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靜,鄧榮華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遂寧依法治市需要把握好的幾個問題
姚 靜,鄧榮華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629000)
遂寧全面推進依法治市,需要把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和諧穩定作為切入點,把打造法治政府作為關鍵點,把培育法治文化作為著力點。
遂寧;依法治市
依法治市,就是要依靠法治來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確保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城市長治久安。遂寧依法治市,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個逐步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遂寧依法治市進行了許多積極探索,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積累了寶貴經驗。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吹響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軍號,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從嚴治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目前,遂寧依法治市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完全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法律作為調節社會關系的主要手段,缺乏必要的權威,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有效的執行。因此,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整體部署,重點突破,狠抓落實,注重實效,努力譜寫法治遂寧建設的新篇章。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法治遂寧建設,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經濟權益、政治權益、文化權益、社會權益、生態權益,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更公平更廣泛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樹立群眾觀點,反映群眾愿望,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謀劃思路、制定舉措,直面群眾最不滿意的現實利益問題,把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衡量所有工作得失成敗的重要標準。
人民群眾是法治遂寧建設的實踐主體,是真正的英雄。法治遂寧建設不能沒有群眾參與,更不能沒有群眾創造。缺少群眾基礎,沒有廣大群眾支持和參與,法治遂寧建設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鼓勵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識,最大限度地集納民智,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使全面依法治市始終有眾志成城的民意支撐,始終有破浪前行的民眾動力,使全面依法治市的過程成為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普遍受益的過程。
社會公平正義和和諧穩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重要基礎。”[1](P216)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各種矛盾和問題集中出現,法治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影響更加凸顯。一方面,我國現階段客觀上存在大量不公平、不正義現象,比如教育、就業機會不公問題,司法不公問題,貪賬枉法、特殊化和特權現象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等。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可以說,社會不公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因此,法治遂寧建設的重要任務,“就是加緊建設對保障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2](P11)特別是要加大司法體制改革力度和深度,破解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改革司法管理體制,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司法人員管理制度,健全權責明晰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讓司法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切實維護人民權益,尊重和保護人權。
另外,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微博、微信等通信手段的廣泛應用,網絡不僅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而且成為網民傳遞信息、參與社會事務的重要渠道。對很多人來說,工作學習、溝通交流、文化娛樂,都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據統計,我國現有6.68億網民、6億手機上網用戶,是世界上互聯網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依法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聯網,對于充分發揮互聯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要抓緊完善互聯網管理法律法規,加強網絡法治建設和輿論引導,建立健全網絡輿情收集、研判、處置機制和引導、反饋、應對機制,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加大對網絡欺詐、造謠傳謠、惡意誹謗、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等違法違規活動的整治力度,形成從技術到內容、從日常安全到打擊犯罪的互聯網管理合力,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毫無疑問,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遂寧全面推進依法治市的中心環節。
政府是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穩定的制度建設者和保護者,其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針對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的問題,打造法治政府,就是要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辦事,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毛澤東曾指出:“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根本大法。”[3](P328)憲法是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權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特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關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由政府管的,一定要管好管到位,不能推給市場和社會;不該政府管的,應該交給市場和社會。政府治理由過去較多使用行政手段轉向注重運用法治方式,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和實施,加強市場活動監管,加強各類公共服務提供,實行政府科學有效的治理。
二是依法嚴格規范政府行為,防止公共權力對公民權利的侵犯。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作為必經程序加以規范,完善公共決策社會公示制度、公眾聽證制度、專家咨詢論證制度,確保政府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優化政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
三是健全行政管理公開制度。堅持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認真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保護、征地拆遷、食品藥品安全、公共衛生事件、價格和收費等重點領域,都要及時發布權威、準確信息。加快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對群眾關心關切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收費、行政征收征用等執法活動實施公開,促使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
我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歷史傳統,人治文化根深蒂固,法治文化的培育具有重要性必要性。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美國法學家龐德說:“衡量一個國家法制是否健全,不是看它頒布了多少條法律,而是這些法律是否深入民眾的內心,并為他們所接受。”由此可見,全民知法、信法、守法,是法治建設的社會基礎。如果法律不被全民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法律就形同虛設,法治建設就會缺少堅實的支撐。
培育法治文化,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第一,把法治學習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全過程,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提高國民法律素質,培養遵紀守法、理性文明的現代合格公民。第二,把法治宣傳教育作為長期基礎性工作,以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為目標,認真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提高普法實效,使法治文化不僅進學校、還要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第三,把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推進法律的有效實施,是最好的法治教育。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使國家機關的立法工作、監督工作、行政執法、司法審判的過程成為廣大群眾參與法治建設的過程,成為全社會忠于、遵守、維護、運用憲法法律的過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引導公民學會運用法律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養成依法做人做事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第四,把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是因為:法律是最底線的道德,道德是高標準的法律;法律是剛性的、強制的,道德是柔性的、自覺的。當前,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任務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引導公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推動形成以守法為榮、以違法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
值得一提的是,遂寧應當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得天獨厚的觀音文化資源,教化市民向上向善,助人為樂,熱心公益,服務社會,攜手共創平安祥和的法治遂寧。
[1]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3.
[3]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鄧榮華
D927
A
1672-2094(2016)04-0014-03
2016-04-15
本文系2013年四川省教育廳社科重要基金《小康社會與高職學生民主治意識教育》(編號:13SA0048)的階段成果;遂寧市2015年度市級社科研究課題《遂寧依法治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15SNB02)的研究成果。
姚靜(1968-),女,四川綿陽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公共行政學和職業教育學研究。
鄧榮華(1964-),女,四川南部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