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龍,馬秋林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西部高職院校日常生態文明教育體系研究
代玉龍,馬秋林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高職院校日常生態文明教育是樹立、強化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營造學習生態文明知識氛圍,外化生態文明行為技能的重要途徑。本文以課題組對西部高職院校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及行為現狀調查為導向,梳理高職院校日常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提出了構建教育領導、教育制度、教育課程、實踐活動、教育宣傳等體系,加大高職院校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與行為教育,提升學生生態文明實踐能力。
西部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日常教育體系
隨著“深化生態體制改革”[1]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及相關教育研究也逐步落實到各級各類學校。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到學校日常教育之中勢在必行。同時,西部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領會生態文明建設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的重要意義,積極學習生態文明相關知識,主動提升生態文明的行為素養,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刻不容緩。
課題組于2014年9月-12月,采取調查問卷形式對西部地區(如新疆、云南、陜西、四川等)高職院校在校學生進行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173份,有效率為97.75%。調查學生涵蓋理工、文管、教育等領域,涉及電氣自動化、經濟信息管理、學前教育等20余個專業(非環境專業)。調查取樣無論是高職院校分布,還是高職學生專業都據有較強的代表性。
調查問卷顯示,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行為等與國家和社會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14.07%的學生還需要對‘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2]這一生態文明建設核心內容加強學習與認識。學生對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什么”問題,47.83%的學生認為是基本方針,29.92%的學生認為是基本國策,22.25%的學生認為是基本途徑。學生對于‘世界水日和世界環境日’的知曉程度,41.09%的學生不能正確回答出‘3月22日和6月5日’。又如:在高職學生生態文明行為調查中發現,20%的學生不是非常愿意參加植樹等活動,78.6%的學生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74.17%的學生認為學校食堂學生用餐剩菜剩飯多,浪費較為普遍。62.07%的學生不會經常或者基本不會給身邊的人宣傳生態環保知識。所在學校里,64%的學生表示存在公眾場合吸煙現象,72.46%的學生表示存在浪費水電、損害校園花草樹木、踐踏草坪、宿舍噪聲大、亂扔垃圾等破壞生態文明的現象。
2.1 國家實施五位一體戰略的整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創造性地將十七大提出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提升為包括生態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而高職院校承載著為國家培養人才、傳承文明的重要任務,理應將國家大政方針落實到思想與日常行為教育中去,為實現國家總體布局做貢獻。特別是在新的生態文明建設布局提出、實施之際,高職院校更應體現特有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特點,施展特長、發揮功能。
2.2 高職學生提升綜合素質的迫切需求
根據培養目標,高職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專業素養,更為重要的是要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了解、認識、理解、踐行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國家戰略,有利于高職學生“修身”,也有利于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主動融入社會、融入國家總體布局,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奉獻青春力量。
3.1 構建日常生態文明教育領導體系
西部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全面深入落實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政策,增強做好生態文明教育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將生態文明教育放在各項工作的重要突出位置。依據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樹立、日常行為的具有反復性、長期性特點,在落實教育責任過程中,應明確主要責任部門和責任人,明確協助部門、協管部門及責任人,讓日常生態文明教育責任部門構成網絡體系。
高職院校在修訂各部門職責時,應將生態文明教育相應的責任內容納入其中,形成全員育人,人人抓生態文明教育的局面。為加強日常生態文明教育各部門的協調,高職院校應設立生態文明教育領導小組,并設辦公室。領導小組組長由校領導班子成員擔任,相關部門、教學系(部)負責人任成員。制定學院日常生態文明教育實施方案,“定期或不定期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施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
3.2 構建日常生態文明教育制度體系
高職院校為更好地實施日常生態文明教育工作,也需要在制度體系建設上下功夫。針對目前教學內容不多、師資隊伍缺乏、實踐教育基地較少等情況。“要將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建設的要求滲透在學校的工作決策和相關教育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4]需要構建新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教材建設制度、師資隊伍建設制度,實踐基地建設制度等,使之與國家政策要求和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能力、素質提高的需求相適應。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與高職院校應明確各自在日常生態文明教育中的職責,并加以制度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在課程標準制定、修改、完善、經費投入、師資引進與培養、實踐基地等方面給以大力支持。高職院校在具體課程開設、校園育人環境等方面起到責任主體作用。
3.3 構建思政課與專業課相結合的教育課程體系
3.3.1 增加思政課中生態文明教育內容
根據調查發現,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統一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形勢與政策》等所涉及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偏少,與當前國家的要求不太相符合。建議增加更多的內容在思政課程中,“如在‘概論’課中側重理念、知識教育,‘基礎’課中側重身體力行教育,《形勢與政策》課中側重形勢教育等。”[5]
3.3.2 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各專業課程
高職院校學生都選有明確的專業,他們會把主要精力和大量時間花在專業課程學習上。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戰略也應當融入到學生日常專業課程學習中去。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例,將電子產品設計、生產等現場標準化管理6S(即,S E I R I整理、S E I TO N整頓、S E I SO清掃、S E I K E TSU清潔、S A F ET Y安全、S H I TSUK E素養)內容融入到專業課程中。將與電子行業相關的生態環保法律法規、政策融入到項目化專業課程中,學生不脫離專業、職場,學習、領會生態文明要義,逐步實現意識和行為自覺。
