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法院中心、庭審中心與法官中心: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認識框架

2016-04-13 10:02:40
關鍵詞:改革

羅 維 鵬

(四川大學 法學院,成都 610225)

?

法院中心、庭審中心與法官中心: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認識框架

羅 維 鵬

(四川大學 法學院,成都 610225)

基于“以審判為中心”的概念要素,有“法院中心”、“庭審中心”、“法官中心”三種具體模式。“法院中心”是國家權力分配的結果,“庭審中心”強調庭審的程序正當,“法官中心”則強調發揮法官在審判中的能動性。三者具有遞進式的內在邏輯,“法院中心”是第一位階的,之上的是“庭審中心”,“法官中心”屬于最高要求或者理想型的“以審判為中心”。認識到“以審判為中心”在不同語義和語用下具有不同意義,有助于我們在今后的改革中找準位置、定好目標和選好策略。目前司法改革的目標實際既不是“法院中心”,也不是“法官中心”,而應是“庭審中心”,不過“庭審中心”屬于過渡模式,法治所期待的應為“法官中心”模式。

司法改革;以審判為中心;法院中心;庭審中心;法官中心

一 問題與進路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研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該規定的目的在于,保證裁判的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增強司法人員的責任意識,有效防止冤假錯案。為此,學界和實務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在肯定的同時,各方也隱約感到改革之艱難,甚至遇到了瓶頸。

究其原因,有些前提性的問題還需要反復地思考。

第一個問題是,“以審判為中心”究竟與解決我國刑事訴訟的積難問題有何關系?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常被學者們歸納為“偵查中心”的訴訟模式、“案卷中心”的審理模式和法院裁判體制的“行政模式”,認為這三大頑疾對我國刑事司法有著消極的影響,而冤假錯案就是其直接危害的表現和結果。“以審判為中心”旨在解決這些問題。但事實上,“以審判為中心”與消除冤假錯案沒有必然的邏輯的關系。正如張建偉教授所言,我國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就以防止冤假錯案為立法取向才會將刑事訴訟分為不同階段,雖然經過1996年和2012年的修定,但條文的簡陋和司法人權制度保障也沒有得到根本改觀;另外,無論哪種訴訟模式和制度安排,都不足以完全消除冤假錯案發生的可能性;審判空洞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審判是否處于中心地位的問題,而是訴訟深層結構和司法人員怠于出庭等,以為實行“以審判為中心”就可以解決審判流于形式的問題的想法,未免過于天真了[1]。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應當在怎樣的話語平臺上研究“以審判為中心”這個論題?從當前的宏觀環境來看,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大勢所趨,關鍵在于應當如何選擇進路。在學術研究中,針對這個論題有完善的方法、建構的方法和解釋的方法可供我們選擇,每種方法都有其側重。例如,完善的方法強調對現有訴訟制度的優化和改良,建構的方法重視增設專門的保障措施,解釋的方法則是通過語義與語用兩種途徑明確“以審判為中心”的含義。這些方法不是互斥的,我們需要結合對“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預期來選擇合適的研究進路。

從已有研究來看,多數研究者給出的是“對策論”回答。在“對策論”的研究邏輯中,首先將“以審判為中心”設為改革的既定目標,之后提出若干建議措施,如促使偵查、公訴服務于審判、審判要確立直接言詞原則、強化證人出庭、嚴格貫徹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確保辯護的獨立性和有效性,等等。“對策論”含有一個邏輯預設,即我國目前還不算是“以審判為中心”,所以才有必要改革。

但問題在于,什么是“以審判為中心”?“對策論”對“以審判為中心”這一概念觀察視角非常相似,呈現出“剝洋蔥”式的解讀。有的學者認為,“以審判為中心”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一是在公檢法三方關系中,應以法院為中心,或者說在偵查、公訴與審判的關系中,以審判為中心;二是在法院的整個訴訟過程中,應以庭審為中心;三是在法院的審級構造中,應以一審為中心[2]。有的學者認為,“以審判為中心”一是體現了審判階段在整個刑事訴訟中的中心地位;二是要求審判活動趨于實質化;三是要求當事人及社會公眾參與訴訟[3]。亦有學者認為,“以審判為中心”內涵有三:“一是審前程序的偵、訴兩種職能,即公安和檢察機關要形成合力,執行控訴職能;二是要充分發揮刑事辯護職能的功能和作用,堅持有效辯護、實質辯護,充分行使訴訟權利;三是審判法官要堅持審判中立原則,做到兼聽則明,認真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嚴格依法斷案,作出公正裁判。”[4]此外,在有些學者的論述中,甚至看不出對“以審判為中心”的明確定義[5][6]。在以上的研究實踐中,我們似乎有這樣的感性認識:我們知道該做什么,但卻不能清晰地定義出我們做的是什么。

