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李錦
2016:國企改革“陣痛之年”
文‖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重組和清退產能是結合在一起的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對2016年國企國資工作做出部署,從會議傳出的信息看,國企國資工作呈現“奔著問題去”的鮮明特征,所提措施更加精準有力、注重效果。
自2003年國資委成立以來,每年國務院國資委都會召開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今年有所不同,國資委會議不僅部署2016年工作,還提出“十三五”期間工作思路。從中可以分析新形勢下國企發展與改革新思路,理解央企這艘巨艦2016年的航向、航線與航速。
在會議上,大家認同,2015年是金融危機以來穩增長形勢最嚴峻、情況最復雜、任務最艱巨的一年。形勢的變化讓一些國企感到迷茫,原來一些快速擴張時的投資項目如今變成了包袱。
“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征,過去那種憑借要素投入、投資拉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如果還在遲疑和等待,還幻想‘再回到從前’,不盡快轉變發展方式,那么只會加速走向衰亡。”國務院國資委領導在會上如此強調。
會議強調,“十三五”時期特別是頭兩年,正值發展速度調換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新舊動力轉換期,原本被高增速掩蓋的不少問題和矛盾會顯露出來,一些企業生存發展將面臨嚴峻的考驗。這也是業界對形勢的判斷。
在“十三五”期間,結構調整陣痛期是重點。2016年可稱為“國企陣痛年”。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達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蕩下行,直至2015年的6.9%,而且尚未扭轉下行趨勢。這就使各界不得不思考: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可能是結構性問題,而非周期性問題,不能用解決周期性波動的宏觀政策去應對。
目前國有企業在傳統產業、產能過剩行業、重化工行業分布較多。國企結構調整將異常艱巨。正因為此,“十三五”時期特別是頭兩年,國有企業可能將繼續維持低速增長。
經濟新常態下,國企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三大特點,這些階段性特征使國企的創新與改革任務更加艱巨。按照“十三五”規劃要求,國資委明確了央企改革的總體思路——
會議提出,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結構性改革為重點,圍繞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核心目標。
會議提出,“十三五”時期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和要求:一是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顯著提高、國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二是培育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干企業;三是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善于經營、充滿活力的優秀企業家;四是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這段話,是從國有經濟、國有企業、企業家與國有體制四方面說的。與22號文的國企改革目標相吻合。
會議提出,必須做好六篇大文章,即:通過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動力,通過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通過開放合作擴大發展空間,通過深化改革增強發展活力,通過提質增效提升發展水平,通過加強黨建為發展提供保障。
這樣一來,一個新的體系便形成了,這便是總體思路。
總體來看,明顯強化了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推進結構性改革。這正是對速度調整期、結構陣痛期、動力轉換期的回應。
2003—2011年,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7.6%,利潤年均增長22.9%。然而自2012年以來,國企營業收入和利潤增幅始終在低速區間徘徊,壓力逐漸增大,增速下降使原來高增長掩蓋的不少問題逐漸顯露出來。現在,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成為2016年央企的頭號任務,絲毫不讓外界意外;推進結構性改革,是2016年央企的發展主題,更為人們理解。
據相關數據,2015年全國國資委系統監管企業效益同比下降6.1%,質量和效益自然成為目標。怎么做?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國企和經濟結構改革。
“企業要以提高效益為中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12月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明確指出:央企首先是企業,效益下降已經成為央企當前的突出問題。從去年央企負責人會議提出的“全力以赴保增長”到今年的“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央企頭號任務的變化,也契合了當前中國經濟更加強調發展動能轉換的形勢需求。
提質增效的抓手在哪?對此,國務院國資委開出了三個藥方,“要向增量要效益,向盤活要效益和向管理提升要效益”。這是從結構改革中尋求效益的鋪排。從已經召開年度工作會議的央企來看,幾乎都將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如中國電信提出持續強化精確管理,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中國建材集團提出穩價報價增效、降低成本增效、利用新增長點增效、開辟“一帶一路”市場增效。
