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如娜
?
加強內蒙古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保障
阿如娜
“十三五”時期,內蒙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勝利,迫切需要自治區人才總量、人才結構、人才創新能力與之協調和匹配。要從營造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環境、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發揮“人才強區”工程對人才隊伍建設的引領作用、拓寬人才培養渠道等方面加強內蒙古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保障。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緊緊抓住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大力實施人才強區戰略,我區人才總量不斷提升、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人才支撐發展,發展造就人才,人才與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內蒙古人才發展還不能完全適應自治區可持續發展,尤其是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笆濉睍r期,內蒙古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勝利,迫切需要自治區人才總量、人才結構、人才創新能力與之協調和匹配。對此,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加強內蒙古可持續發展的人才保障。
一是健全黨管人才體制機制。認真落實《內蒙古自治區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相關部門要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的制定和落實,研究解決人才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加強人才工作重大決策落實情況的檢測、檢查、評估。各級組織部門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加強人才工作問題研究,完善服務措施,形成統分結合、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切實提高人才工作效能。
二是健全完善人才流動與配置機制。首先,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門宏觀調控、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人才自主擇業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實現人才優化配置。其次,加強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消除人才在城鄉、身份、所有制之間流動的政策性障礙,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高層次人才雙向流動和兼職制度。再次,加快推進區域人才一體化進程。在自治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背景下,推進人才工作,必須制定區域人才資源合作開發整體規劃,設立自治區東、西部兩個區域人才聯盟,加快建立東部地區的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促進人才跨地區流動。
三是健全完善人才激勵機制。積極探索知識、技術、勞動、管理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有效形式,建立符合市場經濟法則的人才分配激勵機制,逐步實現一流人才得到一流報酬,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進行重獎。實現自治區可持續發展,需要引進一大批高端人才,而能引進攜有高科技技術的人才畢竟是少數,相關部門在積極探索人才引進政策、措施的同時,及時發現身邊的各類人才,給現有人才的成長搭橋鋪路,為他們創造施展才華的空間和舞臺,并給予重點扶持,充分發揮其作用。
四是逐步完善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
進一步完善黨政人才重在體現群眾認可,經營管理人才重在體現市場和出資人認可,專業技術人才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重在體現職業能力和業績的評級辦法,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能力素質為核心、以業績和貢獻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人才評價機制。同時,健全完善團隊考核機制。根據不同性質的科研創新團隊,建立不同的團隊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確定合理的考核周期,并對考核結果進行公開。考核成績突出的優秀團隊,不僅要對團隊授予相應的榮譽,也要對團隊帶頭人、團隊成員,根據其所作貢獻,給予相應的表彰和獎勵。
一是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從保障體系看,內蒙古確立了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人才投入優先保證政策,但人才投入仍然相對不足,投入結構不平衡,政府投入較多,用人單位及社會投入資金明顯不足,與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投入機制還有很大差距。內蒙古必須審時度勢,從提高自治區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出發,持續改善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投入結構,大幅度增加人才投入,確保教育、科技、文化和人才服務等領域的支出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各級政府要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貼息等政策杠桿,引導企業加大對人才開發的投入,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以各種形式支持人才開發,參與人才的引進、培養和創業活動,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用人單位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機制,切實改變政府投入不足、社會投資乏力、投資效益不高的狀況。
二是提高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內蒙古每年設立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并列入財政預算,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人才引進專項資金支出管理相對滯后、支出結構不甚合理、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針對以上問題,相關部門要盡快出臺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制度,強化人才職能部門使用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的責任感,實現資金使用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同時,加大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的管理和監督,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監督檢查,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把服務發展作為工程實施的戰略定位。緊緊圍繞自治區優勢資源、特色產業和重大項目,謀劃和確定工程的戰略重點,根據發展需要明確人才發展主攻方向,使人才工作更加有效地服務于可持續發展大局。針對不同領域人才隊伍實際情況和各項重點人才工程的定位和工作重點,進一步細化、完善實施方案,明確重點,適合同步推進的要上下配套、相互銜接、同步推進。圍繞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出的內蒙古發展定位,以高端人才為引領,以應用型人才為主體,全面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推進人才在城鄉、區域、產業、行業和不同所有制間的合理流動,為推動自治區可持續發展、實現富民強區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二是堅持高端引領戰略,抓實特色載體。全面推進“草原英才”工程,切實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自治區及各盟市必須按照《“草原英才”工程實施方案》,以培育和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為重點,著力造就一支能夠服務和支撐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高層次創新創業型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其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引領作用。通過特色產業高端人才集聚平臺、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平臺、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臺等“三大平臺”建設,圍繞具有區域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現代產業集群,將人才集聚與重大項目、技術、資本的引進緊密結合起來,使人才與產業相融、與企業互動、與項目對接,促進經濟發展和人才使用的有效融合。
三是深入推進十大“百人計劃”。將國家、自治區、盟市各類高端人才的評選申報統一歸口十大“百人計劃”,并與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實現有機銜接,努力爭取國家在政策、項目、資金方面的支持,形成自治區人才發展計劃與國家重大人才計劃上下聯動、相互促進、整體推進的格局。
一是堅持把服務可持續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才工作要緊緊圍繞自治區轉型升級對人才和智力的需求,從服務和保障自治區可持續發展大局的高度來謀劃和推進人才引、育、用的各項措施,積極探索人才發展布局與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相適應、人才政策與經濟政策相銜接、人才工程與產業特點相呼應的工作思路和模式,主動跟進和對接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努力推動人才規模同自治區發展目標相適應,人才結構同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人才素質同自治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適應,從而推動人才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深度融合。
二是優化人才培養結構。高校、職業技術學院等人才培養單位要在辦學層次和人才培養結構上做調整,根據社會需求及其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學科專業,逐步建立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動態調控機制,使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大專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在不同層面上錯位互補,努力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多層次人才,使人才結構更符合產業能級提升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通過人才結構優化助推產業結構升級。
三是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模式。充分利用企業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資源,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彌補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資源的不足,使自治區各部門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從而有效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推進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把人才培養作為產學研合作的核心環節,在推進產學研合作中促進人才的培養。
四是完善網絡化、開放式、自主性終身學習體系。
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完善在職人員定期培訓和帶薪培訓辦法,制定分層分類繼續教育規劃,開展形式多樣的繼續教育。如,依托京蒙合作交流等平臺,選派人才到發達地區交流學習,提高人才資源的能力。通過抓好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領導干部“雙休日大講堂”以及各類基層講堂,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政法所)
責任編輯:康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