這是因為,由于論證的前提預設,“對策論”將關注重點放在如何實現“以審判為中心”,而對“以審判為中心”到底是什么的關注度不夠。這對我國今后的改革可能造成以下三點不利影響:一是盲目否定我國現有的訴訟模式和訴訟制度;二是改革策略難以形成合力,重點比較分散;三是一味追求改革的結果,容易因急于求成而造成改革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過大。實際上,有學者已經發現,四中全會雖然已經就“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義作了清楚說明,但對“以審判為中心”的含義卻語焉不詳[1]。有的學者也認識到,關于這個概念的系統探討,應該需要專門的研究;但鑒于對這個概念以往的討論有限,如果要得到學界清晰且較統一的認識,還需要較長時間[7]。

與“對策論”的視角不同,“解釋論”的重心在于探討“以審判為中心”是什么。從“以審判為中心”所需的概念要素來看,至少包括公檢法三個機關、審判程序和法官這三個核心要素。“對策論”是將“以審判為中心”視作一個整體概念,通過以上三個要素的法治化來共同搭建起理想的“以審判為中心”。然而,站在“解釋論”的立場上看,以上每個要素均可以單獨構造出一種具體的審判中心模式,“以審判為中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整體概念,而是在不同語義和不同語境下的具體或者個體概念。因此,在“解釋論”的分析框架下,“以審判為中心”具有多樣性,無論下文論及的“法院中心”、“庭審中心”還是“法官中心”都是具體的審判中心。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國當前事實上存在著“以審判為中心”的樣態,只不過學者們所講求的是其他意義上的審判中心。此外,不同樣態的“以審判為中心”的實現路徑應有側重。

二 法院中心模式

一提到審判,人們首先會聯想到法院,所以在“以審判為中心”這個核心命題之下,法院中心是對什么是“以審判為中心”的最直觀的理解。法院中心模式是指在刑事訴訟中,相較于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而言,審判機關即法院應處于核心地位,在對案件的處理過程中,法院起到決定性作用。

當然,如果只是因為人們思考的順序先后就將法院中心歸為“以審判為中心”的初級階段,這未免太過隨意和主觀。其實,法院中心有其深刻的淵源。

在歷史上,國家本位的政治法律思想對審判的影響較大。17世紀以前,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對法律性質的理解方面,當時認為法律是統治者的命令,作為被統治的人民只能無條件地接受這種命令,這就導致裁判案件成為統治者壓制“異己”的方式;二是在國家的高度集權下,國家的一切權力歸屬于統治者,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由君主和地方官員統一掌管,所以審判案件只是官員日常的行政管理事務之一,并不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審判內涵。如果用現代法治原理評價這一思想基礎,它將是“危險”的司法,即國家漠視個人的利益,司法作為國家統治的重要工具而存在。這種思想主導的審判,其要義是維護統治秩序,也就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法院,更不存在“以審判為中心”的概念。

“國家本位”的思想在17至19世紀發生了變化。西方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孕育出以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等為代表的世俗自然法學派,他們在批判中世紀神學的自然法學的基礎上強調人的自由,主張國家和法律是通過社會契約產生的。人們對法律的性質也有了不同的認識,“法律除了人民的福利這一最終目的之外,不應再有其他目的”,進而“公共利益是檢驗全部立法的準則和尺度”[8]25,這體現了“人本位”的思想。為防止國家對個人自由的侵害,洛克、孟德斯鳩、漢密爾頓等人分別提出了各自的分權思想,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他認為:“假如司法權和行政權集中于一個人或一個機構之上,就不會有自由”,“假如司法權沒有和立法權及行政權分離開來,也沒有自由可言”,“假如司法權與立法權合并,人民的生命和自由就會任人宰割,因為那時法官就有壓制別人的權力了”,因此,“為了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要用權力制約權力”[9]67。

在以上思潮之下,司法機關與立法機關、行政機關的劃分逐漸清晰,呈現兩個特征。

其一,是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武器。隨著自由資本主義的產生,在中世紀末期資產階級發起了一系列的反封建斗爭,如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16世紀初進行的宗教改革,直到17世紀初,資產階級已經不能容忍中世紀神學作為自己的世界觀,進而對以前的自然法學進行改造使之脫離基督教神學,其中代替教條和神權的是人權,代替教會的是國家,代替神意的是人的理性[10]115-116。試想,如果沒有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權力制衡理論等政治法律思想作為支撐,能有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的大革命嗎?

