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承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 重慶 402160)
基于經濟學角度分析農業保險市場中的政府責任定位
□袁德承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402160)
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一半還多,這就意味著農業所占據的市場份額較大,然而農業收入的好壞與天災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旦出現較為嚴重的災難,農村人員的生存與經濟就會陷入危機狀態;所以說加強農業保險市場的管理工作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政府在農業保險市場中的責任和定位進行詳細的分析與論述。
農業保險;市場化管理;政府責任定位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4.012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與深入,農業保險的發展幾經波折,在一次次的實施、萎縮中緩慢地發展著;最終于2003年,國家在意識到商業性保險與弄也行保險政策性需求之前的矛盾,并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農業保險進入了“政策性”的試驗階段;這一決策使得多家保險公司開展了農業保險這一項目,隨之相關的業務和理論逐漸開展,相關的政策也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并且覆蓋的面積較廣泛,包括種植業、養殖業等,保險的形式也是較為多樣化的。
由于農業保險自身具備的特殊性質,包括利益外溢、承擔風險的性質與其他的人身險、車險等不同、還有農業人員的支付意愿總體偏低等,使得農業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市場呈現出的最優量大于私人最佳需求量;筆者認為,這兩者之間的需求差異空缺,可以理解為政府在農業保險市場中應當進行填補的部分,屬于政府在這一領域中應當承擔的責任,而這一責任的承擔也是為了農業保險得到更好的發展而存在的。農業在我國的整體市場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并且是我國的經濟基礎部分,所以加強對農業保險的保證和管理,不僅是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的保險,更是對我國的農業保險的穩定性帶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
為實現在經濟市場化經營的條件下,將私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相融合,較為有效的方式為:減少農民的保費金額,促使更多的農民參與到農業保險的投保業務中,增加農業保險的需求量,進而實現社會最優的市場模式;在此基礎上,利于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即成交量的增加,會給農業保險市場帶來更加穩固的發展作用,同時增加農業的生產量,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社會整體的福利和待遇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當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業保險的投保業務中時,農產品的供應量會大于社會的需求量,將原有的生產者剩余,轉換為消費者剩余,這會使得生產者的最終受益小于引入農業保險前。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很容易可以看出政府作為需求方負擔了一部分的保費,這會對生者在社會總福利為正的情況下,剩余不減少,反而使可能出現的風險得到更有力的保證。
政府在實際的市場參與中,主要應該發揮出以下幾點作用,可以刺激農業保險的供給:一是樹立農業保險在農業保護中的地位,因為農業保險在降低農業風險的同時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機制;然而我國在農業保護形式上,依然采用著傳統的撥款賑災的方式,而不是類似于國外的“以農業保險為主,撥款救災為輔”的方式,說明我國對農業保險機制建立的意識還不夠強烈。二是協助保險公司建立巨災風險基金和再保險機制;根據相關調差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農業的受災比例在40%左右,導致損失過大,加上一些由于自然環境而出現的災害,使得農業保險呈現出高風險和高賠付率的特點,這對保險公司來說具有非常大的生存壓力,不具備消除風險的能力,使得基金累計金額不斷減少。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政府實行外部補償,減緩保險公司的資金壓力來維護保險公司的運營,所以政府可以采取與保險公司互相協助,建立起巨災風險基金和再保險機制,為農業保險機制的生存提供保障。另外還有完善各種優惠扶持政策,加強立法保障、降低稅收標準,強化政府的公共職能,加強宣傳和教育,使農業保險在我國各個地區更加普及,還可以采取強制性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參保率、降低逆選擇對農業保險經常運營帶來的不良影響。
基于我國是農業大國這一事實,農業的管理與發展,與我國的國民基本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系,農業保險在農業生產、風險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保護作用,促使生產者擴大生產規模、加大生產力度;結合農業保險的實際情況,從經濟學的角度剖析政府在這一項目實施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和應當肩負的責任,采取相關有效的措施,實現對農業保險現狀的改善,并促進農業保險更好地發展。
1004-7026(2016)04-0025-01中國圖書分類號:F842.6
A
袁德承(1986.8-),男,重慶市巴南區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資本市場的運行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