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慧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消費主義視野下的生態文藝學
王宇慧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人類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過度消費導致資源枯竭、物種減少、環境污染等現象頻繁發生,人類對自然界索取呈現出瘋狂的、無法控制的趨勢。消費社會中的人類將消費視為構建自己身份的重要符號,高消費、提前消費成為區分人與人等級的重要標志,人像是從地上連根拔起,丟掉了自己的靈魂和信仰。當自然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地球生態系統越來越紊亂、人類的精神生態圈越來越失衡,作為扎根于藝術土壤的詩和文學應該有所作為,解救深陷于消費社會中的人的空虛的靈魂,幫助他們重新找到自己的信仰和依靠,重新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重新實現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的互動。
生態;文藝;消費社會;自然生態;精神生態
“生態”這個詞源于古希臘,原意是指家或者我們生存的環境。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生態開始指稱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及生物之間、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生態學”這個詞由恩斯特·海克爾在1866年提出,當時這個詞不過是生物學中的一個分支,研究的不過是“三葉草”、“金龜子”、“黃鼠狼”等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學說。進入20世紀之后,生態學的人文色彩越來越濃重,開始與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相結合,并滲入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種族等各個方面。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生態學愈加引人注意,慢慢成為一門“顯學”。
“生態學”和“文藝學”兩個詞的結合,在當下看來是時代的需要:超濃度霧霾的侵蝕、全球氣溫升高造成的溫室效應、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擴大……這些問題切實地擺在人們面前,“生態”兩個字普遍地出現在官方傳媒中,也普遍地成為百姓談論的話題。當“生態問題”成為阻礙人們幸福生活的頭號問題時,一向以關注現實生活、反映現實問題為宗旨的文學藝術創作和理論,理應關注當下人們的精神文化現狀,尋求精神文明和生態科學之間的平衡點。
“生態學”和“文藝學”的結合雖是大勢所趨,但是兩者結合起來所產生的交叉性學科是命名為“生態文藝學”,還是“文藝生態學”,在學術界是不統一的。魯樞元先生用的是“生態文藝學”的概念,在他看來,生態文藝學探討的就是地球生態系統和文學藝術之間的關系問題,進而再運用現代生態學的觀點重新審視文學藝術。曾永成先生用的是“文藝生態學”的概念,他認為文藝生態學不是單純地把視點放在了生態問題上的文藝學,也不把研究緊緊局限于生態文藝,而是以生態的世界觀、價值觀重新解讀文藝的本體特征、人性內涵、方法功能的一種文藝學。本文認為,采用“生態文藝學”的叫法也許更加妥當,因為“生態學”和“文藝學”是兩門平行的學科,二者之間并沒有從屬的關系,二者的結合是希望在新的視角、新的方法論上提出新的切實可行的方法,解決文藝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系問題。
從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大量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出,在18世紀工業革命發生之后,不管是人們的消費習慣、消費內容還是消費規模,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化:“商品”成為社會中最明顯的現象,新的消費風氣、時尚元素和享樂主義開始在人們的生活中蔓延,追求物質享受、感官奢侈之風開始盛行。“中國學者羅鋼先生認為大眾消費社會現象的真正出現大約在1913年,即以福特生產線的出現為標志。”[1]“福特主義”一詞起源于安東尼奧?葛蘭西,他使用這個詞來描述一種基于美國方式的新工業生活模式。福特主義主要是指流水線作業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工作組織,即以生產機械化、自動化和標準化為主的工廠,通過大規模生產極大地提高了標準化產品的勞動生產率。福特主義開啟了新的生產階段,標準化、規模化是這個階段的關鍵詞,與大規模的生產相對應的必然是大規模的消費,因此,消費社會的人們被無限的物品所包圍,人們的行為、舉止以及心理變化都會受到物的操縱。
