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景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0083)
論長征精神的價值追尋
袁景
(成都醫學院,四川 成都610083)
長征精神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救國富民道路,孕育的克思主義政治價值思想的精神文化。作為一種政治價值觀念,長征精神不具有絕對普世價值,對此我們只能努力實現其相對普世價值,即政治倫理價值。需要正確處理人民性和階級性、歷史性與時代性、學術性與大眾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繼承性與創新性等方面的關系,需要從理論創新、實現政治倫理價值、注重觀念引導與加強實踐相結合以及建立健全弘揚長征精神的長效機制等方面著手。
長征精神;價值;政治倫理價值
近代以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積極探索救國富民道路,在奮斗的歷程中孕育了豐富的、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政治價值思想的精神文化,長征精神就是這一精神文化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長征精神是在中國人民力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并為之而艱苦奮斗過程中孕育而成的,“它融匯成為一種社會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凝聚,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①。然而長征精神的價值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絕對價值,我們在談實現長征精神價值的時候需要辨清其價值的相對性,對此筆者將從長征精神是否具有當代價值、實現其價值方法論原則以及機制等方面進行闡述。
在探討如何實現長征精神普世價值之前,我們需要明確長征精神普世價值的范疇即長征精神不具備絕對普世價值,僅僅具備著相對普世價值。所謂絕對普世價值是指“適用于所有人,適用于所有時間、所有地點,不以任何條件為轉移、必然性的共同認識”,對此李德順曾認為“事實上存在著人類普遍的或超越了民族、國家、階級、宗教、行業等界限的共同基本價值”②。長征精神作為中國人民在力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并為之而艱苦奮斗過程中孕育的精神文化資源,是具有鮮明黨性的政治價值,因此長征精神不具備絕對普世價值。
在中國人民力求民族解放和國家富強、并為之而艱苦奮斗過程中孕育而成的長征精神,其內涵可以理解為“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③。因此,它只是具體的、歷史的普世價值,其相對普世價值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長征精神的相對普世價值集中反映了人民根本利益至上的意識;長征精神的相對普世價值具有時代性,符合時代需要,也將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在當下,長征精神的相對普世價值有利于協調權利和權力的關系,尤其是公民權利和政府權力之間的關系,有利于社會和諧。
在長征精神的相對普世價值中,政治倫理價值是相對普世價值的集中體現。努力實現長征精神的政治倫理價值也是其相對普世價值的深層次挖掘,對此主要表現為長征精神有益于堅定黨“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能夠為政治體制改革提供政治倫理支撐以及能夠作用于轉型時期行政倫理失范的治理等。
首先,長征精神有益于堅定黨“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對于執政的中國共產黨而言,要踐行新時期“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首先就要樹立為民族利益而奮斗的目標,并在行動中堅持集體主義,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出發,同時還應在工作中真正樹立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的觀念,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通過不斷發展生產力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真正做到心為民所想、情為民所系,“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這一切在長征中都有充分體現。在敵強我弱、條件異常艱難的情況下,紅軍能取得長征的最后勝利,主要原因就是紅軍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廣大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這包括紅軍特別重視革命紀律的執行以及注意團結沿途少數民族群眾等。紅軍占領遵義后曾發布公告:“紅軍是有嚴格紀律的軍隊,不拿群眾一點東西,借群眾的東西要送還,買賣按照市價,如有侵犯群眾利益的行為,每個群眾都可到政治部來控告”①,紅軍嚴格的紀律消除了老百姓對紅軍的誤解,改善了紅軍與當地群眾的關系。在改善少數民族關系方面,紅軍主要從宣傳民族平等、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維護群眾利益、妥當處理宗教問題以及爭取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等方面開展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果。紅軍長征期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原則從戰爭年代一直延續到現在,對成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塑造執政理念產生了重要影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理念以及“建設文化強國,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等,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價值原則在新時期執政理念中的貫徹與體現。
