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 張軼磊 陳旭強
《紅樓夢》詩詞大觀
——兼談《紅樓夢》詩詞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
江蘇省無錫市輔仁高級中學張軼磊陳旭強
近年來,名著閱讀正式納入江蘇高考文科附加卷考查范圍,《紅樓夢》的閱讀教學成為名著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由于考題主要從內容情節、人物主題等方面設置,以詩詞設題較少,所以,對于紅樓的名著教學,大都忽略了紅樓中的大量的詩詞。而詩詞在《紅樓夢》這部作品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教學中如果忽略如此量大質優的詩詞作品,那么,對作品的解讀也肯定不會到位。
有鑒于此,本文擬對紅樓詩詞功能、作用作粗淺梳理,以期對閱讀教學有所輔益。《紅樓夢》中的詩詞賦等,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紅樓夢》情節結構較之其它古典名著,頭緒錯綜,更為復雜。但作者全局在胸,匠心獨運,情節內容之間關照切合,凝成有機整體。而詩詞賦等,是情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第四回的“護官符”,將四大家族的內外關系揭露殆盡,為認識全文基本矛盾情節,起到了綱領作用。
又如,對于第五回《紅樓夢曲》及金陵十二釵判詞的作用,清代學者王希廉在他的《紅樓夢評》中如是分析:一回至四回,已將賈王史薛親戚家世大略敘明,黛玉、寶釵已與寶玉合并一處,入后可細敘居恒情事。然十二金釵尚未點明,若逐人另敘,文章便平蕪瑣碎,故以畫冊、歌曲將各人一生因果逐一暗暗點出,后來便都有根蒂。
王希廉所說的“暗暗點出”,就是情節設計中的埋伏筆。在第五回中,作者巧妙地設計一“太虛幻境”,借判詞為十二釵命運設伏筆,避免單獨敘述的繁瑣。用詩詞賦等作伏筆,這在《紅樓夢》中比較多見,以此,這些詩詞賦是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忽略不看,常常不能將前后內容弄明白。而且,正是基于這些伏筆,也為后四十回的續寫提供依據。
不僅如此,作者有時還借詩賦,傳遞一些隱晦之情節。如第五回中的《警幻仙姑賦》,貌似閑文,但有研究者認為,該賦大都取意于曹植的《洛神賦》,曹氏此文,因求娶甄氏不得而有感而作。《警幻仙姑賦》是寶玉與秦氏曖昧關系的某種暗示。
《紅樓夢》中此類做法非常之多,教學中宜充分重視這些詩詞賦的作用。
茅盾先生在評價曹雪芹詩詞時曾指出紅樓詩詞賦的一個重要功能特點,即小說中的詩詞賦從屬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這些詩詞賦成為整個作品不可分割的組成。
如第三回的《西江月》詞,表面是嘲諷寶玉,實質是對寶玉封建叛逆性格謳歌和揭示。在文本的前幾回就將寶玉“乖張”性格呈現,為理解后文寶玉種種“離經背道”行為張本,同時也奠定了寶玉性格的基本格調。
要通過詩詞賦等為眾多人物性格點睛,顯現人物個性、修養、特點,的確不易。黛玉之風流、寶釵之渾厚、湘云之清新,紅樓總多人物,作者都能做到詩如其人。如十七回奉元春之命題匾額詩,“二木頭”迎春題“曠性怡情”匾,其詩如下:園成景備特精奇,奉命羞題額曠怡。誰信此間有此景,游來寧不暢神思。該詩內容空洞,語義重復拙稚,作者模擬此拙詩,絕妙地摹寫出迎春木訥、了無才情的個性。又如薛蟠的酒令,活突突地刻畫出了一個下流庸俗的富家公子嘴臉。
正因為如此,讀者如要把握人物個性,必然要仔細研讀相關詩詞賦,這也是把握作品人物特點的重要途徑。紅樓詩賦極具個性之特點,也使得后來續寫難以魚目混珠,續寫詩詞常被論者詬病。
《紅樓夢》開篇云:開卷即云“風塵懷閨秀”,則知作者本意原為記述當日閨友閨情,并非怨世罵時之書矣;雖一時有涉于世態,然亦不得不敘者,但非其本旨耳。閱者切記之。作者開宗明義表達此意,是由于身處當時文字鉗制環境使然。曹氏所遭,亦人世所不堪,心中塊壘,也唯有在作品中抒發。當然,小說主體描述中有些是不便直接說的,只好借詩詞賦有所映射,借題發揮,這在作品中時有顯現。
如寶釵《螃蟹詠》一聯:眼前道路無經緯,皮里春秋空黑黃。表面是寫橫行一時,最終不免被煮食的螃蟹,實則是諷刺陰險狡詐的小人,罵世之意明矣。又如“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何嘗不是作者自己懷才不遇的嘆惋?
