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
兒子18歲生日前,我送給他一份禮物。
那是從他出生起我為他記的日記。說是日記,實際很慚愧,最多只能被稱為月記,只是把他從小到大的成長中那些難忘的小事記錄下來而已:他出生時的模樣,長第一顆牙,開口叫爸爸媽媽,蹣跚學步,自己編的第一個童話,第一次跟別人打架,第一次演話劇,第一次約會……讀到其中的某些文字,我自己忍不住笑出聲來。
我不由感嘆:時間過得太快,我錯過的遠比我記錄的多。的確,我們給了孩子一個安全舒適的家,但我們又不得不一次次遠離,出外奔波。有一次我又要出差,不得不充滿歉意地跟孩子告別:“寶貝,對不起,媽媽要三天后才能回來。”沒想到孩子過來摟住我的脖子,安慰我說:“媽媽,你真可憐。等你回來,我一定陪你玩。”做父母的,何嘗不應該感恩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以自己的存在提醒著我們生命的美好、愛的力量。
讀完厚厚的日記,兒子敲開我的房門,張開雙臂,給了我一個緊實的擁抱:“謝謝你,媽媽,我愛你!”他的眼角還有淚痕,我的眼睛也濕潤了。
曾經在我懷中的小嬰兒,是什么時候長成了一米八的小伙子?作為母親,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讓他有一天能獨立行走,今天的一切不正是我孜孜以求的嗎?我心中雖然傷感,但畢竟充滿希望和驕傲。但有一種別離卻是永別。無論你有多少時間做心理準備,也難以承受那致命的一擊。
婆婆2009年因癌癥去世。她是位非常堅強的女性,患病后從始至終都要求醫生和家人對她實言相告。她對生命一直抱有希望,在她的花園里種了不少菜蔬,有豆子、絲瓜、番茄等等。死亡的臨近,讓她對所有生命都充滿了憐惜之情,照顧起這些菜蔬也格外上心。
終于有一天她要住到醫院里去了。出門前,她還特地到花園看看,好像與她的朋友一一告別。
癌癥病人在病程晚期非常痛苦,趁清醒的時候,婆婆把身后一切安排得妥妥帖帖,還把我叫到床邊,指著相冊里一張她身穿大紅毛衣微笑的照片說:“人終有一死,走的時候也要高高興興的。在靈堂里你就掛我這張照片,把我最好的形象留給大家。”
我太能理解她了,她希望有尊嚴地離開,帶著對生命的感激和曾經擁有的快樂。
她最后的要求是摘一個她種在后院的絲瓜,放在床頭,看著它,她能感覺生命往復,生生不息……當分離最終來臨,我們在她的房間里點上蠟燭,呼喚著:“媽媽,往有光的地方去。”
我那年幼的女兒,第一次遇到“死亡”這件事,既傷心又恐懼,問我:“媽媽,人都會死嗎?”
“是的,都會死。”
“那怎么可以不怕死?”
“怕是正常的,但如果好好地活過,就會怕得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