其二,是重新劃分國家權力的結果。從傳統意義來講,司法權與立法權和行政權相對應,是指法院通過審理訴訟案件、作出判決,實施法律的權力;司法權是法院享有的、獨立于行政權并對其進行制約的、依照成文法和判例法決定案件的終局性權力[11]2-3。權力分配的真正目的是,遏制國家權力的腐敗和保障個人的自由。現實中,法院不過是配得司法權的主體即司法權的承載者。

就此可以得到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是,討論“以審判為中心”必須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即司法要與其周邊環境有區分。換言之,司法要有獨立的意義,如果將司法與立法、行政混為一體,那么“……以……為中心”在邏輯上就不會成立。第二個結論是,司法與立法、行政分離的過程帶有強烈的歷史、政治、文化背景,很多國家都是通過政權組織體制來完成的,從這個意義進一步講,“……以法院為中心”的最初意義是,通過確認法院對裁判的專屬權來防止當國家權力過于集中時所產生的獨裁與專制,屬于政治層面的問題。

在確立法院的政治地位之后,以法院為中心這個命題才有所指與意義。首先,“以法院為中心”指稱的對象是享有法律制定權的立法機關、執行法律的行政機關和負責案件判罰的司法機關;其次,法院中心強調的是在對案件的裁判中,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要尊重法院對案件判罰所享有的主體資格和主體地位,服從法院所作的終局性裁判;再次,法院作為中心的意義,不僅指以法院這個具體的組織機構為中心,深層之義是指以被法院所代表的司法權為中心。

那么,判斷刑事訴訟是否“以審判為中心”的初級標準,即一個國家的刑事訴訟制度要做到“以審判為中心”,首先得保證國內負責司法裁判的法院享有裁判的主體地位,其具象標志是法院作為獨立的組織機構與立法機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司法機關分離;抽象的標志是司法權為法院專屬的權力,其他機關不得越俎代庖。有學者認為:“審判中心是從最終認定被告人是否有罪這一權力由人民法院行使的角度來講的。”[12]也有學者認為“以審判為中心”的基本含義在于:“審判機關不僅在刑事訴訟進入審判階段才發揮其主導刑事訴訟的作用,而且應當對審前程序發揮積極作用,以使審判在刑事訴訟中真正具有決定性的作用。”[7]因此,“以審判為中心”首先是指審判應以法院為中心,旨在說明法院是審判案件的唯一機構。一方面,它是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物理中心”;另一方面,當審判權與其他權力發生沖突時,審判權有優先性,所以法院又是審判案件的“權力中心”。

法院中心無疑有益于維護案件的公正裁判,然而對于我國當下所倡導的“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而言,法院中心的指引作用還比較有限,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在立法層面,我國已經確立了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在政治制度層面的權力劃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已經分屬于不同主體。《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法院組織法》第四條和《刑事訴訟法》第五條都規定了:“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就此可以推斷,我國目前已經確立了立法層面的法院中心乃至“以審判為中心”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當前的“以審判為中心”就不存在“改革”的問題,而只是在現有政治體制和司法體制下的局部性改良問題。

其二,在實踐層面,立法確立的“以審判為中心”屬于應然狀態,不能代表現實中實然的運行狀態。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還不足以支撐“以審判為中心”這一制度架構。例如,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還有很多操作難題未能解決;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強制證人出庭制度,但是書面證言在法庭上仍然大量使用;法院的裁判過程仍然受到某些外部因素的不當干預,等等。因此,憲法意義的“以審判為中心”并不等同于訴訟法意義的“以審判為中心”,前者的“審判中心”屬于權力的劃分,后者則是指以具體的審判活動為中心。換言之,在立法層面,法院中心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充分條件;而在現實中,法院中心是“以審判為中心”的必要條件。

其三,就思想觀念而言,法院中心發源于歐洲啟蒙時期的政治法律思想,盡管案件的裁判已經不再像歐洲中世紀那樣帶有強烈的行政色彩和宗教色彩轉而關注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但其是作為17世紀初資產階級的力量強大后用來反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作為自己世界觀的政治思想武器,這種意識形態的轉變并沒有變革刑事訴訟的目的。就是說,刑事訴訟仍然是以懲罰犯罪為目的。然而,現代刑事訴訟的目的已經不再僅限于懲罰犯罪,如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刑事訴訟法具有“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任務,這就要求“以審判為中心”除了要以法院的司法權為中心外,還要求司法權運行的目的應以保障被告人的權利為中心,即當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發生沖突時,后者居于優先地位。