國務院國資委和央企們在2016年怎樣做?有七大任務,首當其沖的是要努力提升央企的發展質量和效益。“2016年要實現讓央企效益恢復性增長、2017年實現穩步增長的目標”。
此次會議提出,國企合并重組有三類形式:一是橫向的行業重組,二是縱向的產業鏈條的重組,三是龍頭企業的中心重組。其中鏈條重組亮出了共享競合為核心的“鐵塔模式”,給予肯定并意味著要推行。
國務院國資委的報告透露,2016年將加大集團層面的兼并重組,推動強強聯合,也會推動專業化重組,以行業龍頭為依托,通過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撥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同質化業務整合和細分行業整合。另外,國務院國資委也會敦促央企加快從缺乏競爭優勢的非主業領域及一般產業的低端環節退出,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投資。
目前央企向兩極分化轉變。2015年,106家央企中有28家效益增幅達30%以上,虧損嚴重的則集中在少數資源性企業與重工業,對于“發展創新一批,管理提升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的分類,重組的勢態更加明顯。
需要明確的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的重組和清退產能是結合在一起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時,將“去產能”放在首位。顯然,國企重組將與五大任務結合得更緊。
文件還提出,國務院國資委正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力爭用三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僵尸企業”處置任務,到2020年前全面完成各項工作。文件明確提出,“要以攻堅克難、動真碰硬的精神積極推進,處置‘僵尸企業’是繞不過的坎,是必須做的手術,會引起一些震動,領導干部要勇于擔當、敢于碰硬,按要求把工作做好,用今天的‘小震’化解未來的‘大震’。”
處置僵尸企業是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口,僅此就足以表明國企改革與發展從“關鍵之年”進入到“陣痛之年”。
文件對于處置“僵尸企業”的提法,具有操作性特征。比如明確集團公司是處置“僵尸企業”的責任主體,要建立主要負責人牽頭的工作機制,指定專門機構,組織精干力量,積極開展工作。按照務實管用、可操作、可檢查的基本要求,一企一策具體確定處置“僵尸企業”工作方案。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國務院國資委會議則提出了“3年基本完成任務,4年全面完成”,表明了處置“僵尸企業”時間表,令人振奮。
值得注意的是,會議要求掛牌督導、強化問責,表明目前清理僵尸企業已經從戰略推進、政策制定層面過渡到操作實施層面。掛牌督導將使清理更有力度。
此次會議上,國務院國資委首次明確提出“自身變革”的表述。目前,國務院國資委已經成立專門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研究制定內部組織機構設置和職能調整的方案,將根據工作需要對現有工作機構進行大刀闊斧的調整,意味國資監管體制框架將加快建立。
國務院國資委此番部署改革工作,列出“國資委自身改革”“股權多元化改革”“加快完善企業公司治理機制”“加快解決國有企業辦社會負擔和歷史遺留問題”四項具體的任務。國資委首次明確提出“自身改革”的表述,這意味著國資改革的操盤者將對自己改革提上日程,更令人關注。
國務院國資委建立框架有兩個重點,一是國務院國資委的上層監管體制框架,二是投資經營公司在2016年要有明顯的進展,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國企改革重要內容。
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國資委提出從2004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建立起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框架。這標志著國資委的新體制基本形成。十多年過去,管資本的職能重新確定,體制改革也會隨之變化。
國資委自身變革“去行政化”,是改革現行國資監管體制的主要期待,可能涉及四個方面。定職能,國資委的職能是管資本而不是管經營;定邊界,明確自己的履職邊界,該管的要科學管理、絕不缺位,不該管的要依法放權、絕不越位;定權力,明確自己的權力有多大,該管什么,不管什么;定編制,從與政府機關類似的機構設置,轉變為依據職能確定機構設置。
2016年把改革的主體框架搭建起來,這是可以期待的。
報告中,有一段內容是,企業家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為企業家營造寬松環境,用透明的法制環境穩定預期,給他們定心丸。
“給企業家吃‘定心丸’”,這一提法首度出現在國資工作部署中,傳遞清晰信號:新形勢下必須發揮好人的作用。當前特別要注重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要為企業家營造寬松環境,用透明的法制環境穩定預期;對創新人才,要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對各級干部堅持激勵和約束并舉,既堅持黨紀國法的“高壓線”,也要重視正面激勵,完善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給那些嘔心瀝血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
“基層首創精神”首度出現在工作部署中。會議鼓勵“相關企業要大膽探索”,要求各地國資委“充分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國企創新越發重視人才作用,注重發揮“年輕人的智慧”。會議強調要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骨干和團隊探索實施股權和分紅權激勵。
縱觀國務院國資委的2016年及“十三五”工作思路,國企改革由單純的體制改革向產權體制與產業結構二重奏改革轉變。國企改革與產業結構的改革同步進行,互相促進。
國企改革與發展,由“關鍵之年”進入了“陣痛之年”,2016年無疑是央企恢復效益的關鍵時期,也是國企改革的重要實施年,同時又是處置產能和僵尸企業的攻堅之年。多重任務的疊加與要求,都讓2016年變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