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樊梅榮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透室,南昌 330006)
質量控制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李 敏,樊梅榮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透室,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討質量控制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以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凈化科2014年1—12月實施常規質量控制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為對照組,以2015年1—12月實施系統、全面護理質量控制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為試驗組。對比分析2組的護理質量,包括血液凈化水質及環境細菌培養合格率、熱源反應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等。結果 試驗組血液凈化水質及環境各指標細菌培養合格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熱源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0.16%比0.31%,P<0.05),護理質量評分得優率顯著高于對照組(92.5%比83.8%,P<0.05)。結論 在臨床血液凈化護理中加強質量控制,可有效提高整體護理質量,讓患者得到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
質量控制; 血液凈化; 護理質量管理
在臨床上,患者在血液凈化中應用的設備較多,具有較高的技術性,且風險較大,因此,必須重視并積極做好質量控制和管理,而質量控制的核心內容就是感染的控制、反滲水處理等[1]。這也就對科室護理人員的技能和職業素養有了更高要求。為探討質量控制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的作用,筆者對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凈化科實施系統、全面質量控制前后的護理質量進行對比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血液凈化科每月接受血液凈化治療約2400~3000例次,共有專科護士30名,女性28名,男性2名,年齡23~53歲,平均(30.67±8.84)歲;大專學歷14名,本科及以上16人。以實施常規質量控制2014年1—12月血液凈化科護理質量為對照組,以實施系統、全面護理質量控制2015年1—12月血液凈化科護理質量為試驗組。
1.2 質量控制方法
對照組采取一般血液凈化護理;觀察組開展系統、全面的質量控制,具體措施如下。
1)制定相關制度:根據衛生部制定的關于血液凈化操作的標準,結合本院實際,制定合理、可行的血液凈化管理制度。主要有血液凈化室工作制度職責、血液凈化專科操作流程、專科醫院感染管理制度、病歷管理制度、專科應急預案等。并組建由科室護士長、質控員、責任組長等為成員的質控小組,每周科室內進行一次專科自查,醫院護理部門嚴格按血液凈化科室臨床護理質量標準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并予以評分;科室每個月底需進行一次臨床護理質量控制交流會,及時反饋并討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或不足,并要找出原因,制定相關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2)加強感染控制:①環境管理,應將血液凈化室設于安靜、干凈、獨立場地。明確分為清潔區、污染區、半清潔區,醫護、患者、醫療廢物三個通道必須分開設置;必須在血透準備室、透析室配備空氣消毒系統,確保室內溫濕度合理,保持空氣的新鮮,光線須充足;在治療場所內須設手衛生設備,醫護在實際操作中,須嚴遵無菌原則操作。②患者分區,應將透析室分成急診、一般及隔離3種透析區;對于新患者須在進行血透前,進行乙肝、丙肝、HIV等篩查;未接受篩查急診患者須在急診區進行血透治療,而陽性患者則需在隔離區進行透析,并用專機進行操作,透析專機須有明顯標識。另外,陽性患者應予以統計,顯示在辦公區內,以便科室工作人員可進行有效的分機管控。③設備消毒,在血透完成后,需應用含氯500 mg·L-1的消毒液對血透設備外部進行全面擦拭。如有血液污染到設備,則要當即應用可吸濕材料吸凈血液,再用含氯2000 mg·L-1的消毒液進行擦拭,同時要對設備內部管道予以徹底消毒。另外,要開展消毒設備、區域地面的消毒,每班次更換床單、被套,并開窗進行通風。
3)規范操作技能:每個月組織科室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重點考核新入科人員的專科操作,并加強無菌意識培養。應要求護理人員對血液凈化中每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一定前瞻性,特別是對急診、危重、老年等特殊類患者給予重視,要嚴密觀察患者的體征、病情等變化,嚴格遵醫囑應用抗凝類藥物,發現異常及時報告,以減少血透不良事件發生。
