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文
(青海省海東市農牧局 青海 海東 810600)
加強農經隊伍建設提升農經服務水平
□馬希文
(青海省海東市農牧局青海海東810600)
近年來,海東市農經工作成效顯著,農經隊伍逐漸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在新形勢下,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出現,全市農經隊伍建設與農經工作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突出,如何強化農經隊伍建設,提升農經服務水平成為當前農經工作重要的課題。
農經隊伍;建設;提升;農經服務水平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4.011
機構設置:海東市轄兩區四縣,目前市級無專門農經機構,其工作一直由農業科掛牌代管。轄縣(區)均設置了農經機構,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全市共有94個鄉鎮,設置農經機構94個,均屬于綜合站機構。人員編制:市級無專門的農經編制,人員與農業科混崗使用。縣級批準編制數81人,實有人數72人。鄉級實有人員105人,在編人數105人。專業層次:市級無專門的農經人員,就兩區四縣實際情況分析,從學歷來看,縣級共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32人,占實有人數的44%,其中,25人為農經專業,占實有人數的35%;中專及以上學歷的34人,占實有人數的47%,其中,22人為農經專業,占實有人數的31%;高中及以下人數6人。鄉級共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46人,占實有人數的44%,其中,農經專業35人,占實有人數的33%;大、中專學歷的68人,占實有人數的65%,其中,農經專業17人,占實有人數的16%,高中及以下6人。從職稱來看,縣級共有專業技術職稱人員64人,其中,高級3人,占實有人數的4%,但農經專業僅1人,占實有人數的1%;中級33人,占實有人數的45%,其中,農經專業28人,占實有人數的38%,初級及以下29人。鄉級共有中級職稱人數42人,占實有人數的40%,其中,農經專業18人,占實有人數的17%;初級及以下68人,占實有人數的65%;年齡結構:從縣級來看,30歲以下的4人,占實有人數的5%,31~50歲的56人,占實有人數的78%,51歲以上的20人,占實有人數的17%。從鄉級來看,30歲以下的15人,占實有人數的12%,31-50歲的97人,占實有人數的80%,51歲以上的10人,占實有人數的8%。
2.1機構不全,管理不順
市級缺乏專門的農經管理機構,有龍身無龍頭;鄉級機構改革后,原農村經營管理站機構被撤消,其職能劃入鄉鎮農村社會經濟服務中心負責,但專門的農經崗位設置偏少,只設1個農經崗位的鄉鎮居多,導致機構不全,管理難度大。
2.2人員不足,隊伍不穩
由于多年未招考農經專業人員,現有人員年齡偏大,加之人員調整頻繁,導致人員不足、隊伍不穩的問題日益突出,難以適應新時期農經工作的新要求。尤其是在土地流轉指導和三資清理工作中,中途更換人員較多,工作交接不到位,導致工作滯后。
2.3兼業較多,主業偏離
以鄉級農經人員較為突出,絕大部分農經人員兼職鄉鎮合作醫療、養老保險、駐村、民政、會計等工作,對農經工作難以專注,影響了工作的實效。
2.4政策不熟,業務不精
由于缺乏專門的農經專業人員,現有部分人員屬其他專業人員兼職,對農經實際了解不深不透,農村政策和法律掌握不熟,業務不精煉,工作能力參差不齊,影響了工作的質量。
2.5經費不足,缺乏保障
新時期下,農村土地規范流轉、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等工作日益繁重,但縣級農經站缺乏經費來源,無法開展正常的業務培訓,致使自身整體素質偏低,特別是土地糾紛調解仲裁工作由于經費不足,現場調查取證難度大,導致糾紛案件反復上訪。
農村經營管理涉及“三農”工作方方面面,深化農村改革和城鄉統籌發展對農經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為適應農村社會全方位發展的需要,必須打造一支有素質、有能力的農經隊伍。
3.1健全機構,理順體制
從新形勢下農經管理工作的地位和職責機構建設的重要性出發,固定農經人員編制,根據鄉鎮管轄范圍的大小設立3-5個農經崗位。對鄉鎮農經人員實行雙層管理,即編制列入縣級農業部門管理,人員在基層服從鄉鎮安排工作。縣農經站對其進行人事管理,如業務培訓、工作考核和工作調動等,鄉鎮進行考勤管理,并由縣紀委、財政監督農經工作運行情況。
3.2增加編制,提高待遇
隨著農經工作量的逐漸增加,建議出臺政策、明確編制,通過考試錄用等手段,公開選考一批素質高、業務強的大學生,充實到農經隊伍中來。同時,提升農經工作成員的待遇,尤其是完善對農經職稱評定方式。
1004-7026(2016)04-0024-01中國圖書分類號:F3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