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何琴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解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
潘何琴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5410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其24個
所蘊含的的內涵明顯是與中華古代傳統文化相聯系貫通的,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初步探析可分敘述三個方面: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與中華傳統文化同脈相傳;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對中華傳統文化吸精剔糟;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古今演化。深入了解這兩者之間的三個方面關系,我們就能更好的繼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和更好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
中華民族是一個經歷具五千多年的歲月洗禮,具有濃重的歷史文化氣息,五千年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積厚流光。古代傳統文化凝聚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等,經過改造變化,過渡內化成為人們內心的精神支柱。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就是歷經五千年傳統文化的不斷發展、變化,演變到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得到了普遍的認可,推動著社會不斷健康文明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明顯是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相聯系貫通的,兩者之間有著不可割裂的親密關系。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對于這個古國千百年間遺留下來的傳統文化,與當今具有現代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其24個字所蘊含的精神研究其與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十分深刻的歷史淵源。
談及國家層面的8個包含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富強:《管子》,“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國富民強的傳統愿望與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相一致。民主:“天惟時求民主,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貴君輕”的主張,是形成了中華傳統的民本政治思想,與當今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的民主政治相吻合。文明:古代文明民風淳樸,社會看重禮儀風尚,強調物質文明昌盛,與當今文明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價值追求相迎合。和諧:儒家思想里,君子要善于兼聽來自不同的聲音,講仁愛和諧,現今的和諧是與人能夠很好地處理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兩者之間的和諧智慧具有同意義性。關于社會方面的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8字箴言。自由:“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逍遙的思想,也表達了古人對自由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一種自由精神的境界。與價值觀中也追求這樣自由主義,實現精神的自由解放有古引今用之意。平等:眾生皆平等的佛家理念,發展成為今日的自由平等權,人們要求處于一個平等地位的社會相會相應。公正:《大學》提出平天下的“絜矩之道”,其所謂“絜矩之道”就是公平正義地對待每一個人,與當今的以人為本的公平正義異曲同工之妙。法治:商鞅為秦孝公制定的《秦律》是以法為律的開始,與價值觀中要求的依法治國的治國理念遵循統一標準。關于個人承揚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8字理念。愛國:古有忠君報國的情懷,有志之士將生死置之度外,唱響“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當今的愛國主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最穩定的情感基因同根同源。敬業:流傳至今的“敬業樂群”思想,與現如今倡導和鼓勵工作者做到愛崗敬業,遵循職場道德意思相近。誠信:孔子,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的結論,誠是傳統社會人立于世的基本,當今誠信也是一個人內誠外信的品行基點。友善:中國傳統文化就非常強調寬厚的美德,與人為善,賢人寬容,與當今社會的傳承的美德友善待人同根同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代化成分具有特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根脈的傳統,與傳統文化深入地根植于中國人的內心之中的含義是同脈相傳的。
中國傳統的文化博、廣、精、深,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大多數具有渾厚的精神訴求和燦爛的文化思想,但也有少數傳統文化糟粕之處也隨之流傳至今。如何對待古代傳統文化,毛澤東曾提出要拋棄封建性的糟粕,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精華,通過批判吸收并舉。
對于古代傳統文化的精華之處,例如:富民強國的富強思想,以民為本的政治民主理念,禮儀之邦的文明觀,求大同的和諧智慧;追求不受外在條件束縛的自由精神觀,萬物皆平等的平等觀,大公無私的公道正義觀,嚴格刑罰的法治觀念;胸懷家國,心系故土的憂國憂民、為國為家的愛國情懷,愛崗敬業的傳統敬業美德,誠實守信的內在誠信價值觀,寬厚待人友善的美德。這些都是凝聚了古代社會傳統風氣的寶貴資源,我們應該毫無疑問的吸納進來。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糟粕陋習的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擇而選擇剔除它。古代封建社會形成了“三綱五常”和“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封建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這完全是一種專制的封建主義思想,人的個性受到極大壓抑,幾乎毫無自由可言。男尊女卑、位高權重、貴賤之差等,這些負面文化的流傳會影響社會的發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片面抬高了讀書人的地位而貶低其他行業,導致勞動者地位低下,社會地位不平等。