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琿
(中國共產黨奉節縣委員會黨校 重慶 404699)
現階段我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探討
□楊璐琿
(中國共產黨奉節縣委員會黨校重慶404699)
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的選擇對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全面理清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的科學內涵,是選擇農村社區建設模式的基礎。行政主導型、合作型和自治型社區治理模式有著各自的特征,在新農村建設的不同時期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式,方能有效促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新農村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4.079
社區概念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引入中國,其首先在城市中得到推廣,城市社區建構理論與實踐取得了重大進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家庭承包責任制在我國推行,揭開了農村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序幕,治理模式的改革也隨之展開。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健全新型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農村生活共同體。這一決議將農村社區建設推向了新高潮,成為了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思路之一。加強對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的研究探討,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
社區是由生活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人所組成的生活共同體,其由固定地域、服務設施、特定文化、社區意識、管理機構等要素構成。農村社區就是以從事農業為主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既包括農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區域環境,也包括在這些轄區內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活動的群體[1]。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的理論支撐是社區治理理論,探尋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時,首先要理清社區治理理論的科學內涵。“治理”即對一定范圍內的公共事務或共同事物進行管理,以提高其運作效率和運作規范的活動,其重點強調的是通過合作、協商的方式進行事物管理,以彌補國家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缺陷。“社區治理”是治理在具體管理領域中的運用,其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社區環境、社區治安、社區自治、社區文化體育衛生及完善的社區組織體系等多個方面,強調的是居民積極參與社區發展的各項規劃,社區的決策要以滿足居民的需要為最終目的。
我國現階段的農村社區治理模式按照政府與社區的關系,可以分為三類:行政主導型、合作治理型和自治型,這三種模式有著各自的特征,對我國農村事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一是行政主導型治理模式。行政主導型社區治理模式是產生最早的農村治理模式,在這種治理模式下,基層的政府組織成為了農村治理的主體力量,政府統一包辦社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建設[2]等,通過運用行政手段對農村社區資源和農村社區組織的合理控制而達到治理目的。行政主導型的社區治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強有力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在這種模式下,農村社區管理效率高、成效顯著,同時由于農村社區自治組織受到限制,長期看來不利于農村社區的持續發展。
二是合作治理社區模式。隨著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提出及新農村步伐的加快,黨和國家對行政主導模式弊端的認識逐漸深入,治理模式也逐漸從國家行政主導型向合作治理型轉變。合作型社區治理模式要求社區組織和社區公民與政府共同承擔社區建設的責任,凸顯了公民、社區組織的重大作用。這種治理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主動性,群策群力地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優化農村政治生態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合作治理模式中政府、社區組織、公民三者權責的有效劃分較為困難。
三是自治型社區治理模式。自治型社區建設是我國農村社區治理的主攻方向,農村自治型社區治理模式強調農村社區自治組織真正成為農村社區治理的主體,真正成為承擔農村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與決策的自治性組織。在這種模式下,政府主要負責資源的宏觀調動和方向性的引導,新農村建設與發展由各地的自治組織根據實際條件決定,其是民主政治發展到較高階段的產物。
總之,新農村建設的階段和發展程度決定了我們在不同的時期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但是無論采用何種模式,我們都應該樹立民本觀念和完善相關配套制度。民本觀念上,我們要嚴格按照“以人為本、資源共享、建設社區、促進社區發展”理念指導社區管理實踐,大力培育具有參與意識、責任意識的現代農民,使其能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配套制度上,要大力推動依法治國落實到農村社區建設中,政府要對民眾的需求進行詳細調查,以調查結果為依據,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大力加強制度化建設,這樣方能為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
[1]陳偉東.社區自治——自組織網絡與制度設置[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2.
1004-7026(2016)04-0102-01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1
A
楊璐琿(1976-),女,漢族,重慶奉節人,中共奉節縣委黨校,助理講師,主要從事公共管理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