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區塊鏈構建數字票據
解決總分重復記賬、安全攻擊和信任關系等一系列問題,區塊鏈在票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
票據作為一項金融的傳統業務,近些年來在規模和體量上有了跨越式的發展,交易十分活躍。尤其在央行的電子商業匯票系統(ECDS)上線后,對于紙質票據電子化和電子票據的加快發展乃至建設電子票據交易所都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在不改變現有票據法律框架和市場運行規則的前提下,區塊鏈技術可構建更加智能化、具有可編程能力的“新型電子票據”——數字票據,將改變未來票據交易的流程和結構。
數字票據與電子票據的類比,可參照數字貨幣與電子貨幣的類比,電子貨幣只是實物貨幣在互聯網中的虛擬化,只能完成支付清算的作用,并且需要中心化的服務器記載數據,也需要第三方的支持才能產生信任關系。比如存儲在支付寶中的是電子貨幣,它只是實物貨幣用電子信息流來替代,最終的數據記錄人是支付寶背后的中心服務器,產生的價值交換需要支付寶作為第三方證明,支付的電子貨幣功能、流轉方向等也是不可控的。
但是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其分布式的記賬規則、不需要任何的中心機構或者第三方來認證,便可實現點對點的轉賬,還可以對貨幣的流轉通過編程的方式進行控制,實現更高級別的智能化。與電子票據相比,數字票據擁有以下幾點核心優勢。
首先,系統的搭建和數據存儲不需要中心服務器,也不需要中心級應用,省去了中心應用和接入系統的開發成本,也減少系統中心化帶來的風險,不會出現集中模式下服務器崩潰或被黑客控制的問題。分布式數據庫具有強大的容錯功能,不會因為一個或幾個節點出錯而影響所有參與者的運轉,更不會影響數據的進一步存儲和交易更新。由于減少了中心化模式下數據反復被記錄和保存的成本,各個參與者中記錄的數據賬本,既是分賬本,也是總賬本。
其次,數據的完整性、透明性和通過時間戳的可驗證性,對任何價值交換都可以追蹤和查詢,這些信息并不單單保存在某一個服務器或者某一個參與者機器中,還可以通過相應的技術實現對涉及商業秘密(比如出票人、承兌行等)的屏蔽;且通過所有參與者任何行為數據的記錄和累積,易于形成信用分析和評估機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違約后無人知悉的可能性。
再次,智能合約的形式使得票據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具備了可編程性,即具備的限制性和可控制性。一是交易的控制方式更加多元化,比如在實際的交易中會存在票據代持(雙買斷)的模式,可以在交易的開始就將約定買回的日期通過代碼的形式寫入智能合約,待到期后票據將自動完成贖回買斷。二是智能合約通過代碼來實現,其硬控制性使得票據的交易不再需要線下合同作為保證,避免執行中存在違約現象。
在票據的生命周期中,共經歷了承兌、流轉和托收三個核心環節,結合區塊鏈的應用特點,對三個環節進行應用場景的分析。
首先,在承兌環節,不同的企業在整個網絡體系中占據不同的節點,如果企業A需要為企業B開票,那么承兌人相當于對出票企業A的第三方擔保,這與比特幣的第三方記賬有類似之處,只是比特幣爭奪記賬時比的是算力,而承兌環節則通過建立一套完整的算法(可包含承兌方對出票人的授信、出票人指定的開戶行、服務效率等)來完成承兌環節,并生成相應的數據區塊。
一方面,不同于現有的承兌需要與中心的ECDS系統進行數據交換和信息登記,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票據,可實現非中心化的出票過程;另一方面,省去了現在模式下企業需要到開戶行開立企業網銀的困擾,相當于減少了網銀這個中介傳輸方;此外,通過記錄數據塊的時間戳解決了所有參與者對持票企業的信任問題,不需要通過中心化系統的信息交換來證明其票據權利歸屬。現有模式下企業主要通過企業網銀接入ECDS系統,等于把風險轉移給企業網銀的信息安全,一旦U盾發生丟失或者被破解,將帶來資產丟失的隱患,而通過區塊鏈的實現方式每個節點都有自己的私鑰,一旦私鑰丟失或被破解,產生的信息將公開至全網絡,不利于作案。