綜上,作為“以審判為中心”的第一種模式,法院中心屬于最廣義的解釋,這種解釋的政治語義是第一位的,對改革而言,屬于保守主義。如果將“以審判為中心”理解成為構建以法院整體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對我國當下的司法改革而言則顯得比較宏觀且不好操作。此外,我國憲法性法律早就確立了法院的政治地位,這又壓縮了體制改革的空間。

站在“法院中心”的立場上,“以審判為中心”改革的實現路徑只能是在不突破現有政治體制和司法體制之下的局部改良,可以選擇在堅持黨領導改革的前提下,通過黨政對法院的充分支持來實質提高法院的政治地位,進而在涉案各方面形成足以制約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的政治話語權力,其進路可以考慮將法院院長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的重要成員,形成足以制約公安與檢察權力的司法能力。這是一條實現“以審判為中心”的政治路徑。

三 庭審中心模式

庭審中心模式將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觀察視角從法院外部聚焦到法院內部,從體制安排轉向機制運行。相比法院中心,庭審中心更加務實,關注法院審理案件的具體活動,要旨是在庭審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以此為目的完善相應的訴訟規則和證據規則,屬于操作層面或者法律技術層面的“以審判為中心”,屬于中義的解釋。

“以審判為中心”的關鍵詞是“審判”,其有兩種指稱,一是審判行為,二是審判程序。一般情況下,二者具有一致性,即法官依照審判程序從事審判行為。但也有不一致的時候,如法官沒有根據法律的規定排除應當排除的證據,這時應以程序性規則為剛性要求來否定不合法的審判行為——審判程序具有優先效力。審判程序是一個多元概念,包括開庭前的準備程序和庭審程序,一審程序、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在司法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不同程序之間會存在優先性問題。在“以審判為中心”的語境下,審判程序的第一位是庭審程序,“‘以庭審為中心’是司法權行使的必然要求”,是“‘以審判為中心’的邏輯推演”[13]。

然而,認識到庭審程序的重要性,并不一定意味著審判應以庭審為中心。早在羅馬法時期就有了一些有關訴訟的程序性規則。日耳曼時期,當時的部族法院就已有了訴訟程序,當事人的糾紛需要經過起訴、答辯、開庭審訊等程序的處理[14]68。以上歷史時期的庭審,顯然不是“以審判為中心”所指的庭審。因此,為了更好地把握以庭審為中心這個命題,我們必須結合具體語境來明確“庭審程序”和“中心”的意義。

關于庭審程序的價值,有“程序工具主義”和“程序本位主義”兩種主要的理論觀點。程序工具主義認為,法律程序是實體法律的實施工具和手段;程序本位主義則認為,評價刑事審判程序的唯一價值標準是程序本身是否具備一些內在品質,而不是程序作為實現某種外在目的的手段的有用性[15]32-38。“以審判為中心”講求實質的庭審,即訴訟證據質證在法庭、案件事實查明在法庭、訴辯意見發表在法庭、裁判理由形成在法庭[16],這就不單將庭審程序視為確定案件實體問題的工具。相反,不遵守庭審規則的裁判將會受到程序性制裁,最嚴重的程序性違法甚至導致實體結論無效[17]。可見,庭審程序已經不限于生成裁判結果的工具,它具有獨立的價值并且能夠影響被告人的實體利益。不過,充分肯定庭審程序的價值,也不等于只要遵守了程序,法院的判決就是正當的,而不論該判決是否建立在事實基礎之上,否則會走向極端的程序本位主義。保守地講,法院是否嚴格執行庭審程序,不能作為肯定裁判結果正當的標準,而應視為否定裁判結果正當性的標準。

至于“中心”,內涵是承認庭審在認定案件事實方面的優先性。這種優先性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方面,雖然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三個環節的各機關都有資格就案件事實作出評判,但是最終決定被告人罪刑的結論只能由庭審得出,即庭審的結論具有最高效力;另一方面,理想的訴訟氛圍應是控辯雙方就爭議展開辯論和對質,法官在聽取雙方陳詞后得出結論,而這些活動只有在法庭審理時才能完成,所以庭前活動的實質化都是為庭審中心所排斥的。

審判應以庭審為中心的內在機理,其理論價值在于對程序正義的尊重。就目前的改革而言,其實踐價值更加明顯,旨在構建遏制庭審虛化的庭審規則體系。庭審虛化是“以審判為中心”改革面臨的積難問題,即:“法官對證據的認定和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主要不是通過法庭上的舉證和質證來完成的,而是通過庭審之前或之后對案卷的審查來完成的,或者說,法院的判決主要不是由主持庭審的法官作出的,而是由‘法官背后的法官’作出的。”[18]這之中,審判以庭審為中心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三點。