“消費社會”概念的界定經歷了列斐伏爾、德波和鮑里亞德等理論家的發展之后,更加完善和具體。列斐伏爾是法國的思想大師,他的在其代表作《現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指出,他所處的這個時代,也就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們已經被消費所控制,“消費者已經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符號/物品上,自我認同成了符號認同,結果成了消費意識形態的認同。”[2]在他看來,當時的人們把自己的感情灌注于物品上,用消費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在他之后,法國學者德波用他的“景觀社會”概念重新概括了當時人們對消費的癡迷和被物品的控制。在德波看來,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四五十年代西方的人們越來越受意象的控制。他所說的意象,是指那個年代大眾媒介尤其是廣告,會對人們消費的物品進行一個預先的宣傳,這樣消費者在進行消費之前,心目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意象,因此,與其說人們消費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不如說是消費商品的意象。德波所提到的“景觀社會”,就是消費社會。鮑德里亞的思想受到了德波的影響,他“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從以生產為主導的社會轉型為以消費為主導的社會,而消費社會的根本特征則是符號系統的形成”。[3]鮑德里亞所說的“符號系統”就是德波所說的“意象”,他更加突出了符號價值的影響,認為商品已經在媒介的宣傳下變成了記號、符號,人被商品所包圍,但是商品已經不是被人所使用了,而是變成了供人游玩、發泄欲望的對象,這些商品形成了一個“物的體系”,這個體系控制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娛樂行為、文化行為等,人們在這萬花筒般的符號面前失去了自我,神魂顛倒。
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所消費的是商品的符號,因為在消費時,符號能夠讓人們建構自己的身份,讓人們有一種自己就是上帝的幻覺,讓人們自主、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權利,并且在購買中得到了滿足和享受。人對物質的崇拜、物質對人的控制,被文學家喬艾斯這樣寫道:“與文藝復興運動一脈相承的物質主義,摧毀了人的精神功能,使人們無法進一步完善。”“現代人征服了空間、征服了大地、征服了疾病、征服了愚昧,但是所有這些偉大的勝利,都只不過在精神的熔爐里化為一滴淚水!”[4]現代社會中現代科技對人健康心靈的堵塞、物質文化對健康心靈的侵蝕,人的精神的失落、衰微越來越嚴重,曾有人作出這樣的預言:新的世紀將是一個“精神障礙癥大流行”的時代,“精神污染”成為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的話題。“精神污染”這一概念出自比利時的生態學教授P.迪威諾的作品《生態學概論》,他在書中強調人們變成了文明病的受害者,人像是被從地上連根拔起,丟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魯樞元先生在《生態文藝學》中把現代人的精神病癥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精神的“真空化”、行為的“無能化”、生活風格的“齊一化”、存在的“疏離化”、心靈的“拜物化”。精神的“真空化”體現在人們沒有任何精神的支柱。當精神出現了真空,邪惡的東西就會填補那些空白,自戕、害人、邪教就會趁虛而入;行為的“無能化”即新的科學技術、玲瑯滿目的商品緊緊地控制住消費者的身體和思想,這些產品一方面施惠于人,但更多的方面是在剝奪著人,人越來越無能為力,但也越來越依賴,進而引發緊張感和焦慮感,人就像是被關在一個舒適的囹圄,畫地為牢;生活風格的“齊一化”體現在人們放棄了個人的思考和個性的呈現,人們的全部業余生活被統一的文化觀念、文化方式占領;存在的“疏離化”體現在人和他人的疏離、人和自然的疏離、人和自己內心世界的疏離三個方面。現代人住在鋼筋建造的房子里,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感受不到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和滿天繁星,喝的不是井水、泉水而是水壺煮的、飲水機燒的純凈水,穿的不是粗麻布衣而是尼龍、滌綸,出行不是驢、騾、馬、牛而是汽車、地鐵、高鐵、飛機。這一系列與自然少有的親近,造成了和自然的疏離。