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慧
超市里的豬肉價格差別很大:按照種類,黑山豬高于大白豬;按照飼養方式,散養豬高于圈養豬;按照肉的質地,瘦肉高于肥肉;按照肉的部位,里脊肉高于五花肉。如果什么都相同,但價格仍有高低之分,售貨員會指著價格較低的告訴我們:這是冷凍肉,而價格較高的則是排酸肉,介于中間的是冷鮮肉。冷凍、排酸和冷鮮有什么區別?這一切,要從豬被屠宰以后說起。豬停止了呼吸和心跳,但是它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卻依然發生著激烈的化學變化。具體來說,有如下4個階段。
一、處于柔軟階段的熱鮮肉
表現:肌肉松弛,關節無力。原因:心臟停止跳動以后,腦細胞由于缺氧最快“停工”,導致身體癱軟下來,體內僅剩的一點能量維系著細胞的新陳代謝。口感:肉質最新鮮,營養物質也保持得最好。特點:此時營養價值最高,但因溫度接近動物的正常體溫(37℃左右),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容易變質。我們在超市里基本上買不到熱鮮肉。
二、僵直階段,一般為屠宰后8小時左右
表現:肌肉失去彈性而呈緊縮狀態,關節不能活動,四肢僵直。原因:除了神經細胞以外的其他細胞會在無氧條件下繼續存活好幾天,也是動物體內各種復雜化學反應的開始,比如,肌肉中儲存的糖原會產生大量的乳酸,肌肉中的肌凝蛋白凝固導致肌纖維變硬等。口感:這個時候的肉是僵直的,含水量低,乳酸會使其口感呈酸味。特點:此時的肉不宜加工和出售。
三、冷鮮肉階段,為僵直3天以后
表現:肉質恢復柔軟、多汁,含水量高。原因:為了自身新陳代謝的需要,動物體內含有多種酶,比如分解蛋白質的蛋白酶,分解多糖的溶酶體酶,分解糖原的糖原酵解酶等等。這些酶推動著細胞內發生巨大的化學變化,蛋白質得到水解而使得肉質變嫩,結締組織變得松散,關節不再僵硬,乳酸也被逐步分解。口感:肉的質地恢復柔軟,保水性強,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特點:動物被宰殺自然冷卻以后,放入0℃以下的冷庫,肉中心的溫度降低到0℃~4℃,能夠抑制微生物的繁殖,但是肉本身不會產生冰晶。由于這個過程排出了乳酸以及一些代謝廢物,所以被商家冠以“排酸肉”,是我們在超市可以購買到的肉質處于最佳階段的豬肉。
四、自溶和腐敗階段
表現:即使處于0℃~4℃,排酸肉中的微生物依然在緩慢繁殖中,超過48小時,肉就開始變質。肉質黏且軟,失去彈性,后期可能會出現臭味,顏色看上去暗淡,呈黑紅色。原因:微生物繁殖。特點:不宜食用。
此外,另有一種肉的保質期可以更長,那就是冷凍肉。冷凍肉是宰殺完畢以后,將肉放置低于-23℃的冷庫中迅速降溫,將肉中心的溫度降到-15℃以下。此時,肉中的微生物繁殖力急劇下降。這種肉保質期長,溫度控制也不如冷鮮肉那么精細,水分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都會有所損失。所以超市里打折銷售的往往都是存放時間較長,又沒有變質的冷凍肉。
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買的肉較多,來不及吃完,也會放到冰箱冷凍。但是,這種方法極為不妥。因為冷凍固然可以延長保質期,但是廠家制作的冷凍肉是在-23℃的環境下將其迅速降溫,產生的冰晶比較小,對細胞的損傷也相對小一些。而家庭用冰箱的冷凍溫度為-18℃,產生的冰晶大,非常容易刺破細胞,使得營養物質流出。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買肉呢?
1.從營養成分來講,由高到低為:熱鮮肉、冷鮮肉、冷凍肉;
2.從概念上來講,冷鮮肉等同于排酸肉;
3.冷鮮肉宜現吃現買,不要把冷鮮肉變成冷凍肉;
4.冷凍肉營養損失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