其一,要求審判應當在公開的環境下進行。審判公開包括審理公開和宣判公開兩種,公開的實質是加強對審判活動的監督。我國長期以來案件法院先定再審,院、庭長批案,審委會討論定案,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案件等“暗箱”做法,均在不同程度上導致原先庭審“黯然失色”。庭審中心則要將對爭點的討論和裁斷納入正式的庭審程序,限制庭外閱卷、庭外調查、行政批案等“暗箱操作”,即“從庭外裁判到庭審中心”[19]。

其二,要求審判方式應當采用直接審理和言詞審理。直接審理要求法官必須直接對案件進行審理,親自判斷案件事實以建立心證,法官用以定案的證據必須來源于自己直接接觸的證據,不能聽信傳聞,不得通過聽取案情匯報作出判決。言詞審理主要是反對書面審理,“案卷中心”的審理模式從根本上阻斷了法官“兼聽則明”,加之法官面前的案卷基本又是偵查結果的“照搬”,庭審則無法發揮實質作用。言詞審理要求強化證人出庭作證,特別“應當明確法庭證言證明力從優原則”[13]。

其三,要求裁判結論應當建立在辯論與質證之上。當庭辯論與質證的目的是防止裁判的肆意和片面,起到兼聽的作用。在辯論方面,特別是要充分保障律師辯護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因此,必須完善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實現非法證據的有效排除,包括立法要保證辯方敢于提出排除非法證據的申請;檢察機關對辯方提出的非法證據排除申請要作程序性回應而非工作性回應;法院則要堅決排除非法證據,敢作證據無罪的判決。在質證方面,可以考慮適當建立英美的交叉詢問規則,用于檢驗證言的可靠性和發現客觀的案件事實。

歸結起來,庭審中心將“以審判為中心”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和規則化。在空間上,要以法院的庭審為中心;在程序上,要遵照庭審規則進行;在結果上,如果違反前兩項要求,審判活動將會面臨被宣告無效的程序性制裁。這搭建了實現“以審判為中心”的一條技術路徑。

四 法官中心模式

如果對“以審判為中心”作最具體的解釋,其含義則為案件的審判應以法官為中心。法官中心模式旨在形容偵查階段,偵查人員扮演主角,檢察官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參與其中;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官基于其公訴職能和偵查監督職能而發揮主要作用;而在審判階段,法官則成為程序的主宰者。這種模式具有比較法的經驗、法理的依據和政策的支撐。

誠如德沃金所言:“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20]361如果將“以審判為中心”理解為法院中心顯得比較保守的話,那么理解為法官中心則略顯超前或者激進。不過,在比較法層面上看,國外已有很多國家確立了法官中心的憲法地位。例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第九十七條第一款規定:“法官獨立行使職權,只服從法律。”《日本國憲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所有法官依良心獨立行使職權,只受本憲法及法律的約束。”《大韓民國憲法》第一百零三條規定:“法官根據憲法、法律和良心獨立審判。”《俄羅斯聯邦憲法》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規定:“法官獨立,只服從俄羅斯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

聯合國《關于司法機關獨立的基本原則》第十一條也提出要保障“法官的獨立性”。可見,審判以法官為中心意指由法官掌握庭審的指揮權和案件的定案權,法官只服從于法律。

審判之所以講求法官中心,根源在于,司法權的主體是法官而不是法院,法官是具體的事實認定者和法律的適用者,法治的核心當屬法官依法而治。首先,在哲學的意義上,主體是在實踐活動中居于主導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創造性、自覺性、自律性等特點,而只有人才能成為實踐的主體;其次,法官裁判案件盡管是以法院的名義進行,但司法權乃判斷權,而判斷的過程是一種認識過程,只有通過法官的意識結構才能實現對案件事實“有與無”和法律適用“應與不應”的判斷;最后,審判的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只有在法官成為主體的前提下才能發揮作用[11]48-49。康德也曾說過:“每個國家包含三種權力……它們就是立法權、執行權和司法權……司法權權力具體化為法官這個人,他的職務是根據法律為每個人裁決,哪些東西歸他所有。”[21]139-140

我國學者認為:“司法改革實際上已經在突破原有的人民法院整體獨立這一認知,在不斷地推進法官的擴權改革,賦予具體承辦案件的法官更大的獨立自主性。”[22]也有學者認為:“本輪司法改革意味著權力、資源和責任的重新分配,而且再分配的重點直接放到了法官等微觀的主體層面。”[23]本文贊同以上觀點。實際上,我們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中關于裁判文書的簽發、審判權與行政管理權分離和審判委員會運行機制的完善意見,也可以看出最高法院已經有意加強法官在案件審判中的中心地位。“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內涵也正如此。

