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佩芝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揭陽 522000)
中國英語在中國文化輸出中的功能分析及運用策略
邱佩芝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揭陽 522000)
中國英語根植于中國文化,它是中國文化輸出的有效輔助語言媒介。通過對中國英語在中國文化輸出中的功能分析,提出了幾點運用策略。
中國英語;中國文化輸出;功能;運用策略
近三十年來,國內的專家學者和英語學習者對于中國英語的分析研究從無間斷。從最初的中國英語的客觀存在與否,到對中國英語定義的界定探索,再到對中國英語的特征描述,以及近幾年的對于中國英語的功能分析和語料庫的建立等研究。所有的分析研究從具體內容來看可以概括為三大方面:第一方面是從定義,與中國式英語、中介語的關系來探討中國英語的性質;第二方面是從語音、詞匯、句式和篇章等方面對中國英語的語言學特征進行描述;第三方面是通過分析中國英語的語言功能和交際功能闡述了其存在的現實意義和作用。所有這些工作都為中國英語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理論依據。從相關的專著和期刊論文來總結,可以理解為:中國英語是英語在全球化過程中在中國本土化的語言變體,它既保留了英語的基本共性特征,符合英語的規范和原則,又體現了中國社會現實、文化習俗、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特色,具有充分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以及交際功能。
功能是任何語言和語言變體存在、發展的依據和價值體現。對于中國英語在中國文化輸出中的功能分析和研究能夠深化和豐富英語學習者及使用者對該語言變體的認識。李少華指出:“中國英語是英語和中國文化的結合,只要存在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就存在著中國英語”。[1]“中國英語是除漢語之外,中國文化輸出最好的輔助語言媒介,是中國文化輸出的有效途徑。”[2]
2.1 中國英語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標記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社會發展
語言產生于自身的人文環境中,語言體現文化,它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寫照。中國英語的標記功能體現在它既標記了中國人的文化身份,也標記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民族性格和傳統風俗等方面的文化信息。中國英語通過語言創新,標記著中國社會的變遷和發展。中國英語中的詞匯最能折射出中國不同時期的時代社會特征。如:one c o u nt r y,t w o syste m s(一國兩制),th r ee r e pr esents(三個代表),c hin a d r e am(中國夢),l i a n g h u i(兩會),等詞匯反映了中國的發展策略和制度文化; s p e c i al e c ono m i c z one(經濟特區),one b e l t,one r o a d(一帶一路)則體現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f en g sh u i(風水)蘊含了中國古老的玄學文化;gua n gx i(關系)折射出由于中國人自身文化影響下特別的人際關系;j i a o z i(餃子)能夠原汁原味地體現了其獨特的諧音內涵“交子”和中國特有的飲食文化。
2.2 在中國文化輸出中運用中國英語能夠體現跨文化交際中的平等和尊重
平等和尊重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但長期以來,中國的英語教學和研究側重于強調對外國文化的適應。“幫助學生跨越自己的文化,以目標文化成員的方式看待事物”曾被列為外語教學的文化教學目標之一。這種觀點也許只是在于說明學習和掌握外國人認知方式和習慣的重要性。但認知方式和習慣會深刻影響人的價值觀。如果長期的“以目標文化成員的方式看待事物”很有可能會使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弱化或者喪失自己的價值觀。“平等的跨文化交際應該是理解對方,而不改變自己。”[3]所以在文化交融過程中對于外國的民族文化習俗,我們可以主動地進行欣賞和尊重。而在外國友人介紹或輸出中國文化時,也應敢于讓世界各國來接受和尊重中國文化。中國英語能夠體現中國特有事物的本質特征,它能夠保持中國文化的純潔性和獨立性。通過恰當運用中國英語進行文化輸出,能夠幫助外國友人更好地認識中國特有文化,尊重中國人的認知方式,使得他們在文化交融過程中進行移情,而不是強制,從而實現交際的平等和尊重。
2.3 在中國文化輸出中運用中國英語能夠促進英語的多元化發展,實現文化交流的多元化
