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 季曉南
混合所有制是企業發展的持續動力
文‖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
如果混合所有制經濟能夠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活力和動力會有新的提升
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事關中國改革和發展全局的重大舉措,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的關系可以用兩句話描述:一句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重大的產權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為企業發展進而為經濟發展提供改革紅利;另一句話是,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更好地激發國有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更好地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實現共同發展,可以為供給側改革提供強勁動力。因此,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國務院國資委召開的中央企業和省市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明確了2016年的七項重點工作:第一,努力提升發展質量與效益;第二,積極處置“僵尸企業”;第三,深化國企國資改革;第四,深入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第五,持續推進國際化經營;第六,強化監管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第七,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這七項重點工作大多直接關系到供給側改革,深化國企國資改革也包括了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因此,新常態下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既要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也要穩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通過改革促進結構性調整,通過制度創新增強企業活力和動力。
為什么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會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尋找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突破口;第二,發展混合經濟是對國有企業進行的重大產權制度改革。雖然圍繞國企改革一直存有不同觀點,但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國企如果不進行重大產權制度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體制機制,就不可能真正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第三,強調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共同發展。第四,培育經濟發展新的動力。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僅是要激發國企的活力和競爭力,也要調動民企的活力和創造力,通過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相互融合,實現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為什么強調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融合?因為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是創新發展的主體。在我國,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各有優勢,通過融合有利于實現兩種優勢的互補。由于產權的屬性,國有資本更容易體現國家意圖,實現公共目標;民營資本則能更好適應市場競爭要求,更加充滿活力。從中國國有企業的狀況看,總體上,國有經濟在規模、人才、資金、管理等方面更具優勢,綜合實力比較強,經營方面相對做得更規范,民營資本在體制機制、決策速度、敢于冒險、勇于創新等方面大多更勝一籌,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把兩者的優勢融合起來,可以形成中國企業進而形成中國經濟新的競爭優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改為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2015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強調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指導意見》下發以后,社會上有不同的解讀,很多專家認為這個文件改革力度低于預期,甚至有觀點認為這個文件有些提法與十八屆三中全會相比有所倒退,其中一個依據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提法的變化,從“積極”、“加快”到“有序”再到“穩妥”。
為什么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提法會有變化?原因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第一,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或者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包括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雙方混合的積極性,單個有限的民營資本如何與規模巨大的國有資本融合,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雙方經營管理上一系列的差異和不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如何持股等,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都想獲得混合所有制的控股權。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混合所有制改革想快也很難快。
第二,《指導意見》下發前已有20多個省市出臺了地方的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從地方出臺的國企改革指導文件中看,普遍十分重視混合所有制改革。但一些地方國企改革指導文件存在著量化指標的傾向,如,有些地方提出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經濟要達到多少比例。抓工作如果能量化最好,這便于考核,便于了解進度,但從以往國企改革的經驗教訓看,將十分復雜、敏感的國企改革進行量化也容易出現急于求成的問題,出現一哄而起的問題,甚至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多次強調要防止一哄而起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切忌刮風和搞運動。
第三,對混合所有制改革我們在理論上、實踐中許多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實際上,雖然混合所有制經濟提法已有20多年,但國內對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經濟并沒有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到底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經濟?與混合所有制經濟有關的包括股權多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股份制等,這些概念之間又是什么關系?目前,國內理論界、企業界對這些混合所有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關系的認識都不太一致。
從混合的界定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出發,可以這樣理解,混合所有制的本質是不同所有制資本之間的融合,混合所有制的屬性是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的融合,因為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和內在要求;混合所有制的重點是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的融合,因為國有資本是公有資本的主要部分,而民營資本在中國占越來越重的比例。經常有人將混合所有制與股份制混為一談,應該說,這個看法是不準確的,因為兩種不同所有制資本的融合,肯定是混合所有制企業,但資本組織形式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是公司制,只有在混合所有制企業實行的是股份制時,混合所有制與股份制才是可以混用的。
全面深化國企改革既要突出問題導向,也要講究務求實效。混合所有制改革提法的變化表明,決策層對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認識在逐步深化,但是,混合所有制經濟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方向沒有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到2020年要取得積極進展這一目標沒有變,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態度要積極,步子要穩妥這一態度沒有變。把中央關于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提法的變化解讀為國企改革的倒退,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沒有考慮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作為全面深化國企改革的總文件,《指導意見》強調要加大集團公司的公司制改革力度,著力推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創造條件實現集團公司整體上市。《指導意見》下發以后,推進國企整體上市引起社會關注。
什么是整體上市?所謂整體上市,一般是指一個企業的集團公司的全部資產或者絕大部分資產進入上市公司不留存續企業的改制方式。如果集團公司有多個主業,某一個主業的全部資產進入上市公司,一般稱為主業資產上市。
為什么要著力推進國有企業整體上市?推進整體上市的意義至少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第一,整體上市是國企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第二,整體上市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一個重要形式;第三,整體上市有利于較好解決國有企業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弊端,比如政企不分、所有權經營權不分等。
黨的十五大強調國有企業推進股份制的重要意義,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股份制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2003年到2014年,中央企業及子公司股份制改革面由30%提高到85%;截至2014年末,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達1075家。其中,中央企業控股的上市公司有380家左右。應該說,十五大以來特別是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國有資產的證券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但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離市場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分析其原因,根本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國有企業的集團公司基本還是獨資的,沒有實現整體上市;另一個方面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不到位。
國企整體上市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什么關系?第一,整體上市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都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特有現象,也都是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第二,國企實現整體上市首先必須進行股份制改革,整體上市肯定是股份制企業;第三,國企整體上市后必然會有其他資本持有股票,因此,整體上市肯定屬于混合所有制企業。考慮到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以及整體上市是大型企業的普遍采用的資本組織形式,因此,要著力推進整體上市。當然,這并不排斥發展其他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推進國企整體上市也有一些復雜的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大量低效、無效國有資產如何剝離?二是大量富余員工如何安置?三是國企背負的沉重歷史遺留問題怎么解決?四是誰代表國家直接持有整體上市公司的股份?五是如何減持國有股等。
從這些年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的實踐看,推進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僅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是不夠的,還要調整優化產權結構,使國有企業整體上市后的股權結構有利于形成科學合理的公司治理。如果國有企業整體上市了,但持股比例很高,形成了社會上經常議論的“一股獨大”問題。那么,對解決國有企業的體制機制的作用不大,中小股東缺少必要的話語權也難以形成有效的制衡和完善公司治理。整體上市后的股權結構,既要體現國有大股東的權益,也要有利于保護中小投資人和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當然,減持國有股也要從資本市場的實際和國企改革的進程出發。
推進整體上市和發展混合經濟,都是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方向,都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但是無論是推進整體上市還是發展混合經濟都面臨著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以敢于啃硬骨頭、敢于闖險灘的精神堅定不移深化國企改革,以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為更好地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更好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