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丹
?
遍栽民族團結花 扮靚小康幸福路
本刊記者?王?丹

回族老年公寓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既是回族群眾聚居地區,也是首府乃至整個自治區民族宗教工作的重點地區。長期以來,回民區黨委、政府始終把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作為頭等大事抓好抓實,不斷拓展新思路、探索新做法、學習新經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區上下持續呈現民族團結、宗教和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的準確定位,也是新時期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強各民族大團結的重要指導思想。回民區堅持把“三個離不開”作為做好民族工作、增強民族團結之本,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加大黨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積極選樹和表彰民族團結的先進典型,使各民族誰也離不開誰的思想牢固樹立,民族團結一家親觀念深入人心,營造了各民族群眾守望相助、和睦共處的良好氛圍。
在回民區友誼巷社區翔宇花園小區里有一處標志性的景點——靜思亭,這個涼亭是由漢、回、蒙古等民族幾百余名居民自籌資金、自行修建的。閑暇時,居民們會三五成群地聚在這里。涼亭修建的發起人之一麻大爺深有感觸地說:“短短一個星期,居民們就自愿捐款幾萬元。參與修建的是一支由漢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熱心人組成的隊伍。修建涼亭的過程中,很多漢族朋友覺得我們辛苦,考慮到我們飲食上的禁忌,為了表達心意,主動買水果給我們。那段情誼,讓人心里暖和。”很多來這里休閑的市民都把靜思亭看作是漢、回、蒙古等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和珍貴友誼的象征。
回民區的呂祖廟街社區地處呼市中山西路商業街,轄區內總人口8581人,包括回、蒙古、滿、朝鮮等13個少數民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也是“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岳引是該社區的一名蒙古族婦女,本人患有慢性病,夫妻雙雙下崗,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兩個孩子正在上學,一家四口租住在一個車庫里,生活十分困難。社區工作人員得知她家的情況后,不僅讓她做了社區網格員,還把她的丈夫安排在鍋爐房工作。同時,社區還為岳引一家申請了低保。社區和鄰里間各族群眾的關心和幫助讓岳引心存感激,盡管自己身體不好,但她每天仍堅持走街串戶了解情況并認真記錄,盡心盡力做好工作。
走在回民區的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看到各民族群眾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動人畫面:漢族大嫂下樓買菜,總要問問對門的蒙古族姐妹需要捎點什么;回族奶奶在院子里乘涼時,總喜歡逗一逗嬰兒車里咿呀學語的維吾爾族小寶寶;熱心賢惠的漢族媳婦正悉心攙扶著回族婆婆散步、曬太陽;精干的回族老板和勤快的漢族小弟一起打理著紅紅火火的生意……這些溫馨的場景,讓人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回民區各民族群眾之間的濃情厚誼。
回民區宣傳部長王志強告訴記者,回民區通過持續在全社會廣泛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三個離不開”思想已經在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牢固樹立,民族團結觀念深入千家萬戶,呈現出了各民族密切聯系、互幫互助的喜人局面。
回民區堅持把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作為做好民族工作的有力抓手,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精心部署,深入研究分析創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探索和創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體制機制,制定了《回民區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區實施方案》,明確開展創建活動的目標任務,細化工作人員職責分工、參評單位責任分解,安排部署相關重點工作,確定了“三年創建”的目標:2015年底創建成為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城區,2016年底創建成為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地區,2017年底創建成為民族團結進步全國示范地區。
談到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領導小組組長斯日古楞指出,“我們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回民區在民族工作創新、民族關系和諧、改善和保障民生、發展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等方面發揮示范作用,在全區掀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新高潮”。
在創建過程中,回民區深刻認識到正確的輿論率先占領高地、引導群眾的重要性,以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活動教育月的主題教育為載體,廣泛開展“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五觀”和“六史”的宣傳教育,在弘揚、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激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打造團結奮斗、開放融合、感恩向上、進步創新的現代民族文化。組織機關、社區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宣傳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講解各民族的文化禮儀和風俗習慣,牢固樹立各民族平等互利、團結互助的思想,強化民族團結意識。大力開展民族團結“和諧社區、和諧機關、和諧企業、和諧家庭”創建活動,擴大創建規模,提升創建水平,確保創建效果,讓“團結、進步、文明、和諧”的新風尚在全區范圍蔚然成風。每年召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和獎勵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個人,努力營造學先進、趕先進、爭當先進的氛圍,進一步激發各部門、各單位和廣大干部群眾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積極性。
