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中學 李莉莉
巧析詩歌的章法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中學 李莉莉
古人作詩,講究章法、注重文章的起承轉合。律詩是以“聯”、絕句和詞是以“句”、古體詩是以“偶句”為起承轉合的常式單位的。凡作詩詞,要“一步一態,一態一變”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語,綿婉中著一二激勵語(沈謙《填詞雜說》)”。所以我結合近幾年的高考題,從詩歌的起承轉合入手,遵“路”識“真”。一方面總結如何解答關于詩歌結構方面的問題,另一方面從詩歌的結構特點切入,更好地鑒賞詩歌。
盡管古典詩歌起式的形態各異,但都是為了振起全篇。其作用一般會有:觸景生情,依景敘事,烘托情感;奠定感情基調,渲染氣氛,營造某種氛圍;總領全詞,直陳胸臆,開篇議論;點明詩意;鋪墊,引出下文;比興手法的運用。這些作用大致圍繞描寫、抒情和議論這三種表達方式展開的。
例如2011年浙江高考卷:
蝶戀花?出塞
【清】納蘭性德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問題】這首詞開篇有何特點?
【答案】總領全詞,點明主旨;議論開篇,奠定感情基調。
這首詞是納蘭性德到關外巡察時所寫。詞人一開篇就感慨古往今來的興亡盛衰,從古到今,山河是沒有定數的,此時愛新覺羅氏,彼時有可能是葉赫那拉氏,江山的輪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發生逆轉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無法言語的無奈。從納蘭性德的身世來看,他雖然貴為皇族,但也沒有主宰江山的機會,然而跟從皇帝出行的經歷,使他對國家的理解更為深刻,使他對時局的變遷更為敏感,開篇就議論,點明寫作意圖。
一般而言,承句多為寫景或敘事,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如2006年安徽高考卷: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 過
泛菊杯深,吹梅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
【問題】“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上片的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承上啟下的作用類似于現代文閱讀里的過渡句,比較好理解。
在詩詞的結構中多指律詩的頸聯、絕句中的第三句詞和曲中的“過片”。
例如2008年江蘇高考卷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問題】分別概括這首詩頷聯和頸聯的內容,并說說其中寄寓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慨。
【答案】(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物;寄寓人事滄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廢的感慨。
這首詩的頸聯在內容上出現了轉折,詩人沒有停留在頷聯的描寫上,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而是把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頓時視野開闊,氣象恢宏。了解了頸聯的轉折作用,在答題時會將六朝的盛衰放在廣闊的自然背景中考慮,人事會興廢,而自然是永恒的。
古人曾說:“填詞結句,或以動蕩見奇,或以迷離稱俊”(《填詞雜說》),“收句非繞回即宕開,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盡。”(劉熙載《詞概》),常常有點明題旨,收束全詩、照應開頭、照應題目的作用。
例如2009年天津高考卷
嚴鄭公宅同詠竹
杜 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問題】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答案】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順應自然。示例二:要呵護人才,不要摧殘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攜,使自己有所作為。
這首詩的尾聯,告訴人們只有真心愛竹、護竹,不去“剪伐”,摧殘可愛的新竹,它一定會自然生長到拂云之高。作者展開想像,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經伸入云端,輕輕的拂動著。使自己能“致君堯舜上”,能為治國平天下奉獻綿薄之力。此篇詠物之作,前三聯在描寫竹子,而到了尾聯就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點明寫作意圖。
以上是分別從起承轉合四方面來鑒賞詩歌,而整體感知詩歌,這是必不可少的。也曾經出現過這樣的考試題。
例如2011全國卷
關河令
周邦彥
秋陰時晴漸向暝,變一庭凄冷。佇聽寒聲,云深無雁影。
更深人去寂靜。但照壁孤燈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問題】從上、下兩闋的首句看,這首詩是以什么為線索來寫的?請簡要說明。
【答案】此詞以時光的轉換為線索,表現了深秋蕭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獨感。
這首詞開篇點明時間是“秋陰時作漸向暝”,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時陰時晴、漸漸昏黑。“云深”一句,提示讀者,詞人在滿庭凄冷的環境中佇立,夜已黑。過片“更深人去寂靜”點明旅居時間的推移,傍晚,一人佇立庭院,聽寒聲陣陣,雁鳴凄厲;夜深,只身獨處室內,見孤燈熠熠,形影相吊。以時間變化為線索串出詩人情感脈絡。
再例如2011江蘇卷
春日憶李白
杜 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問題】說說這首詩的構思脈絡。
【答案】立足于詩、懷念李白:從贊美李白的詩歌開始,轉為對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見、切磋詩藝作結。
這首詩的構思脈絡,圍繞的核心是憶李白,按照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開篇一定要從為什么想李白寫起,因為李白的才學,接著寫李白的詩歌風格,再轉折到對李白的思念,最后告訴大家想和李白干什么,酣酒論詩文。同時“憶”也是全詩的線索。
雖然考查詩歌結構的高考題不是很常見,但一旦掌握其脈絡,自然抓住詩人跌宕起伏的感情變化。攫其經絡,洞曉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