人和他人的疏離一方面是技術發展的結果: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聯系由書信傳達變成了手機信息傳達,以前人們在前街后院的聊天、玩耍被如今住宅區內的防盜鐵門所隔絕。另一方面也是由社會間的“競爭”所造成的,時代發展越快,人們的競爭越激烈,拼搏、效率成為了人們片面追求的對象,人與人之間疏離在所難免。人與自己內心世界的疏離體現在人的自我認同和心靈穩定在強大的物欲面前被擊地體無完膚,人們購買商品更多的不是購買使用價值,而是購買這個商品背后所傳達的身份、地位,在購買中人們能夠創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從而與他人進行一個地位高低的比較;心靈的“拜物化”是指現代社會中“消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商家刺激消費、消費者過度購買,這種精神物欲化、心靈物質化使得人們的體驗感悟、審美能力日漸退化,心靈生活、精神生活陷入災難。
面對消費主義、消費社會對人的精神、心靈的侵蝕,文學藝術該從哪些方面入手、該具體做些什么,來拯救人類失落的靈魂和精神?否則人類真的像海德格爾曾預言的那樣,在原子彈和氫彈毀掉世界之前,人類已經在精神上先毀掉了自己。
人們對文學藝術有這樣一個期許,即它的工具性、教育性、娛樂性等自然地被人們當做一種指引,并通過藝術來帶領人們超越平庸,走向自由和崇高。文學藝術作為人的精神活動的一個重要領域,對于改善地球生態狀況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人類破壞生態的行為很多都是因為人們存在著一些錯誤的生存理念、價值觀念,不管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消費主義的觀點還是消費社會對人精神面貌的侵蝕,這些意識形態屬于人的精神范疇,只有改變人類的精神取向,才能真正改變地球的生態狀況。生態學和文藝學的結合旨在重整人類和自然的關系,嚴肅面對人無窮盡的欲望和消費主義泛濫帶來的惡果。就像魯樞元先生曾經說過的:“文學藝術將為填平物質與精神之間的鴻溝,撫慰人與自然之間的創傷,開創新時代的和諧與均衡做出貢獻,文學藝術也將在完善世界的同時完善自身。”[5]生態文藝學對抗消費社會的出路,就體現在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的互動中。
自然生態強調人作為自然生物群中的一分子、作為生物鏈中的一環,與其他生物是環環相扣、緊緊聯系在一起的。當這個鏈條中的其他生物遭到破壞時,整個生態就會失去平衡,進而會威脅到人類自生的生存和發展。自然生態強調樹立生態整體主義的觀點,要拋掉過去人類把人的自身利益看作最高利益的錯誤想法,而是把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看作最高的價值,遵循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原則。
精神生態、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這三個層次共同構成了魯樞元先生對生態學的劃分,如果說自然生態體現的是人和物、人和自然的關系,社會生態體現的是人和他人的關系,那么精神生態體現的就是人和他自己的關系。精神生態研究的是人和他生存的環境之間的關系,它致力于解決人在這個環境中該如何控制越來越強的物欲、該如何減緩人的物化進程、該如何重拾自己的精神生活,這樣的研究一方面涉及到精神主體方面的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也涉及到我們整個地球這個生態系統如何在精神變量的影響下,向著平衡、穩定的趨勢演進。
本文認為自然生態和精神的互動一方面要求我們的生態文藝理論教育引導大眾、引導人類正視工業革命和科技的進步帶給人類的一系列副產品,正視這些副產品帶給人類精神的侵蝕,倡導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放棄“人類中心主義”一元論的想法,同時還要幫助人類走出消費社會對人的控制,讓人類有所信仰、有所依靠,不把消費作為唯一的消遣方式和出路;另一方面也要求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棲居”是海格德爾存在主義學說中現象學的一個重要的命題,國內的很多學者都在研究海格德爾的這一學說,這些學者認為海格德爾的這個命題一方面闡明了人在這個世間存在的真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詩和文學藝術的精神價值的重要性。海格德爾在強調人棲居的環境的同時,還特別強調:“棲居的基本特征乃是保護。”[6]這里所說的保護并不是采取物質性的手段和措施,而是一種精神性的保護,即尊重自然之所以是自然的根本屬性。要讓人類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首先要做的便是尊重自己,要尊重自己,就要尊重自己的精神世界、內心世界,維持精神世界的平靜和祥和。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荷爾德林的一句詩歌,那么如何棲居才能是詩意的棲居?如何棲居才能重建人的精神世界?如何棲居才能抵制消費社會對人的侵蝕?