在創建過程中,回民區黨委、政府堅持創建成果由人民共享,讓各族群眾在創建中真正受益,筑牢創建的群眾基礎。深入開展對口幫扶少數民族聚居街道、社區、鎮、村活動,在落實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產業發展項目、民生項目及財政轉移支付時優先安排。加快實施一批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民生改善、經濟社會發展項目和產業合作項目。組織黨員干部與貧困少數民族群眾“結對子”“認親戚”,通過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在少數民族聚居的社區建立“少數民族工作服務站”,設立“少數民族服務中心”及“民族之家”等活動場所,為困難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回民區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時期民族工作主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團結帶領全區各族群眾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未來。對此,區委書記馬慧軍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們干好各項事業的基礎和重要保障,更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我們要始終高舉民族大團結的旗幟,把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長期性的工作抓好抓實,將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持久地保持下去。”
抓好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實。“回民區是呼和浩特市宗教工作的重點地區,宗教活動場所集中,信教群眾較多,多年來不同的宗教之間一直互相尊重,和睦共處。”回民區統戰部部長陳惠民介紹說。長期以來,回民區非常注重加強與民族宗教界、少數民族群眾和信教群眾的聯系與溝通,注重培養選拔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群眾中有威信”的中青年教職人員,本著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的原則,支持他們的工作,關心他們的生活,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從而促使他們積極發揮骨干作用。
“現在我們每個月都可以領到生活補貼,聽說以后還會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國家醫療保障,這樣我們就醫、養老就都不用愁了。”回民區一位宗教教職人員告訴記者。
據介紹,回民區每年為60余名各宗教團體的宗教人士發放生活補貼,并積極協調將120名教職人員納入社會養老保險。以后還會逐步將宗教職業者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國家醫療保障。同時,積極引導各宗教團體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建設活動,并與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兩級伊協負責人保持溝通交流,引導他們緊密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
加大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選拔力度。為了更好地開展民族宗教工作、處理民族宗教問題,回民區十分重視對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選拔、使用,對少數民族干部做到“四個優先”,即優先培養、優先培訓、優先選拔、優先重用,已形成了一支以回族干部為主體、各民族干部團結奮斗的干部隊伍。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國家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幫助。”回民區通道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尹劍超談起自己的經歷很是感慨。“作為少數民族干部,我們更了解本民族群眾的心理、愿望,能夠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與本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善于處理矛盾和調動積極性。”
據區委組織部長張曉帆介紹,今后回民區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制定和實施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選拔規劃,落實好少數民族干部選配工作的傾斜政策;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強少數民族后備干部隊伍的培養工作,不斷鞏固少數民族干部的選拔根基,真正使少數民族干部成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中堅力量。
保護和發展民族特色文化。回民區是呼和浩特市的老城區,在城市建設中,堅持以城區風貌“精品化、人性化、景觀化、民族特色化”為目標,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了伊斯蘭特色景觀街,該街榮獲了聯合國人居署迪拜國際最佳范例設計推動獎,成為呼和浩特市標志性建筑。興建了伊和宮,修建了清真大寺廣場,將具有300多年的清真大寺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成功打造了極具民族特色和鮮明時代風格的百年蒙元文化精品街成吉思汗景觀街,并將在成吉思汗西街兩側規劃建設文化藝術產業集聚區,作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獻禮工程。
家住在通道街附近的白大爺總喜歡和老伴去伊斯蘭特色景觀街轉轉,他興奮地告訴記者:“這里的變化太大了!以前通道街道路狹窄、塵土飛揚、破舊不堪,改造整治后路寬、巷凈、景美。現在外地的親朋好友來呼和浩特,我總會自豪地把他們帶到這里。”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終把民生工作放在首位,持續不斷地增加民生投入,加大對就業和創業的支持力度,通過項目拉動就業、創業帶動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城鎮和農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和居民醫療保險全覆蓋,徹底解決城鎮“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人員”的集中供養問題,抓好城鄉特困少數民族群眾的扶貧救助工作,特別是少數民族困難群體就業、就醫和就學等問題。推動棚戶區改造和廉租房、公租房建設,徹底解決生活極度困難無房戶、危房戶住房問題。投資3200萬元分兩期建成了內蒙古首家穆斯林老年公寓,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社會孤老和自費寄養老人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受到了自治區、呼市兩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
作為新中國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的首府城區,民族團結已經成為回民區各族人民生存發展和地區繁榮穩定的生命線,民族團結、宗教和順也已經成為回民區的特色品牌和閃亮名片。談到回民區今后的發展,馬慧軍書記充滿信心地說:“回民區是自治區和首府民族宗教工作的重點地區,做好我區的民族宗教工作,對于首府和自治區、乃至祖國北疆的安全和穩定,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像抓黨的建設、抓經濟建設一樣,抓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各民族團結進步,全力打造美麗西城、宜居西城、和諧西城、文明西城、智慧西城,為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以優異的成績向自治區成立70周年獻禮!”
責任編輯:田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