其次,在流轉環節,包含企業間流轉、貼現、轉貼現、再貼現、回購等一系列業務類型,這些業務類型以及交易中的要求和限制,比如做回購業務約定買入返售到期日,可通過編程的方式來實現。在流轉中可參照比特幣中的交易場景,賣出方公布公鑰、買入方拿自己的私鑰進行匹配,這其中只需建立合適的規則來由第三方完成信息的記錄并生成數據區塊即可。
在托收環節,由于票據的到期日在承兌時已寫入代碼,所以程序控制會在到期時由持票人向承兌行自動發出托收申請,待托收完成后只需按照一定的規則來由第三方完成信息的記錄并生成數據區塊即可。
其優點是,一方面價值交換直接完成,如果直接與資金清算掛鉤則不存在托收逾期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代碼的控制在托收時不能進行其他操作,確保了賬實相符。
除了數字票據以外,區塊鏈在票據領域的應用可以擴展至其他幾個方面。
——票據交易所。與票據流轉環節中的指定目標交易不同,其更多的交易是非指定目標、由票據交易所建立市場匹配規則來進行代碼級的匹配。賣方節點將自己要賣出的票據根據自身需求和交易規則等進行編程后發布,買方節點將自己買入需求進行編程發布,而票據交易所作為網絡中的一個節點,可以制訂代碼的匹配規則,待買賣雙方的代碼通過匹配規則達成共識并得到雙方確認后,進入指定目標交易的票據流轉環節。
按照現有模式,票據交易所用來公布和制訂規則,維護中心系統運行,但在區塊鏈模式下,也可以將其設定為特殊角色節點,用于發布公認的參數控制(比如節假日、計息方式)規則、使得全網節點的任何行為都要遵照這些規則來進行,實現了交易所的核心職能。
此外,對于票據交易所中的信息、風險、產品等模塊,可以通過區塊鏈中的數據回溯功能,充分發揮其分布式數據庫存儲的作用,對于票據的承兌、交易、企業、銀行和客戶信息等進行數據挖掘,建立票據的評級評估體系;對風險預警、風險處置、風險信息等通過大數據挖掘評估、模型建設等積累經驗,防范票據風險;對于國內票據產品積極組合,通過大數據挖掘實現跨業、跨產品、跨區域的設計和重構,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和金融發展;對于交易清算功能,則可考慮采用數字貨幣或實物貨幣關聯的方式來解決。
——紙質票據托管。參照當前紙質票據辦理貼現業務時查詢查復的業務場景,即貼現行根據貼現企業提供的票據向承兌行發出查詢,承兌行在確認核實后回復“此票據為我行所承兌,無公示催告,無掛失止付,真偽自辨”的報文。類比此模式,在區塊鏈構建的數字票據系統中,托管方作為一個網絡節點,發布一條信息(包含票據的所有要素)至委托方所在的網絡節點,并聲明委托方擁有該票據資產,票面真實,目前保管在托管方,此時選取的第三方做信息記錄的節點為票據的承兌行,其完成記賬并生成數據區塊后,委托方所在的網絡節點名下增加該票據資產,與數字票據一樣流轉和使用。
當消息的發起方為托管方節點時,已經表明完成了票據的審驗和保管,其必然要對票據審驗的真偽性負責,解決了票據的真實性問題;增加承兌行驗證和記賬,為了防止托管方節點和委托方節點聯合作弊,即托管方發布委托方并不擁有的票據資產信息,解決了票據的存在性問題;而由承兌行驗證和記賬,則解決了防止承兌行、托管方和委托方三方聯合作弊。
——其他金融產品。由于區塊鏈技術本質是一種互聯網協議,是一種標準化的數據層服務,其本質是搭建基礎的服務協議并構建共識規則,進而產生應用層的場景。數字票據就相當于基于這種標準協議構建的一種應用場景,這意味著一旦數字票據成功使用后,其基礎的服務協議已經搭建完畢,在應用層可適用于除票據外的其他多項金融產品,構建了一套可應用多項金融產品的基礎協議和服務,比如債券、股權、外匯、紙黃金等一系列金融產品,只需將應用場景和共識規則做適當修改和調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