生態文藝學對抗消費社會可多從我國傳統的古代文論中吸取精華,這些文論中有豐富的生態智慧,不管是心與物游、天人合一,還是萬物群生、心齋坐忘,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思想資源,對于結構消費社會中人類的物欲、物化,都有有效的作用。中國傳統的儒道文化、佛家文化等古代文論中有很多經典的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的互動的例子。莊子所提倡的“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說的就是人融入自然之后,和天地之間的萬物混為一體并與天地享受同流的自然、自由、自在之樂。古人在與自然的感應、交流中生成詩意,那些只不過是最自然不過的樹、草、花、鳥等自然景象在他們心中都能生成具有審美意象的意義,這種簡單的人和自然的互動凸顯的便是古人健康、完整、向上的精神生態。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為中國傳統儒釋道的經典思想,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人拋開陳雜的欲望、觀念之后與萬物共生共榮,達到“和”的境界之后,體現的就是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的互動。儒家的天人合一強調人類的修行是為了去除外界欲望的遮蔽,重新挖掘人類內心的道德準則,進而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天。禪宗認為人性本來是佛性的,但是因癡迷于世俗的觀念、欲望不能自拔而失掉了佛性。如果人類一旦領悟到所有的欲望、觀念只不過是過眼云煙、虛假的,最后就會達到成佛的境界。道家認為天、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來就是合一的,但由于各種規章制度、道德規范的約束,使得人類喪失了自然的本性,違背了自然的原則之后,就變得和自然不協調了,只有“絕圣棄智”、解放人性、重歸自然,才能重新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一種宇宙觀、倫理觀,更是一種生態觀。它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類之間的緊密聯系,追求天、地、人的整體和諧。
我國古代的很多詩人都在作品中傳達出在自然中享受寧靜、享受心靈自由的飄蕩的滿足和自樂。比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作者獨自坐在山中,面對的是飛鳥、白云、山巔、峰巒,沒有多余的外界干擾和世俗的陳雜,有的只是獨坐的詩人和來去自由的飛鳥、流云。自然和主體在這片祥和、靜謐中獨立地存在,互不干擾、互補牽絆,在一往情深中相互關照、欣賞,這就是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的互動。
消費社會中商品的符號化、人的物質化以及人類精神的空虛、迷茫等現象并不是不可解決,生態文藝學的興起和完善,將慢慢地引導人們追求詩意的生活空間,從我國古代文論中吸取優秀的成果,超越物欲的誘惑,通過與自然的和解直達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和順的人生境界,從而實現自然生態和精神生態的互動。
[1]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660.
[2]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660.
[3]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西方文論關鍵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661.
[4]魯樞元.生態文藝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9.
[5]魯樞元.走進生態學領域的文學藝術[J].文學研究,2000,(5):11.
[6]孫紹興.海德格爾選集(下冊)[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1193.
Eco-literature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ism
WANG Yuhui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Guangxi 530006)
Human unhealthy lifestyles and excessive consumption lead to resource depletion, species reduct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other phenomena,mankind has a crazy,uncontrollable tendency to ask for nature.Human,in the consumer society,makes consumption as an important symbol to build their own identity.High consumption and consumption in advance become an important symbol to distinguish people,people lost their souls and beliefs.Wh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earth ecosyst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sordered,the human spirit ecosyste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nbalanced,poems and literatur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rescue the empty souls of people who sink in the consumer society,help them to f ind their faith,to realize the interaction be tween natural ecology and spiritual ecology.
Ecology;Literature and Ar t;Consumer Society;Natural Ecology;Spiritual Ecology
J90
A
1672-2094(2016)05-0087-04
責任編輯:周哲良
2016-05-10
王宇慧(1992-),女,山西介休人,廣西民族大學2014級文藝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與大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