3.3.3 設計開展生態文明主題講座
充分挖掘高職院校智力優勢,利用高職院校特有資源,聘請生態文明建設專家、知名人士、模范代表定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主題講座。在內容設計上,針對低年級學生主要開展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學習生態文明知識,針對高年級學生主要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方法、實踐教育。
3.4 構建團學組織自我教育實踐活動體系
3.4.1 開展自我教育管理活動
高職院校學生組織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會中學習部、生活部、宿管部、伙食管理委員會等學生干部隊伍的日常教育管理功能,加強對在校學生生態文明的日常行為規范與管理。另一方面,依托學生環保類社團(環保協會)開展校內外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如在世界環保日、世界水日、植樹節等節點時間或不定期發起“爭當文明使者”、“節約用水從我做起”、“光盤行動”、植樹活動等,以社團會員的身份主動參與文明(衛生)城市創建等活動。
新時期的青年學生擁有強烈的自我展現欲望,思政、團學、系部等可設計生態文明相關主題,充分利用團學組織開展學生論壇,讓學生交流好的想法、方法,同時也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等實踐能力。
3.4.2 開展主題社會實踐活動
學校所在地的生態文明狀況是高職院校學生調查、學習、研究、實踐的生動素材。加之,西部各地區生態現狀各不相同,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也各有側重。這就需要學生熟悉當地情況,開展實地調查、研究,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活動。團學組織可自發組織,利用寒暑假時間開展生態文明調查研究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學院相關部門聘請專業師資、環保專家、政府環保部門專業人士等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提高實踐成效。
3.5 構建日常生態文明教育宣傳體系
為了營造生態文明建設學習、交流、實踐的良好氛圍,構建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就需要整合宣傳資源、創新宣傳手段、設計形式內容,加大宣傳力度。目前,高職院校面向學生的宣傳資源、宣傳渠道比較豐富、形式多樣。如校報、廣播、校園網、官方微信、官方微博、QQ群等等,由宣傳部門牽頭,定期或不定期統一發布、推送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資料。在內容選擇和設計上,宣傳國際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沿成果;宣傳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宣傳校內外生態文明建設的典型案例、先進典型人物;跟蹤報道主題活動等等。特別注重選樹、宣傳學生身邊的典型事件和優秀代表人物。
高職院校學生日常生態文明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加之,高職院校學生據有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意識和行為可塑性強、行為習得過程呈反復和循序漸進等特點。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構建全員教育、全程教育的教育體系,強調生態文明教育常態化,“注重生態文明教育制度研究,形成科學、規范、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制度。”[6]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的常態化長效機制。加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不斷實踐,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會在青年不斷努力的進程中逐步實現。
[1]譚建軍.主體功能區視角下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體制改革[J].南方論刊.2015,(2).
[2]黃小毅.西部高職院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及行為現狀調查與分析[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
[3]周文斌.高校大學生安全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公共安全.2010,(2).
[4]王丹丹.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設研究[M].河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
[5]姜友維.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
[6]路琳.試論高校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化建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Researchon theDai ly Ecological Civi l ization Education Systemof Higher Vocational Col leges inWest China
DA I Y ul on g,M A Q i ul in
(S i c h ua n V o ca tion al a nd T e c hni cal C o l l e g e,Su inin g S i c h ua n 629000)
T he d a i l y e c o l o g i cal c i v i l i z a tion ed uca tion in hi g he r v o ca tion al c o l l e g es is a n i mp o r t a nt wa y to est abl ish a nd st r en g then the st u dents'awar eness o f e c o l o g i cal c i v i l i z a tion,to cr e a te g ood st u dy a t m os p he r e.B a sed on the in v esti ga tion o f W este r n H i g he r V o ca tion al C o l l e g e S t u dents'e c o l o g i cal c i v i l i z a tion c ons c io u sness a nd b eh av io r,this pap e r c o mb ed the appr o ac h a nd m ethod o f v o ca tion al c o l l e g es d a i l y e c o l o g i cal c i v i l i z a tion ed uca tion,pr o p osed c onst ruc tion o f ed uca tion al syste m s,to i mpr o v ee c o l o g i cal c i v i l i z a tion a nd prac ti cal ab i l ity o f st u dents.
H i g he r V o ca tion al C o l l e g es in W est C hin a;E c o l o g i cal C i v i l i z a tion;D a i l y E d uca tion
G711
A
1672-2094(2016)02-0148-03
責任編輯:鄧榮華
2016-02-13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職院校生態文明實效性研究”(項目編號:14J D S Z2057)、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課題“美麗中國戰略下四川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研究”(項目編號:14S A0195)成果之一。
代玉龍(1980-),男,四川安居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團委講師。研究方向:教育技術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馬秋林(1957-),男,四川鹽亭人,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