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風手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司機有一千種絕活兒。
但說到底,所謂的絕活兒也都是日常技能的變種,和普通人比起來,沒什么太多了不起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了,這北京的哥,還真有兩種其他人不會的技能。
這兩種絕活兒,其他人哭都哭不會。
首先要提的,就是“聽聲辨位”。這聽聲,指的是乘客口音,這辨位,則指的是乘客打哪兒來。
北京的人流量這么大,到底哪些客人司機喜歡拉,哪些客人司機懶得拉,這上了車兜不兜圈子,黑不黑點兒錢,都有學問,關鍵就在這“聽聲辨位”上。就拿西客站來說吧,京津冀地區的客人,其實是司機們最不喜歡的,挨得近跑不遠地方熟,想蒙你都蒙不成。越是往南,司機越是喜歡。外地客,不知道路,從西站出發,繞著豐臺跑一圈再回海淀,估計乘客都不知道哪兒是哪兒。平舌翹舌不分,好,這是一外地客,能拉。兒化音用得標準,就算不是本地人,至少也待挺多年了,趕緊滾蛋,別耽誤我掙錢。雖說是小小口音,可鉆進司機師傅的耳朵眼兒里,就能聽出不一樣的價格來。尤其是把“劉奶奶喝牛奶”說成“劉lailai喝流lai”的同志,這聲音聽著,簡直是嘩啦啦的鈔票響。
早年間,北京出租車很不規范,不打表打假表都是常有的事兒,不載客搶載客也都不稀奇。雖說整頓了這么多年,可老毛病一時半會兒還是改不了。北京的各大長途車站,都有一大批“聽聲辨位”的高人,等著拉冤大頭的活兒呢。
平頭,制服,半開著窗戶,把耳朵湊出來,遮遮掩掩聽著。“哎喲,這是一天津人,算了算了,這活兒不拉。”
這樣的小哥,明顯是剛入行的新人,頂多判斷下乘客大概的地方,成不得氣候。
戴墨鏡,神色不屑,半倚著車門,拿腔拿調喊著走嘛您,等人真走近了,又閉上嘴巴,半側著身子,專用耳朵對著。
“嗯,湖北的,武漢的,能行。”
這號的,算是步子踏進修行的門檻了,將來定有大作為!
常聽人們說,要做好北京的司機,功夫不在開車上,而在兩個地方。
一個在耳朵上,指的就是“聽聲辨位”。
另一個,則在嘴巴上,那就是說話的藝術了。
北京司機能侃,這事兒連奧巴馬都知道。可要是把的哥的嘴上本事真當作他們有學問,這就確實有些夸大了。乘客多,見識多,哪兒的消息都能打聽一點兒,自然說話的面兒就寬了。
枯坐車中,再加上北京老堵的路況,沒人挑頭兒說話,確實難堪。
所以司機師傅們往往起了個活躍氣氛的作用,一來是緩解壓力,二來是調節情緒,打好關系,多收個一塊錢,乘客也不計較。這其實是司機的本分,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本事。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