當今的中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層面都涌現了很多的新事物、新觀念和新說法。這些新生事物同樣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習俗。在現在的國際通用語英語中卻無法找到對應的、恰當的表達方式。中國英語結合了英語和中國文化,它能夠實現填補這些“文化空缺”的功能,能夠在中外文化交融中架起交際的橋梁。隨著中國英語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的頻繁運用和獲得認可,這些代表中國特色的新詞匯和句式能夠作為英語中的漢語借詞,成為英語的組成部分,促進英語的多元化發展,提升文化交流的多元化,并以此實現中國文化的有效傳播和輸出。
當代中國的對外交流和文化輸出已經發展成跨國的多元化交際,交際對象不僅僅局限于英美國家,而是世界上的各國各民族,更多的是處于外圈或是延伸圈國家。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習俗,英語雖為國際通用語,但是文化的多樣性和本土性決定了其無法全面體現各國各民族的全部文化和習俗,英美文化更是不能代表所有。而我們也不太可能去了解和掌握中國與所有國家的文化差異。“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做你自己’(b e yo ur se l f),做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你’。”[4]所以“在翻譯中國特有事物時,如沒有對應的表達方式,就要盡量表達成中國英語。”[5]運用中國英語可以體現我們的文化人格和民族認同感,也能有效地輸出我們獨特的文化信息。
3.1 端正對中國英語的態度,理性看待中國英語的語言特點
語言即國家,語言即民族。語言是一個主權國家的重要的標志之一。個體對語言的態度體現了其對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和價值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語言態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語言學習效果,社會地位和語言政策的制定。”[6]葉莉以生物進化論為理論基礎,從遺傳變異、繁殖能力和自然選擇的角度進行分析后認為:“相對于中國式英語,中國英語占有更優的遺傳基因,擁有更佳的人文和生態環境,被大家廣泛地在生活、學習、政治、經濟和國際交流中使用。”[7]我們要充滿自信地認識到:中國英語已經是一種客觀存在,它以規范英語為核心,具有交際功能,能為操規范英語者所理解。
中國英語在語音、詞匯、句式等方面呈現了獨特的語言特點。語音方面:在單詞拼讀中:會出現長短音不明顯、音素替換、音素增減等現象。在句子朗讀中:會出現重音過多,語句的音高較高,語調較平,缺乏起伏變化等現象。對于遠離英語語境的大多數中國英語學習者來說,要養成所謂的“標準腔調”是不切實際和無必要的。周立芳指出“中國英語的語音特點根植于中國人的血液,是中國人走向世界的名片。我們應該對中國英語的語音特色持寬容的態度,理性對待中國英語。”[8]詞匯方面:中國英語中的詞匯所負載的中國文化內涵是最豐富的。它主要以音譯(即根據漢語的普通話為語音基礎直接轉譯而成)、譯借和語義再生等方式來表達中國社會各層面的發展和變化。中國英語的句式更多地體現了漢語的句式結構,即:主語-狀語-謂語-賓語;它還表現在主語或是謂語的缺失。中國英語的語篇特點是采用襯托和鋪墊等方式層層遞進,最后才點明中心主題。
雖然中國英語的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漢語文化習俗和思維方式影響,但是它仍能表達說話者的含義,能為操規范英語者所理解,能實現有效交際的目的。
3.2 夯實中國文化基礎,制定個性化標準
以往的英語學習者過多地關注英美國家的文化,對自己的中國本土文化重視不夠,造成“文化失語癥”。在表達中國文化特有事物時,即使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表達也生搬硬套,逐字翻譯,出現表達不當、扭曲事物本質的現象。中國英語是根植于中國文化的語言變體,我們通過借助中國英語這個語言媒介向世界各國輸出中國文化,讓他們了解真正的中國,那么英語學習者和運用者就必須要熟悉自己的文化。熟悉和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是文化輸出的重要前提。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應先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在充分理解主題對應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延伸對其他國家文化的理解,再將兩者進行結合對比,找出中國主題文化的獨特性,運用中國英語進行表達,實現中國英語的中國化,提高個體的文化自覺性。學習的素材可以選擇融入更多的關于中國優秀文化的內容。鑒于交際對象的多元化,在夯實個體的中國文化的基礎上,對于其他國家的文化關注也要多元化,除了英美等國家,同時更要關注處于外圈或是延伸圈國家的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信息量大。個體掌握文化的運用目的不同。對于專業翻譯者來說,掌握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中國文化是必須的。職業的特點要求他(她)們對于中國文化的掌握是“泛而準”。而對于普通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在廣泛涉獵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崗位需求和交際目的,對特定領域的文化進行精確把握則更為現實,做到“精而準”。