在以大陸法系法官職權主義審判結構為主導的情況下,我國法官的主體能動性貫穿審判的始終。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偵查中心的訴訟模式、案卷中心的審理模式和法院裁判體制的行政模式三大痼疾,均反映出法官的被動地位。偵查中心的訴訟模式導致庭審法官不得不被動地接受偵查結論;案卷中心的審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法官審判的親歷性;法院裁判體制的行政模式容易對法官的裁判造成不當的人為干預,使得判決難以真正體現審理者的意思。具體而言,審判主體的集體化、法官隊伍結構的復雜化、審判委員會工作機制、案件請示匯報和簽發制度、績效評比制度、錯案責任制度、職業保障制度等都對我國法官依法行使審判權造成了羈絆[24]。為了破除這些羈絆,必須化法官的被動為主動,審判應當突出法官的中心地位。

正如前文所言,法官中心是一種較超前的解釋。所謂的“超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法官中心將采用一種“變法”的改革理念,勢必會與我國現行《憲法》、《組織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關于刑事訴訟構造的規定有不一致的地方。不一致主要由于法官中心與我國刑事訴訟“線性構造”的矛盾。對此,只有待條件較為成熟時,通過修改憲法和法律,徹底廢除“線性構造”這種顯然不符合訴訟規律,也有損我國刑事司法公正形象的原則和制度[25]。

其二,法官中心對我國法官的個人素質和法官隊伍的整體素質都提出了更高、更長遠、更具體的要求。法官中心的法官應當是這樣的:“應當對公平有正確的理解”,“要有藐視身外贅物—利祿的精神”,“在審判中,要能超脫一切愛、惡、懼、怒、同情的感情”,“聽審要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有記憶力記住、消化并運用自己所聽到的一切”[26]220。然而,我國的實際情況與這樣的預期還有很大的差距。誠如顧培東教授的提醒,我國法官的數量、業務素質、職業操守、職業保障等方面都還有很多現實問題沒有解決,所以要對“法官獨立”持極為謹慎的態度[27]。但退一步講,雖然“以審判為中心”不一定要法官中心也可以有其他形式,如法院整體獨立(本文稱為法院中心);而不可否認的是,一旦做到法官中心,再看“以審判為中心”,則是必然。就此而言,法官中心不失為“以審判為中心”的一種標桿,或是“以審判為中心”的理想樣態。

其三,實現法官中心必須逐步具備一系列的保證條件才能實現。第一個條件是,法官必須保持客觀中立;第二個條件是,法官隊伍必須具有高度的專業化和職業化;第三個條件是,法院內部行政管理與審判分離;第四個條件是,其他機關對法院的審判活動要保持克制。然而,我國當下的司法實踐還不能完全達到上述標準,并且這些條件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去實現而無法一蹴而就。長遠來看,目前提法官中心不得不說是超前的。

總之,法官中心旨在發揮法官在審判中的積極作用,是對“以審判為中心”實質解釋,盡管這種解釋路徑的限制條件較多,但其能從根本上回答由誰審判、如何審判,以及如何保證“以審判為中心”等問題。在實現路徑上,重視保障法官審判的認識能力和行為能力,即實現“以審判為中心”的知識路徑。

五 “以審判為中心”三種模式的相互關系及啟示

“以審判為中心”是一個多元、多義的概念。單獨來看,法院中心、庭審中心和法官中心可以分別作為“以審判為中心”的三種具體模式;整體來看,三種模式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它們在觀察視角、實現程度和實現路徑上具有層次性。詳言之,其相互關系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觀察視角上,三者逐漸具體。正確理解“以審判為中心”這一概念時,我們必須明確一個基本前提,即審判權必須要與其他權力相分離,否則談何以審判為中心。因此,我們最初的觀察視角當屬司法權的歸屬,這是一個較宏觀的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均實現了各自的司法獨立。在我國的表述為:“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在完成法院對司法權的壟斷之后,就有必要進一步研究司法權在法院中該如何行使的問題,核心問題是對司法權的限制,防止法院的權力腐敗,這就對審判程序的規范性提出了要求,即法官只能依照法定程序對被告人作有罪或者無罪的裁判。最后,無論司法機關(法院)還是審判程序對審判活動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法官是繞不過的中心,因為如果沒有這個具體的人來組成司法機關和操作審判程序,以上都只是“死水”。在此意義之上,“以審判為中心”的“審判”,在宏觀上屬于法院對司法權的行使;在中觀上,是正當程序的活動和結果;在微觀上,則體現了法官的主觀能動活動。可以說,沒有法官也就無所謂審判。