其次,長征精神能夠為政治體制改革提供政治倫理支撐。對于黨和國家制度的改革,鄧小平在1980年就曾指出:“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為了興利除弊,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們要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深入調查研究,集中正確意見,從中央到地方,積極地、有步驟地繼續進行改革”①。同樣,溫家寶在2012年兩會答記者問時也曾指出,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特別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解決“分配不公、誠信缺失、貪污腐敗等問題”②。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需要中國共產黨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并能夠坦然迎接困難的挑戰。對此,長征精神為政治體制的改革提供了價值層面和精神層面的支撐。第一,長征精神蘊涵著為民族利益奮斗而不顧個人得失的理念,這要求我們在改革中堅持為國家繁榮富強、為人民幸福安康而奮斗,這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第二,長征精神蘊含著集體主義觀念,這要求在改革中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這是引導政治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第三,長征精神蘊含著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觀念,這就要求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偉大的改革事業,進而推動政治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這是進行改革的思想保證。第四,長征精神蘊含著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的觀念,這要求在改革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然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政治體制改革順利進行的關鍵。
最后,長征精神能夠作用于轉型時期行政倫理失范的治理。當前,我國正處于新舊體制的沖突時期,外加極具開放性的新媒體快速發展,各種非主流文化在社會上蔓延,其中也包括國外資本主義社會消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價值多元化思潮在社會的泛濫導致部分人價值觀紊亂,并由此影響到部分黨的干部和黨員,產生了行政倫理失范行為,嚴重影響了黨的執政形象和地位,也嚴重背離了長征精神。而大力宣傳和弘揚長征精神則有助于行政倫理失范的治理,因為長征精神的形成離不開廣大紅軍指戰員的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其中艱苦奮斗又是關鍵。在當年那種政治、軍事形勢極端險惡,自然、物質條件極端匱乏惡劣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能戰勝困難、轉危為安,所依靠的除了堅定的革命信念外,重要的就是不畏艱險、不怕困難、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奮發所產生的力量是無法比擬的,也是無法衡量的。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領導干部貪污腐化案例,遺忘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正是使他們走向不歸路的主要原因。鑒于歷史與現實的教訓,這就需要我們始終不忘長征精神,牢牢記住艱苦奮斗這個“傳家寶”,并真正付諸于實踐。另外,治理行政倫理失范還需要踐行以人為本理念,走群眾路線。長征精神蘊涵的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理念同樣有助于行政倫理失范的治理。
長征精神在當代價值的實現,或者說長征精神的存續、利用和宣傳需要正確處理好以下幾大關系:
第一,正確處理人民性和階級性的關系。長征精神作為一種政治倫理價值,只具有相對普世價值,因此在弘揚長征精神的時候我們需要牢牢把握其階級性。正如石仲泉所闡述的:“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和對黨的堅定信念,是紅軍長征精神的根本要義。紅軍長征首先是革命與反革命兩種力量、光明和黑暗兩種命運的大搏斗”①。同時,弘揚長征精神還需要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因為長征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②。在談及長征精神人民性與階級性關系之時,我們需要盡量避免出現片面性的錯誤,這集中表現為過分強調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的傾向。在改革開放之前,我黨屢屢犯錯的主要原因就是單純的強調人民性是對抗階級的對立面,而忽視了對抗階級之間相統一的一面。改革開放初期,黨內泛化的自由主義思潮給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而這則是犯了過分強調統一性而忽視了對抗性的一面。同樣,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黨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黨妥善處理了人民性與階級性的關系。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踐行長征精神的過程之中。