3.3 實踐“文化自覺”性,進行有意選擇和提升運用能力
“文化自覺”可以理解成為“一定社會范疇中的人對于自身文化的現狀體悟、體系認知、主體實踐和自我批判。”[9]運用中國英語實現中國文化的輸出,可以看作是中國人在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主體實踐。中國英語基于規范英語,又能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在涉及中國特有文化和事物的介紹和活動中就要敢于進行有意選擇,采用中國英語的表達方式。比如: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文化節、中國電影節、中國文化巡演活動,中國文化經典著作翻譯,中國的本土企業、本土產品的品牌翻譯等等。
在實踐中提升對中國英語選擇的敏感性和運用能力同為迫切和重要。中國英語語料庫(C E C)是一個有效的學習平臺。它的建立和發展對推動中國英語的發展和應用有著顯著的作用。通過對語料庫中大量相關的語料學習和分析,我們可以了解中國英語的使用情況和規律,把握中國英語的發展態勢,以便有效地進行運用。此外,通過閱讀C hin a D a i l y等相關報紙雜志,觀看CCT V9電視臺,收聽V oi c eo f C hin a等渠道來積累可理解可接受的中國英語詞匯和句式。逐步提高辨別中國英語的敏感度和運用能力。
專家學者和英語工作者還應嘗試基于英語構詞法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英語的詞匯特點,探討符合英語語言標準的中國英語詞匯構詞方法和規律,并加以實踐運用和推廣。
對于中國英語在發展過程中所呈現的不足和不完善,我們不應該過分地挑剔,而是應在輸出中國文化過程中不斷改善和進行有意選擇和運用,使其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中國文化輸出的有效語言媒介。同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盡力保證所使用的中國英語以規范英語為核心,保障其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和交際功能,使其在由各種英語變體組成的“復數化世界英語”時代中保持良性的可持續發展態勢。
當今世界各國對于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學習熱潮還在繼續升溫,國外友人對中國的國家策略、民俗習慣、地方美食等文化越來越關注。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影響與日俱增。為了更好地實現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實現全球文化層面的大融合,中國英語的發展和推廣運用將成為中國文化輸出的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正確認識中國英語在中國文化輸出中的功能和進行有效的運用能有助于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1]李少華.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中國英語[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164.
[2]王昌芹.中國英語與中國文化輸出研究[J].外語交流, 2012,(344):45.
[3]李少華.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中國英語[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169.
[4]李少華.英語全球化與本土化視野中的中國英語[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187.
[5]孫莉華.論英漢互譯的“膽大”和“心細”[J].中國科技翻譯,2000,(3).
[6]胡曉麗.中國英語變體研究現狀及前景[J].中國外語. 2008,(2):30.
[7]葉莉.從生物進化論看中國英語的形成和發展[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3):132.
[8]周立芳.全球本土化語境下的中國英語教學探究[J].研究探討:276.
[9]郭健,劉坤.從“文化自覺“談”中國英語“[J].作家.2012,(2).
責任編輯:周哲良
H319
A
1672-2094(2016)02-0068-03
2016-03-10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重點課題“中國英語的發展及其在中國文化輸出中的應用研究”(J Y CK Z1309)的階段性成果。
邱佩芝(1979-),女,廣東揭陽人,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和英語聽說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