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鏡下不同電切療法治療胃結腸息肉的療效比較
欒興龍1, 郭慶爭2
(山東省濟寧醫學院附屬湖西醫院, 1. 消化內科; 2. 急診科, 山東 單縣, 274300)
關鍵詞:氬離子凝固術; 高頻電凝電切術; 黏膜切除術
胃結腸息肉是指胃部或者結腸部位局部黏膜組織局限性隆起并向內突出的病變的總稱,其病因通常是由于上皮細胞的過度表達并從黏膜表面向內擴展[1-2]。病理學[3]將黏膜息肉分為腫瘤性息肉或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患者一旦出現腹部不適,治療不及時會導致腫瘤性息肉向大腸癌轉變[4]。目前,臨床上對于發現的胃和結腸息肉都是要求切除。由于傳統手術切除創面大、費用高,現已被內鏡技術所取代。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有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APC)、內鏡下高頻電切術及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這3種治療方法。本研究比較這3種治療方法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本院行胃結腸息肉切除術患者314例,其中男173例,女141例,年齡22~87歲。87例行APC切除術患者設為A組,110例行高頻電切術患者設為B組,117例行黏膜切除術患者設為C組。A組中男47例,女40例,平均年齡(63.1±11.3)歲;B組中男62例,女48例女性,平均年齡(62.7±10.9)歲;C組中男64例,女53例,平均年齡(63.2±12.7)歲。3組患者病程、性別構成、平均年齡等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日本Olympus CF-H260型電子結腸鏡進行結腸鏡檢查以及鏡下手術。所有患者均在手術前1 d進食流食,術前3 h服用聚乙二醇電解質散溶液2 000 mL,每15 min服用400 mL,直到患者排除的糞便為水后方進行手術。A組患者使用德國Erbe Elektromedizin的ICC200+APC300的手術方式,由具有相關手術經驗的醫生進行手術。B組患者使用日本 Olympus的WF-2421DT一次性圈套器,使用Endo cut ICC200的高頻電流發生器進行電切除。內鏡下使用圈套器圈套住病灶部位后使用高頻電流切除術。C組患者使用一次性圈套器后,在病灶邊緣部位1~2 mm處進針注射1︰10 000腎上腺素5~10 mL,使息肉與黏膜下層分離并明顯抬高后使用高頻電切將病灶部位連同少許組織一起切除。所有患者術后即在內鏡下檢查是否有未剔除的息肉。
所有患者記錄手術時間,手術摘除的息肉個數,密切觀察患者恢復狀況。對患者進行2個月的術后隨訪,主要包括治愈率及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療效指標為:手術成功的患者息肉切除完全且無殘留,且術后2個月復查顯示切除部位沒有新生息肉組織,且切除部位恢復良好,無明顯瘢痕;手術不成功為息肉切除不完全,患者術后2個月復檢仍可見原切除部位覆蓋有息肉組織殘存。患者在手術中或手術后24 h內發生出血為早期出血;術后24 h~1周為晚期出血。患者經手術或術后腹平片證實有氣腹征或穿孔現象。
2結果
2.13組患者基本手術資料比較
3組患者平均息肉個數、術后住院時間、平均費用等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B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A組和C組(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基本手術資料比較
與B組相比, *P<0.05。
2.23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比較
A組87例患者共有123個息肉,一次治愈123個,總治愈率為100.00%; B組110例患者共有166個息肉,一次治愈141個息肉,一次治愈率為84.94%;C組117例患者共有161個息肉,一次治愈息肉個數為154個,一次治愈率為95.65%。A組和C組一次治愈率顯著高于B組(P<0.05)。
A組中有1例早期出血,2例晚期出血,0例穿孔,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45%; B組中有2例早期出血,7例晚期出血,2例穿孔,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C組中無早期出血、晚期出血、穿孔發生,總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B組總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高于C組(P<0.05)。
3討論
胃結腸息肉是指胃或者結腸局部黏膜組織局限性隆起并向腸腔或胃部內突起的病變的總稱,通常是由上皮細胞異常的過度增長所致。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主要為腹痛、便秘、腹瀉、便血等[5-6]。由于息肉和組織癌變有著密切的相關性,因而臨床上一旦發現息肉一般都會選擇切除。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術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藥液注射法、激光、微波切除、氬離子凝固術(APC)、高頻電凝電切術、內鏡黏膜切除術(EMR)等,各種方法皆有其特有的優點,以APC、EMR和高頻電凝電切術療效最為確切,患者接受度高[7-8]。
