮戰,沒有了分享的快樂,沒有和諧的幸福,這樣的孩子雖然成績優秀,但他們會失去作為家庭一員的快樂,身心不會那么健康。親愛的父母,如果我們作為家長具有這些智慧,您還會擔心自己的孩子不成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