七十八回寶玉悼晴雯的《芙蓉女兒誄》,是紅樓眾多辭賦中最長的,也是傷時罵世最突出的。作品中明言“古人多有微詞,非自我今作俑也”。所謂“微詞”,即通過對小說中虛構人物的褒貶,來譏諷當時的現實。誄文表現出強烈的愛憎,用最美的語言,表達對美好人物的謳歌,并毫不掩飾對邪惡的鞭撻。一篇悼亡兒女之情的文字,卻引用屈原、賈誼、嵇康、呂安等政治斗爭中罹難的人物,不平之氣、志士之憤,躍然紙上。
因此,通過體現作品中這些內容的解讀,可以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價值取向,從而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紅樓夢》通過賦詩、填詞、題額、擬對、制謎、行令等活動,多方面反映了那個時代貴族階層的文化精神生活。雖然這些活動只是大觀園兒女們的趣聞瑣事,但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當時的普遍風習。通過其他資料也可以證實,賦詩、填詞、制燈謎、行酒令等活動,的確是清代極流行的社會風俗。
如三十八回《菊花詩》,用一虛詞、一實詞擬成十二題,任憑挑選。這種做法,從作品看,雖說是寶釵、湘云想出來的新鮮做法,但從作者同時代的相關文集看,此類做法早就存在,而且詩題也幾乎一致,如康乾時代的宗室文人永恩的《菊花詩》。由此可見,大觀園閨蜜的活動,其實就是當時士大夫、文人活動的折射,甚至就是曹雪芹本人生活的反映。
《紅樓夢》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滲透了異常豐富的文化因子。作品通過詩詞賦等活動及其他描繪,為讀者呈現異常豐富的文化盛宴,堪稱文化的百科全書。通過對作品相關內容的審讀,可以具體、形象地了解當時的社會風俗,為解讀文本提供有益的輔助;同時,對了解作者的生活,也可提供一些輔益。
有鑒于此,閱讀教學中,首先應將這些詩詞賦納入閱讀教學過程中,因為它們是作品構成的有機組成部分,省卻這些內容,對作品的閱讀是不完備的。另外,即便單從考試而言,畢竟有時考試設題過程中,也會涉及詩詞等內容,教學復習中如果完全擯棄詩詞賦等,會造成復習內容缺失。如2011江蘇卷,要求考生根據判詞“枉自溫柔和順,空云似桂如蘭。堪羨優伶有福,誰知公子無緣。”分析所指“優伶”“公子”是誰?如果平時完全忽略,情況堪憂。
當然,紅樓詩詞賦等數量巨大,要完全吃透,這是研究者的事。作為以應試為主要目的學習者,依據考綱的要求把握較為穩妥。如江蘇省高考《考試說明》對名著閱讀的要求是“了解有關名著名篇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等”,就“了解”這一層面而言,對紅樓詩詞學習應有選擇性,選擇的標準,宜與了解作品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有關聯,尤其是與作品主要內容相關聯的詩詞。
總之,對紅樓詩詞賦等的認真解讀,有助對作品的深入理解,教學、復習過程中宜對此有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