第二,在實現程度上,三者逐漸加深。法院中心象征著國家權力的分配,一旦一個國家的憲法等基本法對法院行使審判權作出確認,就意味著法院中心已經實現,也就是說“以審判為中心”已經完成。然而,此“以審判為中心”是不徹底的。理由是,法院獨立或者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審判權未必能推導出一個公正的裁判結果,完全存在法院“暗箱操作”、枉法裁判的可能,并且現實中也不乏此類例證。所以,我們必須將“以審判為中心”再向前推進一步即庭審中心,指審判活動不僅僅要在法院進行,還要求法院必須依照一定的審判程序進行。這一來是遏制法院的獨斷,二來給予當事人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遺憾的是,“庭審中心”也不是理想的“以審判為中心”。即使“庭審中心”做到了法官斷案程序規則的中立性,但不能保證法官的中立性。現實中,法官很有可能在受到院內、院外壓力的情況下,依照正當程序作出不正當的判決。這種“以審判為中心”也是不徹底的。因此,理想型的“以審判為中心”應當是“法官中心”模式,它是建立在法院中心和庭審中心之上的更高層次的“以審判為中心”,是對法官獨立、公正審判的根本保證。

第三,在實現路徑上,三者逐漸復雜。坦白地講,任何形式“以審判為中心”的實現路徑都不簡單。法院中心主要通過政治路徑來實現,但政治路徑不僅僅是在憲法等基本法律上明確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這么簡單,在歷史上,這是一個漫長的政治法律思想運動的結果。庭審中心主要以技術路徑來實現,技術路徑也不僅僅是構建書面的審判程序這么簡單,還要求該審判程序具有操作理性,并且要在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方面作出合理的權衡。相比之下,法官中心更加重視法官的主體價值。換言之,實現法官中心除了需要政治路徑和技術路徑這類“外圍”方法之外,還需要保證法官公正審判的知識路徑作為其“內核”。法官中心一方面需要創造法官外部的法治環境,一方面又要樹立法官自身的法治素養,其方法之多元,已經不限于政治、法律,還關涉心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至此,本文的結論是:“以審判為中心”存在三種具體的模式。其中,法院中心模式是第一位階的,在這之上的是庭審中心模式。雖然二者沒有必然的推導關系,但是庭審中心會比法院中心更接近法治。處于最高階的是法官中心模式,它最能體現法治精神,但是必須在前兩者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故而,法官中心又是一種理想型的“以審判為中心”。

“以審判為中心”作為中國法治語境下的特定概念,無論在改革前還是改革中,我們都必須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如果僅僅以“對策論”的視角分析,當前很多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都是反思的對象,這容易造成改革的場域過大,從而分散改革的重點,更甚者會讓我們對改革失去信心。其實,站在“解釋論”的立場來看,我國當前已經實現了某種意義的“以審判為中心”,只不過我們還有更高的追求,這是一種美好的期盼。通過對“以審判為中心”這個概念的解構,它屬于現實環境下的具體概念,實現路徑在不同環境下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改革中我們應當靈活處之,關鍵在于以下三點。

一是找準位置。在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之前和之中,我們都必須明確定位當時刑事審判所處的位置。只有定好位置,才能看清未來。一般認為,我國的現狀是偵查中心和案卷中心,但這只是看待“以審判為中心”的外部視角,它對改革的意義僅限于提供改革的原因,但卻不能提供具體的改革目標。如果從內部視角來看,我國目前所處的環境屬于法院中心的“以審判為中心”,它的優勢在于已經為改革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就是說近期的改革應當在不突破該框架的前提下,探索具體的實現路徑。

二是定好目標。法院中心、庭審中心和法官中心都是具體意義上“以審判為中心”。我們當前所言的“以審判為中心”到底屬于何者?這是首先需要明確的問題。因為對現狀的定位不僅關涉學界和實務界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認識程度,還關乎改革的進程和程度。言外之意,如果定為法院中心,則改革的目的已經達到,那么當前的改革如何進行就成問題。如果定為庭審中心,則意味著今后應將改革的重點放在庭審規則的完善和構建上。當然,也須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即我們將要實現的是“技術型”的審判中心,它并不能徹底解決法院或法官所受的不當干預。如果定位法官中心,則意味著改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改革還需要凝聚共識、重點突破、長期準備。此外,目標的不同還關系我們對改革成果的評估與評價,例如不應以法官中心為標準來否定庭審中心的改革成果。

