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互聯網+”
國內醫療資源過度集中于院內醫治,保健以及院外康復等領域則極度薄弱,互聯網醫療的崛起給醫療服務的擴容帶來了契機
互聯網移動技術推動行業跨界,并帶動傳統產業進入重構時代。相對而言,醫療醫藥領域卻進展緩慢,原因包括政府管制程度較高、行業整體生態系統復雜、地域醫院之間相互割據、在線醫療醫藥的監管和行業標準尚不到位以及民眾在線消費習慣有待培養等多方面的因素。
但應當認識到的是,在線藥品銷售和醫療服務能夠有效優化流程、降低成本,滿足日益多元的消費者需求,并且達到資源配置優化的作用,尤其是當前中國醫療資源匱乏、分布不均衡的狀態下,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隨著配套技術的日漸成熟以及消費者觀念的逐步培養,互聯網移動技術和醫療醫藥產業的融合以及迭代將是不可避免的。
醫藥電商當會促進價值鏈上各利益相關主體利益的重新分配與各環節的重構,也會推動線下企業的轉型。
目前藥品銷售渠道主要集中于醫院終端以及零售終端,兩者占比接近8:2,而網絡終端(非處方藥)僅占極小一部分。從政策放開的前提之下來看醫院藥品銷售情況,住院藥品放開可能性小,醫院仍將掌握絕對控制權;門診藥品則將分流至零售終端與線上,然而注射藥品無法網購,其網上轉移率將受到一定限制。零售終端則受到雙向影響,一方面,醫院端藥品外流后,零售終端無疑是獲益者之一;另一方面,網售處方藥品政策放開后,醫藥電商對藥店的沖擊也在所難免。
基于2015年的數據估算,如果處方藥政策放寬之后,現有藥品空間將有望在醫院以及零售終端渠道轉換到網絡終端。例如將有約700億元的門診藥品轉換到網絡終端,特別是門診非注射藥品以及門診OTC藥品;約800億元的零售終端將轉化到網絡終端。結果表明,最終網絡終端的藥品轉化后的份額將從100億元提升至1500億元,占整體市場10%,使醫藥電商市場邁入發展新階段。預計到2020年,醫藥電商市場屆時將有望達到接近4000億元的規模。
傳統醫藥行業價值鏈中,制藥企業具有較高的定價權,藥品批發企業集中度較低且多層代理(全國級,省級,市級)較為復雜。醫院則普遍存在“以藥養醫“的情況,壓縮了藥店的盈利空間。價值鏈終端的患者處于極不利的被動地位,飽受高藥價的煎熬。而醫藥電商的發展將促進價值鏈上的生產、經銷、配送以及終端用戶環節的重構。
目前中國藥品生產企業基本上沒有獨立的分銷渠道,既有模式的層層環節不僅降低了流通效率,使藥品價格虛高,返利和回扣成為常態,堆高了制藥企業的銷售成本,而加價率管制的政策更促進了醫院對高價藥的偏好。醫藥電商有望推進流通環節的壓縮,藥品的選擇將更加透明化與市場化,價格由藥品自身以及用戶需求決定。
電商平臺將對藥企產生分化的影響。首先,對于通用名藥企來說,患者可透過互聯網平臺橫向比較來決定性價比最高的藥品,因此有望使過去銷售力較弱的藥企擴大市場份額。其次,對于大型藥企與新特藥企,新增互聯網渠道將給藥企帶來更多流向變現的機會,若擁有獨家品種將使其保持價格優勢。
而對于藥品批發代理來看,當前藥品批發代理行業呈現多而散的格局,國內醫藥批發企業共1.63萬家,排名前三的藥品批發企業占整體行業29.7%,前十名占36.3%。藥品分銷集中度低以及規?;潭鹊驮黾恿肆魍ǔ杀尽?/p>
未來電商將主要從兩方面對批發代理行業產生沖擊:一方面,電商將壓縮流通環節,對整體行業可能是利空,行業利潤率或被削減;另一方面,大型代理機構由于擁有規?;约鞍殉纸K端資源,有望受益于行業集中度攀升,進一步擴大行業資源整合。
