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欣
【摘要】 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了交通方式的革命,上世紀日本、德國、臺灣地區的高鐵有了迅猛發展,為高鐵的使用做出了典范。本世紀,高鐵網絡在我國大規模的建設起來,因此對高鐵防災監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高鐵災害防護系統總體功能設計的角度分析了防災監控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在第二部分對高鐵防災監控的完善進行了分析,并就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高鐵 防災監控 設計 完善
引言:
20世紀中后期,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世界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高鐵網絡在全球如火如荼的建設起來。在本世紀,我國的高鐵也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并在諸多方面位居世界前列。高鐵質量不但取決于各類技術設備,還取決于防止災害的質量。高鐵的防災及處置能力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高鐵的競爭不僅僅是技術競爭,還應該包括各種非智力因素在內的競爭,運行安全和防災狀況關系到競爭的成敗。因此,高鐵防災監控已經逐漸成為了各國重點關心的內容。
一、高鐵災害防護系統總體功能設計
1、大風報警功能。在高鐵全線設置適當的大風監測點,監測實時風速。當風速持續超過報警值3s, 自動彈出報警點和建議限速值。此時調度員通常根據報警點前后兩個監測點的公里坐標確定限速,來判斷是否在安全范圍之內。
2、異物侵限監測。在高鐵全線設置公跨鐵立交橋異物侵限監測點,在公跨鐵立交橋的兩側均設置防護網,當異物落下砸斷防護網侵入鐵路限界時,防災系統向CTC系統發送異物侵限報警信息, 同時通過列控聯鎖觸發高鐵自動停車。
3、降雨量監測。這主要針對地處山區的高鐵路段。因此,除了有大風監測和異物侵限監測外,還有雨量監測。當降雨量達到警戒值時,系統自動報警,高鐵調度員根據報警信息,立即向相關高鐵發布限速調度命令或扣停高鐵。
二、高鐵防災監控的完善分析
2.1災害防護系統的監控范圍
安全監控的主要范圍包括:自然災害(風、雨、雪、洪水、地震、火災),線路(軌道、路基 狀態)監測,變電所、通信室、大型車站、重點長大橋梁監測,突發事故及非法侵限監測,固定設備和移動設備狀態監測等。
2.2災害防護系統的數據處理功能
數據處理功能是研究變量結構關系的一個很有用的工具,臨時性較強的災害規律性較弱,需要努力探索。但是探索性因素分析具有自身的特點,由于探索性因素分析不像其他分析一樣,通過一些準則變量來判斷和分析結果的優劣,它的解釋和評價往往依賴于研究者自身的經驗和理解。驗證性因素分析是通過觀測變量或變量群中的協方差或相關結構分析來進行定量探討并確認相應的結構模型。
驗證性因素分析是根據檢驗得到數據的擬合程度來對結構效度進行考察評價,尋求數據與模型的最佳擬合,檢驗因素指標的效度與理論構想之間的關系是否匹配,從而對研究結果進行確定性判斷。
2.3災害防護系統的信息報告功能
該系統的主要作用是能利用統計技術和理論構想結合分析, 能夠通過檢測到的數據來讓系統自動檢驗,這是信息報告功能的最大的優點。在相關理論建立與發展過程中,提出了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模型,再用驗證性因素分析來檢驗模型的建議。在具體操作過程,先采用一個樣本運動探索性因素分析找出變量可能的因素結構,再對另一個樣本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來進行驗證,以此得出是否有災害的結論,并實時報告。
2.4根據我國國情學習國外先進經驗
我國的高鐵防災監控系統要學習世界先進國家的高鐵經驗,要學習和吸收各國高鐵發展的經驗教訓,主動迎合世界交通改革發展的潮流。要充分挖掘發達國家高鐵防災系統由怎樣的技術和理念作為支撐的,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吸納融合,更好地服務我國高鐵的運行和發展。國外先進理論的價值不能小視,但它的作用僅限于特定的適用情境,能否能被我國的高鐵系統所吸收,還是需要反復甄別和驗證,識別出哪些部分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哪些是可以直接照搬過來使用的,又有哪些是需要修改之后才能與我國的標準相融合的,哪些是需要逐步完善的,哪些是因為地質、氣候等差異造成而不能照搬的。分清楚這些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高鐵防災中的不足。
三、結語
目前我國的高鐵水平已經位列世界前列,但省市自治區的經濟、文化等發展很不均衡,高鐵硬件條件尚不能適應當前發展的需求,防災監控系統的整體狀態還有待提高,因此,我高鐵防災監控系統的發展必須是基于現有國情的,是批判性的繼承和發展,以期完善我國高鐵防災監控系統,為高鐵能充分實現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起到應有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張衛軍.防災安全監控系統在高速鐵路中的應用[J].鐵道通信信號,2010,(8) .
[2] 沈志凌.高鐵防災安全監控系統設計方案[J].鐵路通信信號工程技術,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