三是選好策略。定位不同、目標不同,當然實施策略也會不同。以庭審中心和法官中心為例,實現庭審中心主要是庭審機制如何構建和完善的問題,如對控辯雙方庭上詢問、辯論、質證等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法官中心,不僅涉及法院內部的體制改革問題,如司法人員的管理體制改革,還與提高法官自身的專業素養有密切關系,既要求法官自己加強業務學習,還要求改革者進一步完善法官遴選制度等,可見這屬于長期工作。因此,改革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有必要為改革制定“進度表”和“時間表”。

總之,就目前而言,司法改革所倡導的“以審判為中心”,實際既不是法院中心模式,也不是法官中心模式,而是庭審中心模式。不過,從三種模式的相互關系中,我們會發現庭審中心位于中間階段,屬于過度模式,法治所期待的應為法官中心模式。

[1]張建偉.以審判為中心的認識誤區與實踐難點[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6,(1).

[2]魏曉娜.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J].法學研究,2015,(4).

[3]葉青.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之若干思考[J].法學,2015,(7).

[4]樊崇義.“以審判為中心”的概念、目標和實現路徑[N].人民法院報,2015-01-14.

[5]張能全.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司法改革[J].社會科學戰線,2015,(10).

[6]董玉庭.以審判為中心的實質解釋論——兼論檢察機關的任務[J].學術交流,2015,(11).

[7]王敏遠.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問題初步研究[J].法律適用,2015,(6).

[8]〔英〕洛克.論宗教寬容[M].吳云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9]〔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袁岳編譯.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

[10]嚴存生.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11]孫萬勝.司法權的法理之維[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2]陳關中,歩洋洋.審判中心與相關訴訟制度改革初探[J].政法論壇,2015,(3).

[13]龍宗智.庭審實質化的路徑與方法[J].法學研究,2015,(5).

[14]〔美〕孟羅·斯密.歐陸法律發達史[M].姚梅鎮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15]陳瑞華.程序正義理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1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R].法發〔2015〕3號.

[17]陳瑞華.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法理學分析[J].中國法學,2005,(6).

[18]何家弘.庭審虛化的實證研究[J].法學研究,2011,(5).

[19]閔春雷.以審判為中心:內涵解讀及實現路徑[J].法律科學,2015,(3).

[20]〔美〕德沃金.法律帝國[M].李長青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2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M].沈叔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2]陳衛東.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研究[J].中國法學,2014,(2).

[23]王亞新.法官獨立的政治含義[J].文化縱橫,2014,(10).

[24]葉青.主審法官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的羈絆與出路[J].政治與法律,2015,(1).

[25]龍宗智.“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及其局限[J].中外法學,2015,(4).

[26]〔英〕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7]顧培東.再論人民法院審判權運行機制的構建[J].中國法學,2014,(5).

[責任編輯:蘇雪梅]

Trial-centeredness, Court Trial-centeredness and Judge-centeredness:A Cognitional Framework of Trial-centeredness

LUO Wei-peng

(Law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225, China)

The concept of trial-centeredness includes court-centeredness, court trial-centeredness and judge-centeredness, among which court-centeredness is a result of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power, court trial-centeredness emphasizes the legitimacy of court procedure, and judge-centeredness emphasizes the judge’s motility at the trial. The three models have a progressive logic in that court-centeredness comes first, court trial-centeredness comes second, and judge-centeredness is the highest requirements as ideal model of trial-centeredness. Realizing the different means of trial-centeredness under different semantic and pragmatic helps us find an accurate position, set a goal, and select the right strategy. Thus, the destination of present judicial reform is neither court-centeredness nor judge-centeredness, but court trial-centeredness. However, court trial-centeredness is also a transition which would lead to judge-centeredness.

judicial reform; court-centeredness; trial-centeredness; court trial-centeredness; judge-centeredness

2016-08-02

中國法學會2015年度部級法學研究課題“庭審實質化的實現路徑研究”〔CLS(2015)C45〕。

羅維鵬(1990—),男,甘肅蘭州人,四川大學法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刑事訴訟法、證據法。

DF718.2

A

1000-5315(2016)06-0089-09

猜你喜歡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中國外匯(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02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個稅改革,你的稅后收入會增加嗎
中國外匯(2019年7期)2019-07-13 05:45:00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改革備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性网站在线观看|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jizz国产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国内精品91|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99re经典视频在线|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久久91精品牛牛|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久操中文在线| 精品福利网|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亚洲另类色|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欧美激情综合|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亚洲一区毛片|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亚洲毛片网站|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97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国产成人欧美| 亚洲美女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亚洲天堂视频网|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1区|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999福利激情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