第二,正確處理歷史性與時代性的關系。長征精神是上世紀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結果,也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時代表現,因此在當前提出弘揚長征精神就需要將歷史中的長征精神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就要求我們加大對長征精神的研究力度,深層次挖掘長征精神的科學內涵,來更好的指導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在談及長征精神歷史性與時代性的關系之時,我們同樣需要努力避免片面化的傾向。作為中國共產黨艱苦奮斗的巨大精神成果,我們在分析其價值時一方面需要將其置身于歷史實踐之中,另一方面則需要依照時代發展要求挖掘其現代價值。但是,努力實現長征精神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就必須將長征精神切實踐行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過程之中,就必須在群眾實踐過程中深度挖掘其相對普世價值——實踐既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也是深化認識的根本途徑,這也就涉及到長征精神的學術性與大眾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兩組關系的處理。
第三,正確處理學術性與大眾性的關系。既要加強長征精神的學術研究工作,也要加強將長征精神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知曉、所接受、所踐行的精神和行為導向問題,及長征精神研究與普及的大眾化問題。因為今天研究和弘揚長征精神不能只是在學術領域,也不能只是在少數人和書本之中,而是需要廣泛傳播、普及和實施于廣大人民大眾之中。這就需要在宣傳長征精神時注重轉換研究成果的語言藝術特點并保持優良的學風和文風,實現研究成果理論術語、政治話語向大眾話語的轉化,努力實現長征精神科學內涵的大眾化。對于處理長征精神學術性與大眾性的關系,我們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堅持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在群眾實踐過程中發掘長征精神大眾化的具體途徑,以推動長征精神迅速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知成為情感依托、價值認同乃至于價值實踐;同樣,作為研究長征精神的專家學者們,則需要對群眾實踐過程中發現的具體方法以及實踐經驗進行理論總結,以繼續保持長征精神研究的學術性,避免其在踐行過程中的庸俗化與媚俗化等。
第四,正確處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處理長征精神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實質上是保持長征精神理論化并努力實現大眾化關系的邏輯演繹結果。努力保持長征精神的理論性就必須加強長征精神的研究工作,努力保持其學術性;而欲實現長征精神的大眾化,就必須將其切實踐行于群眾實踐之中,即在群眾實踐活動中實現長征精神的大眾認同;同樣,要真正實現長征精神學術性與大眾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就必須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在群眾實踐活動中實現理論的大眾化,在理論大眾化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總結而提高長征精神的理論性。對于長征精神的研究成果,我們需要將其置身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長征精神相關的研究成果作為一種理論知識,只有將其付諸于實踐,才能真正實現這些成果的價值。正如毛澤東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一樣,“真正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一種,就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理論,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可以稱得起我們所講的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從客觀實際產生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獲得了證明的最科學最革命的真理”①。
此外,長征精神的存續、利用、宣傳還要正確處理繼承性與創新性等方面的關系,即在弘揚長征精神過程中,繼承前輩的研究成果,并根據時代特點勇于創新,在堅持長征精神階級性的基礎上,實現其當代的價值。
實現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首先要形成長征精神研究成果體系,這是實現長征精神存續和利用的基礎。長征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為民族利益奮斗而不顧個人得失,堅持集體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等,對此可以有針對性展開相對深入的研究。同時,還可以借助長征勝利周年紀念日等通過學術探討會的形式交流研究成果,以相互學習借鑒,如2012年11月由四川理工學院主辦的“革命老區加快發展”暨“紀念紅軍入川80周年”學術研討會以及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申遺、建館、扶貧、暢通工作推進委員會主辦的“弘揚長征精神與長征路線申遺”有獎征文活動等。其中后者以不同人士話說長征、老一輩革命家與長征、長征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長征精神與普世價值以及長征沿線扶貧開發戰略制定與實施等十個選題角度面向社會征文,這對于豐富長征精神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實現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需要努力實現長征精神的政治倫理價值,這是實現長征精神存續和利用的關鍵。這就包括要利用長征精神來塑造政治倫理價值理念、完善政治倫理制度規范以及規范政治倫理主體行為等。第一,要用長征精神來塑造政治倫理價值理念,即充分發揚長征精神所蘊含的為民族利益奮斗而不顧個人得失以及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的理念,以堅定黨“執政為民”的價值觀念。充分發揚長征精神所蘊含的為民族利益奮斗而不計較個人得失理念,這既是對中國共產黨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關系、為民族利益奮斗、為國家富強努力歷史的回顧,也與貫徹科學發展觀、切實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相呼應。