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孫玉敏
上海電氣拓疆海上風電
文‖《上海國資》記者孫玉敏
在風電領域,上海電氣并非先行者,但后來居上
2016年新年伊始,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初露鋒芒。
上海電氣集團與華能江蘇風電分公司正式簽訂華能如東152MW海上風電場項目合同。該項目地處風資源極佳的江蘇省如東縣,擬安裝38臺4MW機組,計劃于2016年下半年開始進行安裝作業。
在風電領域深耕十年有余的上海電氣集團,成功躋身高端風機市場,占領中國海上風電市場制高點。
在風電領域,上海電氣并非先行者,但后來居上。
2006年上海電氣進入風電領域時,國內風電產業發展已經如火如荼。
資料顯示,2006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達260萬千瓦,成為繼歐洲、美國和印度之后發展風力發電的主要市場之一。2007年產業規模延續暴發式增長態勢,截至當年底全國累計裝機約600萬千瓦。2008年8月,中國風電裝機總量已經達到700萬千瓦,占中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1%,位居世界第五。
但當時,海上風電由于運行環境復雜,建設維護成本高,機組質量要求遠高于陸上風電機組,國內少有企業進入。
別人未起步,上海電氣卻選擇了邁大步。在上海電氣看來,作為當前最成熟的可再生能源,風電產業堪稱新能源發展趨勢的代表。而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海上風電會實現快速增長。
在2006年啟動海上風電技術研發后,上海電氣即持續大量投入。早在2008年,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即在江蘇響水樹立了國內首臺2MW海上風機樣機,并成功使用了國內首個兔耳式吊裝方式。
2010年,上海電氣成功自主研制了國內最大的3.6MW海上風機,并于2011年在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投入運行,機組運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些海上風機樣機的多年運行,不但讓上海電氣培養了海上風電技術、工程、項目團隊,更讓其積累了市場拓展基礎。
在海上風電研發及運行過程中,上海電氣意識到光有質量可靠的產品不足以滿足海上風電發展,海上風電安全、質量和運行也是海上風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上海電氣從2013年開始與西門子開展合作,引進西門子20年海上風電設計、運行、安全技術的經驗以及成熟可靠的海上風電產品。
上海電氣希望憑借雙方的緊密合作,共同推進中國海上風電市場,實現其在風電市場“陸上前三、海上第一”的目標。
但風電市場發展并非一路向上。2012年、2013年,風電產業經歷過一輪寒冬。
在寒冬中蓄勢,除了比拼企業實力,更須知己知彼。
其時,制約海上風電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三:規劃、成本、技術。
國家政策層面,由于海上風電開發涉及國家多個部門和委辦,需要明確的海洋資源開發規劃。如果沒有明確的海洋資源開發規劃,或者規劃變動,投資企業容易陷入被動。
專家表示,第一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的選址糾紛事件,就是因為海洋功能區劃沖突問題產生,盡管這個問題因海上風電項目退讓改址而落幕,但整個處理過程并沒有形成順暢可行的解決問題機制,在以后的海上風電建設過程中,海域使用權的模糊仍可能是一個隱患。
技術方面,由于中國海上風電市場剛剛起步,國內機組技術、運行技術、安裝施工等都還不完全成熟,技術標準和規范還需要完善。
成本方面,海上風電建設成本是陸上風電建設的2倍,但上網電價為0.85元/千瓦時,僅高出陸上風電40%-50%。同時海上風電運行成本也要高于陸上,導致風電場開發商從經濟收益上投入海上風電意愿不足。
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合資公司副總經理謝雪瓊告訴《上海國資》,上海電氣非常注重技術發展,起步時風電集團就制定了自主發展的技術路線,并通過三次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搭建了自主研發平臺。“經過數年應用及新產品驗證,平臺已不斷成熟,下一步將推出更可靠更先進的研發平臺。”
謝雪瓊表示,通過多年的技術積累,以及與西門子的風電合作,上海電氣在海上風電市場推出的多款海上風電機組,質量可靠、性能先進,使得風場開發商在產品生命周期內可以取得較好收益。
在謝雪瓊看來,與其他風電企業比,上海電氣更了解“能源裝備”。“其他主要風電企業進入風電行業前都是做‘裝備’,上海電氣則是已做了幾十年‘能源裝備’。能源裝備具有自己的行業特點,我們更加了解用戶的需求,更了解裝備的特性,更清楚發展的趨勢。”
“依托上海電氣能源板塊,風電集團還可以為業主提供更多的集成方案:如風光互補、火風聯動、風電供暖、分布式能源等。”謝雪瓊強調。
2014年,中國風電進入“發展元年”,海上風電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已在風電領域深耕十年有余的上海電氣由此進入收獲季。
謝雪瓊告訴《上海國資》,目前風電集團的海上風電市場情況較好,年新增裝機、市場訂單方面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資料顯示:上海電氣風電集團2015年相繼中標了中電投濱海H1-100MW海上項目、華能如東152MW海上項目、河北建投樂亭300MW海上項目以及魯能東臺200MW海上項目。實現銷售約18.4億,同比2014年增長4倍。2015年預中標訂單總額超過50億,簽約訂單總額達30億。
“目前,上海電氣海上風電產品的中標率達80%,累計市場份額(含合同份額)近70%。”謝雪瓊表示。
在產業開拓中,風電集團亦積極探索各種新模式。比如融資租賃、共同開發風電場等模式。這為上海電氣轉型創新起到探路的作用。
此外,根據風電行業特點,上海電氣采取在靠近風資源區域就近設立生產基地,降低運營成本的輕資產方式,同時使用一體化管理。“這為上海電氣探索‘兩頭在滬’以及產能轉移提供了基礎。” 謝雪瓊強調。
產業拓展中,上海電氣主推引領風電裝備新潮流的海上大功率風機項目,通過引進消化一代、聯合設計一代、自主創新一代,在具備從2MW到3.6MW全系列風機的組織能力后,上海電氣又開始積極向4MW和6MW風電機組拓展。
謝雪瓊告訴《上海國資》,風電產業是上海電氣轉型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目前,風電集團已將發展戰略定為“制造+工程服務+風場開發”。“目前風電集團處在經營模式整體轉型期。正從裝備制造向風場工程服務、風場開發等產業鏈后端轉移。今后,我們會在海上風電、智能風電等方面進一步推進。”謝雪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