“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這種維護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嚴重壓抑了人性的自由平等。同時,由于古代社會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不大,自給自足的生活和平均主義的思想就局限了國家財富的積累。還有傳統統治中國知識分子數千年的科舉制度,尤其是演變至清末的“八股取士”更是牢牢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扼殺了其創造力,還有社會地方一些落后部落地區的族長宗法制,封建迷信觀念、尊卑觀念。這與當今社會所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觀念以及創新精神是完全相悖的,因此,應毫不猶豫地摒棄。“汲取精華,剔除糟粕”,是在辯證的看待中華古代傳統文化,在吸納和剔除上明確定位,才能更好的傳承中華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源于中華文化的內涵,在此基礎上古今演化,顯現出時代發展的要求。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歷史根基,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以現代性的眼光,特別在傳統文化內容上下功夫,不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單純照搬和傳承,而是緊跟世界的潮流,逐步轉化和增添新內容,演化成為時代和人民認可的價值觀。
從國家層面看,富強: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強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強調物質利益的富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倡導物質生活、還要精神富強。民主: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古代傳統文化強調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演化成現在的民主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文明:古代是注重禮節的社會,強調禮儀的傳統文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此基礎上增添新的內容,以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文明觀。和諧:古代傳統和諧注重天地萬物和諧歸一的道法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入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得和諧關系。從社會層面看,自由:在剝削壓制的古代社會,人們可能想要追求和向往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絕對自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把自由與民主聯系起來,讓憲法允許的范圍內人民能夠享有充分的人權和自由,而不是絕對的自由。平等:古代強調平均分配,平均獲得的絕對平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等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礎之上,強調人人平等。公正:古有大公無私的精神,剛正不阿的的公道精神,但也沒能凌駕君權之上,現今強調的包括社會都需要公平正義。法治:刑法例律是建立在君權之下的法度,皇家有特權,百姓卻受法制控制,演化成現今的是依法治國,沒有特權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從個人層面看,愛國:古今中外,有志之士所做的一切使國家強大都源于一顆愛國的心,愛國情懷是一脈相承,從古至今的。敬業:男兒志在四方,女子勤儉節約,也是反映一種對工作的勤勞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敬業演變成就是一種對待職業、工作的奉獻意識和使命精神。誠信:古代社會注重信,“仁義禮智信”就是看中信對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十分看中誠信,是對個人的信賴和各方面交往的信任,更是對社會上存在一些道德誠信缺失的譴責和追回。友善:儒家強調仁者愛人,注重與卿友好相處的為人處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好繼承了寬厚友善待人接物的美德。
在歷經歷史沉淀演變的今天,我們把握未來發展趨勢,時代在變化,從改革開放以來,為不斷跟上世界的步伐,在展示大國實力上,向強國進軍,增強本國的民族特色,在古代傳統文化中具有深厚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合理的吸納創新演化,我們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造或者豐富其內涵,使之更好的發展,以新的面貌、新的血液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中,使之成為一種國際上的價值話語,讓人們重新審視中國優秀文化。
了解和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古代傳統文化內容之間的關系。以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待,運用發展的觀點,一方面要對古代傳統文化進行區分,汲取精華,剔除糟粕;另一方面在沿用古時文化內涵的基礎上,不斷修改,演化成符合潮流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演化發展到被廣大認可,能夠在宣揚傳統優秀中華文化的同時,還能讓作為未來接班人的我們了解這種核心價值觀的來源并把它內化成為一種精神價值支柱,外化成為一種行為動力,將來做出更好的努力,更好的發展中國,為爭取國際軟實力較高地位而奮斗。
[1]李進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郭建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孔穎達.尚書正義、虞書,舜典,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與最后的人[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管子·治國[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6]孟子·盡心下[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張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張載集·拾遺·近思錄拾遺[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左傳·文公十八年[M].北京:線裝書局,2007.
[10]劉向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鄧榮華
D64
A
1672-2094(2016)04-0004-03
2016-05-12
潘何琴(1991-),女,仫佬族,廣西羅城人,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