4)患者包干管理:應嚴格落實組長包干責任制,每組護理人員和患者是暫時固定的,每一組護理人員新老合理搭配,實現優勢上的互補,半年一輪換。主要對本組負責患者的血透操作、心理情緒、健康宣教等工作。密切注意患者血壓、透析狀況及生活等情況,掌握并發癥及不安全因素等。
1.3 觀察指標
護理質量考核指標包括血液凈化水質及環境細菌培養合格率、熱源反應發生率及護理質量評分。血液凈化水質及環境指標包括透析用水、透析液、透析室空氣、物體表面、消毒液、醫護人員雙手等;護理質量評分采用自制護理質量測評標準由患者進行評分,共100分,<70分為護理質量差,70~90分為護理質量良,>90分為護理質量優。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 SPSS18.0 統計軟件,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液凈化水質及環境細菌培養合格率
試驗組血液凈化水質及環境各指標細菌培養合格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血液凈化水質及環境細菌培養合格率比較
*P<0.05與對照組相比。
2.2 熱源反應發生率
對照組熱源反應發生率為0.31%(89/28 310),試驗組為0.16%(57/35 285),試驗組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
2.3 護理質量評分
2組均從血透患者中隨機抽取80例患者進行護理質量評分,對照組得優率為83.8%,試驗組得優率為92.5%,試驗組護理質量得優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P<0.05與對照組相比。
臨床上,實施血液凈化治療的患者往往是醫院感染的一個高危群體,每一個治療、護理環節都有可能引起醫源性感染[2-4]。同時,由于血透治療的技術性、專業性要求較高,所以對血液凈化科室的護理人員有較高的要求[5]。本院血液凈化科在2015年后開展系統、全面的質量控制,主要工作有建立和完善科室內各項工作制度,有效改善透析治療環境,科學合理的劃分區域,配置便捷的手衛生設施,加強透析設備的管理,確保流程的合理、操作便捷、最大限度減少污染,進而有效預防和控制熱源反應、感染等的發生。另外,在透析患者交接間階段,對透析治療室嚴格開展環境、地面、通風等管理工作,給予患者良好感官[6-8]。此外,加強感染篩查、規范分機透析、強化透析設備消毒,尤其是加強透析設備上血污消毒處理,可有效預防交叉感染[9]。與此同時,加強患者分區管理、落實護理責任包干制,強化護理人員的責任感,讓護理人員不斷去學習有效改進透析的方式及方法,以提升透析質量,從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使患者在治療中感到安全、舒適,進而提升護理質量評分。
總而言之,質量控制的實施,及護理工作的不斷改進,采用科學有效的工作方法,是血液凈化每一個醫護人員必須重視并積極解決的問題。所以,不斷強化醫院血液凈化護理質量控制管理,加強質控,并將質控和預防始終貫穿在患者治療全過程中,可促醫療質量的提升,給予患者安全、有效的血液凈化治療。
[1] 宋利,全梓林,陳新紅,等.質量控制圖在血液凈化中心護理質量改進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11):12-13.
[2] 周昌娥,李新華.質量控制在血液凈化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2):305-306.
[3] 王檸,劉曉輝.JCI標準在血液凈化護理管理中的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3):82-84.
[4] 李敏,王恒進.標準操作規程在血液凈化中心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1):1-3.
[5] 楊麗.質量控制在血液凈化55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24(24):147-148.
[6] 肖合存,厲淑榮,林興鳳,等.責任制護理在血液凈化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4):105-107.
[4] 宋利,全梓林,陳新紅,等.質量控制圖在血液凈化中心護理質量改進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11):12-13.
[8] 劉曉琴.血液凈化專科護理培訓中核心能力培養應用及效果評價[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2):97-99.
[9] 楊貽清,王玉春.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4):585-586.
(責任編輯:況榮華)
2016-06-20
樊梅榮,主管護師,E-mail:337808551@qq.com。
R473.5
A
1009-8194(2016)11-0090-02
10.13764/j.cnki.lcsy.2016.1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