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城關小學 詹文娟
淺談如何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城關小學 詹文娟
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語文學科面臨著許多問題:課時少、內容多、進度緊、收效慢等。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老師課堂上講的往往考試不考,學生投入了很多時間補習也不見成績提高。這使得語文成了一門“吃力不討好”的學科。 學生和文本存在距離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樣就需要教師找出縮短學生與文本距離的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學生 文本 距離 教學效果
如何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呢?即離不開老師備課時把語文嚼爛品透,也離不開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導得精妙,更離不開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才不至于面面俱到,而是讓學生學得有深度和厚度。
要想教育孩子,老師首先要拋開自己,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孩子”。在備課時,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解讀課文,學生會對哪個字、哪個詞、哪段話感興趣呢?學生閱讀到什么地方會感到困惑呢?我要做到心中有數,然后我回到老師的角色,針對學生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想象老師應該怎樣組織教學活動,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我就是這樣一遍一遍地與文本對話,與“孩子”對話,反復地噘,反復地品文本,等到嚼爛了,品透徹了,課也準備好了,并把“對話”一一記錄下來,這樣在課堂中能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在備《李時珍》一課時,我就有這么一個設想:李時珍為了寫成巨著《本草綱目》,為了采集藥材,了解藥效和藥性,長期奔波在荒郊野外,餓了吃些干糧,天黑了就睡在深山老林中。對于這樣的場景,孩子們顯然沒有生活經驗,但我可以創社情境,讓孩子發揮想象和有聲語言來經歷,體會李時珍無私奉獻、吃苦耐勞的精神。我的腦海中便出現了這樣一種思路——問孩子:“你們在荒山野嶺睡過嗎?”我特意連續問了好幾個學生,他們都是說沒有。我這樣反復地問到他們,是為了給孩子造成懸念,把課堂氣氛充分調動起來,我趁熱打鐵:“孩子們,既然你們沒睡過,今天我們就破例當一回李時珍,去感受一下深山老林中的萬般滋味。”我仿佛看見孩子們臉上都露出了驚訝的表情,于是我乘機說到:“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吧!”等孩子們閉上眼睛后好一會兒,我故意把自己的音量壓得很低很低,用語言創社情境:“夜幕降臨了,林中黑得不見五指,寒氣直向李時珍逼來。孤零零的他只好以冰冷潮濕的地面為床鋪,用隨身攜帶的薄薄的衣裳當被子。深山老林中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呀!”這時我播放幾聲虎叫。也許孩子已經被可怕的惡劣的環境嚇住了,教室靜得出奇,以至于連根針掉在地上都聽的見,我似乎感覺到他們害怕得連氣都不敢喘了。于是我就問到:“你們有什么感受?”這一問一定打開孩子們的話匣子。“陰森森的,太恐怖了,一定有毒蛇在這種地方出沒,他是冒著生命危險在準備第一手材料。”“叢林密布,蟲子叮的他整夜無法入眠,第二天又要繼續采藥,太辛苦了,而且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果沒有很大的決心,絕對吃不了這種苦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回答得很精彩。于是,我又接著問到:“這樣可怕的地方李時珍為什么還要那么堅持呢?”一石激起千層薄,,學生結合文本回答道:“為了完善舊醫藥書,減輕病人的痛苦,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再讓學生朗讀自然段,畫出自己認為寫的美的句子,相信孩子們一定讀的很動情,不需要老師更多解讀,自己能夠品出課中重點詞句的意味。
小學語文課文,每一篇都是詞句優美、內容精巧的讀物。尤其古詩,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是值得中華民族驕傲的國寶,猶如顆顆璀璨的明珠永遠綻放出迷人的光彩。為了讓孩子能夠從這文化瑰寶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也為了讓這傳統的燦爛文化得以繼承和發揚光大,每一冊的語文都有安排古詩詞的內容。由于古詩句是高度濃縮的精華,詩句的意思不易理解,有的詩句不僅僅有字面上的意思,還隱藏深層的含義,精彩的內涵,就需要老師在關鍵點和難點的地方導讀。要是學生處于“山窮水盡疑無路”,老師就得起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例如我教學《七步詩》,我先讓學生先自學古詩,想想詩的大意是什么,學生從詩句的字面上所能攝取的信息是用鍋煮豆子,鍋下燃燒的是長豆子的秸,鍋里的豆子在被煮熟的過程遭受痛苦地煎熬,它們本來都是來自同一植物的一部分,卻如此相互殘害,結束句引發讀者的深思。學生在自學時,通過看注釋就基本上能大致理解詩句大意,但對結束句的發問,詩人寫詩意圖和要表達的情感一定困惑不解。此刻“正是橙紅桔綠時”,這時老師只要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讓學生知道,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兒子,很有才華的曹植深受曹操的厚愛,曹操死后,曹丕繼位,很嫉妒曹植,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處死。此事學生豁然開朗,真切地體會到曹植的悲慘遭遇和帝王之家爭權奪利、手足相殘的殘局。當學生對詩的情感和基調把握住了,我不是急于“鳴金收兵”,此時正是鍛煉學生聲情并茂誦讀的好時機,通過學生搖頭晃腦的各種展示讀,指導個別學生讀,老師范讀,把學生的學習激情引向高潮。如果上課一開始就向學生介紹時代背景,再讓學生學習古詩,然后由老師串講詩句大意,整堂課程下來就顯得平平淡淡,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而我是在學生學習處于困惑之時,適當跳起來讓學生“摘桃子”而又摘不到之時,老師給予輕描淡寫的點播,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靈活的教學方式能給課堂注入活力,能喚醒學生的注意力,使之高度集中,使之忘情地進入審美體驗的情境之中,這樣,就能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例如我在教學《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這部分內容時,這一自然段的文字雖然不多,但在整片文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內容很不好理解。我便想到運用形象直觀的方式來理解“人”字形線路是怎么一回事。我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鉛筆和筆盒同桌合作來演示“人”字形線路,用數支鉛筆代替長長的火車車廂,用兩個筆盒分別代替兩頭的火車頭。這下學生的興致很高,尤其是男生不僅動手使火車行駛在陡坡上,嘴里還發出火車長鳴聲,可帶勁了。同桌也配合得很好,他們借助“學具”先是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后面推,等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通過操作,學生明白詹天佑為什么要設計“人”字形線路,使抽象文字形象化、具體化。我乘勝追擊:“詹天佑為什么能有這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呢?”我提醒學生可聯系前面段落內容想一想,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這與詹天佑勘測路線做了大量充分的準備有很大的關系,學生也明白作者為什么濃墨重彩地描繪詹天佑勘測路線準備工作階段。這樣前后一聯系,不僅能使學生從中悟出為什么京張鐵路的竣工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一個強有力的回擊,以及詹天佑為什么被稱為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還能培養學生用聯系的眼光看問題。
提高40分鐘的課堂效率,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通過不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始終是我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