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安徽科技貿易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發展型社會政策視野下的精準扶貧政策評析
□劉倩
(安徽科技貿易學院安徽蚌埠233000)
精準扶貧作為新時期一種全新的扶貧方式和扶貧戰略思想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目前,在精準扶貧方面的理論探索和研究還十分有限。那么,剖析精準扶貧概念背后的內涵,價值基礎、理論依據并為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提供理論支持就顯得十分重要。
發展型社會政策;貧困;精準扶貧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4.018
精準扶貧是與粗放扶貧相對的一個概念。精準扶貧的概念首次出現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時提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按現行的扶貧標準,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2013年底中國還有8 249萬農村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發展滯后問題沒有根本改變。由此可見,精準扶貧工作是“十三五”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
任何政策的實施離不開理論的支持,而任何概念的認識和深化也離不開對其概念本身所作出的相關探討和闡釋。那么,對于精準扶貧的內涵、價值基礎、理論依據等問題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貧窮的根源來源于:不平等。盧梭認為不平等的起源無非兩種:一種是自然上或者生理上的不平等;另一種或許成為精神上或者政治上的不平等。后一種不平等賦予一部分人以特權,相反,處于劣勢的人則沒有。不難看出,盧梭的論斷從貧窮者自身和外界兩個維度闡釋了不平等產生的根源。事實上,關于貧窮問題研究的文獻可謂汗牛充棟,學派林立如流行論、貧窮文化論、貧窮環境論,貧窮結構論。
作為一種全新的概念“精準扶貧”的相關研究為之甚少,代表性的研究如黃承偉、覃志敏(2015)從精準扶貧與國家扶貧治理體系建構和我國農村貧困治理體系演進與精準扶貧方面做出探討;汪三貴、郭子豪(2015)從精準扶貧的含義、作用和實施的難點、工作機制方面做出闡釋。然而作為我國攻堅扶貧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和全新的扶貧方式,必須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探討和研究使得該項政策的實施能夠高效有力的推進。因此,本文將從發展型社會政策的視角展開全面的討論。
2.1發展型社會政策概述
發展型社會政策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是一種整體性社會政策,是一類社會政策的總稱。
發展型社會政策主要特征:第一,發展型社會福利是對于社會福利受助對象的態度和救助的方式的改變;第二,發展型社會福利在社會福利項目上具有生產主義或者說投資的取向;第三,發展型社會福利采取一種積極、主動的政策方式,同時在政策設計上重視長遠規劃;發展型社會政策的實施原則體現在三個方面:在社會開支方面,發展型社會政策重視效率,主張社會福利項目的生產主義或者投資取向;在關于社會對象的態度上,試圖促使福利接受者的自立自強;在組織形式上,主張政府、社區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制度主義模式。
2.2精準扶貧的概念和主要相關內容
2.2.1精準扶貧的概念界定。精準扶貧的基本含義為,扶貧政策和措施要針對真正的貧困家庭和人口,通過對貧困人口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和障礙達到可持續脫貧的目的。
2.2.2精準扶貧的“村——戶”模式。以往的扶貧政策(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存在最大的缺陷在于扶貧項目沒有對貧困人口的瞄準,導致貧困人口在扶貧項目中受益有限,精準扶貧的“村——戶”模式在此方面做出了改進即“五到村”和“六到戶”。
2.2.3精準扶貧貧困戶建檔立卡“五清”。精準扶貧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是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了解貧困戶、貧困村的貧困狀況,分析致貧原因,摸清幫扶需求,確定幫扶措施,實施動態管理的一項重要措施?!拔迩濉?,即摸清家底狀況、致貧原因、收入來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況,做到“底數清”;摸清脫貧門路,建立問題臺賬,做到“問題清”;摸清以往扶持情況、提出幫扶措施,做到“政策清”;確定幫扶單位、幫扶干部,實行“四定兩不”(定戶定人定時定責幫扶,不脫貧不脫鉤),做到“責任清”;逐戶制定脫貧計劃,確定脫貧時限,做到“任務清”。
2.2.4精準扶貧對貧困戶的保障基礎。致貧的原因無非兩類: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細分來看無非以下幾種:缺少致富門路、缺少發展資金、缺乏勞動技能、缺乏信息服務、飲水比較困難、家庭成員重病或者殘疾、贍養老人負擔重、子女上學負擔重等。因此,進準扶貧對貧困戶的保障基礎通過“八有”來實現,即有安全住房、有安全飲水、有基本農田、有增收產業、至少一人有技能資質證書、有基本社會保障、家里有余糧、手頭有余錢。
通過上文發展型社會政策的描述和精準扶貧相關主要內容的梳理不難發現精準精準扶貧政策與發展型社會政策具有多方面的契合性,主要表現如下:
3.1精準扶貧屬于發展型社會政策
貧困意味著社會成員參與經濟社會能力的不足,意味著在生活上陷入困境,意味著扭曲發展和部分社會成員無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通過精準扶貧的政策的實施就是為了增加貧困對象參與經濟社會的能力,改善生活狀況,矯正扭曲發展,提高社會成員抵御社會風險的能力。因此,精準扶貧是典型的發展型社會政策。
3.2精準扶貧的政策設計上具有發展主義取向
社會政策的發展主義傾向是指社會福利制度的開支以促使社會福利對象自立自強為目標,精準扶貧在政策的設計上天然的重視政策項目的發展主義取向?!傲珳省北WC了扶貧政策項目的實施具有針對性、扶貧項目對象的明確性、扶貧內容的差異性、扶貧方法的靈活性、扶貧效果考核的確定性以及扶貧保障的有效性。那么,針對單個確定的扶貧對象而言精準扶貧政策可謂是“對癥下藥”,其政策實施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貧困者自立自強。
3.3精準扶貧政策的時代價值契合發展型社會政策
精準扶貧政策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提出來的。全面小康社會按十六大的標準應從政治、經濟、文化和可持續發展四個方面來界定,具體而言就是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最基本的的價值目標:人的尊嚴、平等和社會正義。毫無疑問,六個“更加”無不體現發展型社會政策的三大價值目標,精準扶貧政策的提出就是為了實現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政策的時代價值天然的與發展型社會政策所倡導的價值目標相契合。
精準扶貧作為“十三五”期間農村工作的重點,作為一種新的扶貧戰略思想和扶貧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精準扶貧作為一種社會政策其最終政策的實施效果如何有待進一步的檢驗。首先,精準扶貧對象的瞄準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其次,扶貧資源精準瞄準扶貧對象存在諸多困難。最后,精準扶貧政策可能會政策失靈。任何一項社會政策都有其本身的局限性,精準扶貧作為“一劑良藥”不可能對所有貧困對象做到藥到病除。
[1]讓·雅克·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M].高修娟譯.上海:上海三聯書社,2011:18
[2]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5):147
1004-7026(2016)04-0032-02中國圖書分類號:C913.7
A
劉倩,女,1988年4月,安徽蚌埠,碩士,助理講師,安徽科技貿易學校,從事社會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