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翕然
(內蒙古莫旗氣象局 內蒙古 呼倫貝爾 162800)
關于生態農業發展中氣象服務的作用與發展途徑研究
□李翕然
(內蒙古莫旗氣象局內蒙古呼倫貝爾162800)
氣候變化對生態農業有嚴重影響。發展生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首先要考慮當地的氣候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并通過及時的氣象信息服務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氣象;服務;途徑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4.048
1.1幫助實施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
實施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是當前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中心任務,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為使我國農業從數量型向質量、生態和效益型農業轉變,農業種植的區域布局、作物結構、品種搭配都應進行相應的調整。氣候條件是決定農產品能否高產、高效、優質的關鍵因素之一。
1.2加大農業服務力度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加,對食物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果作物產量沒有大幅度提高,單純地通過增加農業生產用地來解決,那么由農業驅動導致的生態環境變化將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植物生長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CO2,這有助于減輕由于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所造成的CO2增加對大氣的污染,有利于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但更重要的是負面影響:生態環境將遭到破壞,水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系統簡單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衰減、物種滅絕、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加劇,大氣污染嚴重,陸地、淡水和近海生態系統的污染基富營養化等問題。這些問題反過來又進一步影響農業生產,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據統計,我國每年因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元。因此,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大為農業服務的力度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2.1發展農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新技術
建立一批農業氣候資源、森林與濕地氣候資源、草原氣候資源等開發示范基地。加強特色農業、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的氣象科研與應用服務能力,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及時、可靠的決策依據,為農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務。以區域農業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為主線,研究區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及優化布局,進行農業自然資源的分區、分類及評估;為區域生態農業產業結構布局調整、農民致富增收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2.2拓寬為農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
在搞好為大田農業服務的同時,要加強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和高附加值的“名、優、特、新”農產品的服務措施。同時,為保證氣象信息的時效性和覆蓋面,更廣泛、直接地發揮氣象信息在農業生產和防災減災關鍵時期的重要作用,在為政府提供決策氣象信息服務的同時,開展針對縣(市)、鄉鎮等基層服務對象的精細氣象信息產品的開發和研究。
2.3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基礎理論研究
與大氣科學其他分支學科相比,農業氣象仍是一門年輕的邊緣學科。目前該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薄弱,水平較低,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未來將在大量科學試驗基礎上,進一步提示生物圈中農業、林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研究對象的生長、發育、產量和品質形成的生理生態過程、能量物質轉換傳輸過程和農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以及各種過程與環境氣象條件的復雜關系,并以詳細的數學模型和精湛的計算機仿真、虛擬現實技術模擬,再現這些過程。生物圈在氣候系統五大圈層中的作用;生物和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農業氣象災害預普、評估、防御;農業氣象預報的原理、技術方法等研究將進一步得到加強。
2.4加強農業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抵御能力
積極開展干旱、暴雨、冰雹、霜凍等主要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預警服務,提高農村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鼓勵和支持農村依法建立氣象站、氣象哨,自愿進行當地氣象觀測,并通過此渠道為廣大農民及時傳送氣象信息;逐步在農村各鄉鎮建立一定數量的遙測氣象雨量監測點,及時獲取當地可靠的實況氣象資料,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預報服務;要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氣候災害風險評估,為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提供科學環境評價依據;建立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增強對重大氣象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應急保障能力;研究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評估及控制技術,實現對大面積主要農業氣象災害的災前預警、災中跟蹤、災后評估及減災控制;采用氣象部門的氣象監測網絡與農業部門病蟲害監測網絡相結合的方法,研究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的監測預警及控制技術;研究區域農業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及其優化布局技術,氣候變化對區域糧食安全的影響及應變對策。
1004-7026(2016)04-0067-01中國圖書分類號:S162.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