此外,未來電商的發展將對醫藥物流價值鏈帶來四方面的影響。首先,隨著處方藥的開放,B2C端的物流市場將被打開,物流市場規模將提升。其次,消費者購藥的特性包含了量小以及分散等因素,因而物流成本將會提高。因此對于實力較弱的醫藥企業第三方物流可能是較好的選擇,物流企業可趁此機會構建醫藥物流系統,達到GSP體系要求,與醫藥電商供應鏈相連接,促使第三方物流崛起。再者,藥店將成為配送的重要組成,使其參與藥品配送,做到用戶即時下單、即時送藥。
“以服務患者為核心”是互聯網企業應當具備的思維模式。而圍繞這一主題,互聯網醫療企業將結合互聯網、移動、傳感技術,協調醫療服務體系中各方的核心訴求,建立起包括患者、醫院、藥企、社保等多方聯系,讓資源在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的全新的醫療生態系統。
線上服務將替代部分傳統的線下服務,患者可以在線上得到專業的醫學建議、購買藥物并分享經驗而無須再占用線下資源?!按河赆t生”是該領域的先行者。它向用戶提供“自查+問診”的功能,已積累激活用戶4800萬,擁有注冊醫生60000人。
互聯網醫療將滿足傳統醫療無法顧及的細分市場。國內存在醫療資源過度集中于院內醫治,保健以及院外康復等領域極度薄弱的弊端。互聯網醫療的崛起給醫療服務的擴容帶來了契機。就目前各方的布局來看,在線醫療服務已幾乎涵蓋醫療保健的所有環節,涉及健康管理、院外自診導診以及診后的康復輔助和監測等領域,典型的應用包括健康管理的口袋體檢、美柚;導診服務的去醫院、好大夫在線,以及康復監控的糖護士、iHealth BPM等。
線下資源不僅如此,線上線下融合將不斷深化。線上醫療服務以及綜合平臺通過對信息的處理和整合,讓部分患者自我診療或者在線上獲得專業服務,還可聯合線下的各方資源,突破醫院和地域上的壁壘,為患者找到匹配的醫生甚至組織醫療團隊,滿足從低端到高端,從輕診到重癥的多層次醫療需求。例如基于自身的醫療資源為患者提供線上服務的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憑借平臺優勢聯合線下診所和醫院的阿里巴巴以及運用線上平臺整合個性化醫療服務的邁德瑞等。
根據易觀智庫的數據,中國2013年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為9億元,預計在2016年將擴容至228億元。根據易觀智庫2014年消費者調查顯示,目前可穿戴設備運用的前三大領域為健康、運動和醫療。
隨著消費者觀念的改變、可穿戴設備的演進、配套技術的完善、后臺系統的整合以及數據智能分析能力的提高,可穿戴設備在健康管理和醫療輔助領域的應用還將加強。一些曾經必須要在醫院進行照護的病人由于有可穿戴設備的密切監測以及和醫護人員的無間隙的數據分享可以在家中康復,將醫院病床留給真正需要的患者。消費者將更愿意使用可穿戴設備檢測自身健康狀況并接受基于后臺大數據分析的智能建議或者在線醫療服務。
此外,智能可穿戴設備在醫療領域實現了對于使用者(包括患者)狀態的無間隙監控,突破了傳統醫療保健在時間上的限制。在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技術不斷進步的基礎上,這些數據通過整合分析將被應用于建立智能醫療平臺、電子健康服務生態系統等,應用到醫藥開發、醫患溝通、醫院運營、消費者自我監測等多個領域。因此,雖然目前硬件銷售仍然是主要的盈利模式,但從長遠來看,特別是當后臺系統實現整合,數據相互對接之后,軟件以及基于大數據的服務將迎來巨大的利潤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