第二,要利用長征精神來完善政治倫理制度規范。任何制度都蘊含著相對應的倫理規范。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通過各種方式實現馬克思列寧主義向社會的傳播,以保持政治倫理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政治宣傳。因此,要充分發揚長征精神所蘊含的堅持集體主義理念,將其貫徹至黨和國家的制度運行過程之中,從而促進黨政治倫理制度規范的完善。第三,要用長征精神來規范政治倫理主體行為,這就包括充分發揚長征精神所蘊含的艱苦奮斗理念,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等理念。在黨的干部隊伍中倡導艱苦奮斗理念,不僅有助于其政治行為的規范,也有助于其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更有助于社會主義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等。
再次,實現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需要注重觀念引導與加強實踐相結合,這是實現長征精神存續和利用的重要措施。任何理論都是在付諸實踐后顯示其價值的,對此鄧小平曾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提倡這個,不要提倡本本。我們改革開放的成果,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①,長征精神亦是如此。同時,長征精神本身也蘊含著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以及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理念。因此實現長征精神的相對普世價值需要注重觀念引導與加強實踐相結合,也就是正確處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正確處理理論性與實踐性的關系要求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并從中國社會建設的實際出發,根據實際需要來挖掘長征精神的價值,同時還要注重在實踐中多角度、深層次地研討長征精神的價值等。
最后,實現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需要建立健全弘揚長征精神的長效機制,這是實現長征精神存續和利用的根本保證。建立健全弘揚長征精神的長效機制,一是要建立健全長征精神的學習研究長效機制,這包括針對長征精神內涵的深層次研究以及對推進長征精神時代化、大眾化的研究等;二是要建立健全弘揚長征精神中的密切聯系群眾機制,這就要求在弘揚長征精神過程中堅持從實際出發,踐行以人為本理念;三是要建立健全長征精神等長效教育宣傳機制。宣傳長征精神需要結合社會建設工作實際,并與抗震救災精神等的弘揚緊密結合。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豐富長征精神的宣傳內容,不僅包括長征的具體史事,還要包括長征的歷史價值、長征沿線經濟發展等;創新長征精神的宣傳形式,要實現由灌輸性宣傳向引導式宣傳的轉變;制定長征精神的長遠宣傳規劃以及年度宣傳計劃等。
在長征精神的構筑中,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為民族利益奮斗而不顧個人得失;堅持集體主義;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等都有益于堅定黨改革開放新時期“執政為民”的價值理念。
注釋:
①李毅弘.長征精神的時代意境[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 (9):1.
②李德順.普遍價值及其客觀基礎[J].中國社會科學,1998, (6):5.
③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紅軍老戰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6-10-18(01).
①林華明.紅軍長征與民族工作[J].黨史通訊,1986,(9).
①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②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N].人民日報,2011-3-15(02).
①石仲泉.紅軍長征和長征精神[J].中共黨史研究,2007,(1):62.
②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紅軍老戰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6-10-18(01).
①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94.
①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82.
[1]王偉.試論黨的執政理念與普適價值的結合及其途徑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4,(4).
[2]陳勇.長征精神研究綜述[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5).
[3]鐘君.政治價值具有普適性嗎?[J].紅旗文稿,2010,(2).
[4]劉浩林,黃少群.井岡山精神的政治倫理價值探析[J].中共黨校學報,2011,(3).
[5]胡為雄.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及其“普世價值”研究與論爭的回顧[J].湖北社會科學,2014,(10).
[6]陳春蓮,陳蕾.西方“普世價值”思潮的內涵、由來、演變和滲透析論[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4,(3).
[7]湯榮光.穿透“普世價值”的思想“霧霾”[J].紅旗文稿, 2014,(6).
[8]崔文,毛建儒.關于國內“普世價值”的研究綜述[J].學理論,2014,(23).
[9]杜維明.“軸心文明”的對話儒家人文精神的普世價值[J].人民論壇,2014,(22).
[10]李德順.普世價值與中國故事[J].領導文萃,2014,(24).
責任編輯:鄧榮華
D642
A
1672-2094(2016)04-0006-05
2016-04-20
袁景(1973-),女,河南汝州人,成都醫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