高頻電凝電切是使用高頻電流對息肉進行外部加熱,使接觸到圈套器的組織被燒灼而切斷,同時具有電凝止血的作用,可以一次切除多個息肉[9-11]。但是該手術方法切除息肉時可能會使凝固不充分,術后出血的發生率較高[12-13]。
APC是一種非接觸性凝固方法,通過將離子化的氬氣接觸靶組織,使病灶部位凝固,從而起到破壞病變組織并同時止血。由于每個病灶部位都需要先通氬氣,所以手術所需時間較長,但是該方法并發出血概率較低,且一次治愈率高,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手術方法[14-15]。然而,該手術方式破壞了細胞的結構,所以不能進行病理檢查,需要術后對患者進行胃腸鏡復檢[16-17]。
EMR是在息肉周圍的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使息肉抬高后進行圈套切除。由于該切除術會將病灶組織和邊緣的正常組織一起切除,所以治愈率高,又因為注射生理鹽水的同時可以注射腎上腺素,收縮局部血管,可以減少出血的發生。抬高息肉后圈套切除,可以避免出現胃或者結腸穿孔[18]。
參考文獻
[1] 李鵑, 岳文杰, 劉懿, 等. 結腸息肉1 239例內鏡及病理分析[J]. 上海醫學, 2010, 33(6): 585.
[2] 薛晶, 林一帆, 劉楊, 等. 結腸息肉發生及生物學特征與中醫證型的關系[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11, 19(2): 88.
[3] 周海新. 結腸鏡在診斷結腸息肉癌變中的作用及結腸息肉癌變相關因素分析[J]. 實用癌癥雜志, 2014, 29(9): 1164.
[4] 賀星, 崔立紅, 王曉輝, 等. 結腸息肉鏡下特征、病理分型及癌變規律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4, 14(35): 6893.
[5] 杜愛民, 毛勇, 石延敏, 等. 結腸息肉的臨床特征分析[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0, 19(1): 53.
[6] 劉紅云. 結腸鏡高頻電凝電切治療結腸息肉613例臨床分析[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 2011, 17(1): 83.
[7] 張旭東, 吳天清, 張春玲, 等. 內鏡下氬離子凝固術與射頻、高頻電切術治療胃腸道息肉療效比較[J].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1, 23(3): 172.
[8] 姚勇, 陳擁軍, 龍曉奇, 等. 氬離子凝固術治療消化道息肉的療效觀察[J]. 華西醫學, 2010, 25(8): 1541.
[9] 許文安, 汪芳裕, 施惠. 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價值[J].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0, 30(12): 1804.
[10] 延喜勝. 結腸鏡下不同方法治療結腸息肉的療效比較[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3(4): 409.
[11] 武崇曾. 胃腸鏡下電治療胃結腸息肉臨床分析[J]. 健康必讀: 中旬刊, 2012(9): 185.
[12] 范奇, 張莉莉. 內窺鏡下結腸息肉電凝電切治療416例臨床分析[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2, 21(11): 1077.
[13] 余昌勇. 結腸息肉高頻電切除術后18 d延遲出血1例[J]. 臨床消化病雜志, 2012, 24(5): 319.
[14] 馮剛, 馮軼, 楊剛, 等. 結腸息肉285例內鏡治療體會[J]. 吉林醫學, 2013, 34(34): 7226.
[15] 韓冰, 徐建華, 張其勝, 等. 腸息肉內鏡治療術后并發癥回顧性分析[J]. 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 2013, 22(11): 1128.
[16] 陳秋連. 內鏡下金屬鈦夾在結腸息肉切除術的臨床研究[J]. 中外醫療, 2014, 33(11): 3.
[17] 李旭穎, 孫濤. 胃息肉合并結腸息肉發生的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綜合臨床, 2015, 31(9): 803.
[18] 吳濤, 沈文擁, 劉愛民. 鈦夾在橫結腸息肉EMR術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 重慶醫學, 2015, 44(5): 636.
中圖分類號:R 574.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5-112-02
DOI:10.7619/jcmp.201605034
收稿日期:201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