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中小學美術教育教學擔負著對中小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作用,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美術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集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想象力,豐富審美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和熱情,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一、美育的根本目的和中學審美教育的任務
我國近代美學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大辭典》藝術條目)著名藝術教育家豐子愷也曾說過:“我教藝術科,主張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間接效果;不求學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畫,但求涵養其愛美之心。能用作畫一般的心來處理生活,對付人世,則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為藝術最大效用。”(《豐子愷論藝術》)由此,我們認為,審美教育就是培養、提高人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樹立、端正人們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們的情感,美化人們的生活,使人們更加熱愛美、熱愛生活,提升生活和生命的質量。
二、美術作為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在中小學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1.在美術審美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因為我們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趣味等都與其發生緊密的聯系
中小學生雖然對美有一定的認識能力,但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基礎依舊單薄。他們對周圍的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會用文筆和語言去表達,但在用畫筆表達時卻出現畫面混亂、色彩凌亂等情況,少有得意之作。因為沒有較好的審美基礎和藝術修養,對優秀的作品不能清楚地表述和評價,更談不上自我創作。因此,中小學美術審美教育,是在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和情趣,并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2.人的興趣愛好是逐漸培養形成的,審美也一樣
美無處不在,在校園、宿舍、工廠、大街、小巷、公園、田野無處沒有它的身影。在我們的服裝、生活用品、風景、建筑物中,或在觀看影視劇、觀摩展覽、外出游覽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它可以超越時間、空間、國度,乃至心靈,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去發現、感受和欣賞。大多數人往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又或者以他們僅有的審美標準來衡量美丑,沒有真正發現和探究美的實質,而美術教師在課堂內外的講解、示范、引導、點評,對推動學生認識美、鑒賞美、創造美有著極大的幫助。如通過模仿優秀作品,讓學生感受和體驗繪畫的樂趣,并學習技能方法;欣賞美術作品,引導學生發表觀點,分析作品的優缺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指導學生創作,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幅作品,感受不同的藝術效果;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從實際出發,開發校本資源,引導學生理解生活的意義、生活的方式,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實學生的精神世界等。教師以活動、合作、實驗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對美術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領悟,逐漸掌握一定的美術技能,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最后構成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整體認知。
3.美術作品常常對人產生情緒感化的作用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高于生活。生活豐富多彩,正如歌中所唱“繁華色彩光影,誰不為它迷倒”,美術正是以這精彩紛呈的現實生活為源泉而進行創造的。藝術家們以他們獨特的審美眼光和創作手法,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讓我們為之贊嘆的作品,并從中受到感染。如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隆的《擲鐵餅者》、羅丹的《手》等,都曾經征服過不少人。21世紀的中小學生對美的認識和感知多是通過廣告、雜志、漫畫、影視、音樂、服裝等,這些媒介具有信息多、容量大、輻射廣、傳播快、視覺沖擊力強等特點,學生在沒有較好的系統審美構架時,容易出現接受快,消化慢,易記難表,制作模式化,思維固定化,作品無新意、無共鳴等現象。而美術的審美教育恰恰能把生活實際與學習內容相聯系,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糾正,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審美系統,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兩者之間的關系,拓寬學生的思路,激發想象力,發掘生活與藝術作品內在的聯系,最終轉化為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并創作出符合審美情趣的作品。
4.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和智慧潛能的發揮,使他們在學習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賀拉斯說:“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才能符合眾望。”(《詩藝》,賀拉斯)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大力開發各種美術資源,就地取材,變廢為寶,讓學生多接觸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以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豐富學生審美形象的貯存,積累提升學生的審美經驗,以促進學生逐步向高層次的審美活動過渡。如鼓勵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投身自然,參與社會生活活動,把理論變為實際,大膽實驗,勇于嘗試,以此強化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力,豐富學生頭腦中美的形象儲存;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將靜態的畫面“還原”為真實的“情境”,由繪畫制作到表演,由外到內地給學生以情緒感染,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審美活動,增強美育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學生明白美術運用的廣泛性;教師通過微課設計,大膽引用時下流行的時尚、現代、新穎、鮮活的生活元素作為欣賞內容和參考,利用影視、錄像、海報圖片、多媒體、游戲、音樂等方式再現形象,多元化展示美術個性魅力,吸引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實際事物和具體環境,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刺激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美術的興趣,完成活動設計等。學生在整個活動中將實踐活動貫穿于學習探究,做到真正的動腦、動口、動手,學生興趣盎然,審美活動也就能應時展開。
5.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感受美和鑒賞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審美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審美感受,不同的學生在藝術實踐中會有不同的表現。現今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良教學手段,實行多元化教學,充分挖掘學生潛力,結合學生實際特點進行分層教育,善于捕捉和發掘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采取中西結合、新舊結合、學科結合、本土與外來結合的方式,以欣賞為基礎,以啟發為引領,以訓練為手段,把學生對未來充滿好奇,對生活滿懷渴望作為創作動力,教會他們如何通過簡單的線條、多彩的畫筆來表達他們所看、所想的美好事物。作為教師,應該充分認識美術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承認不同個體的差別,堅持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使之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按適合自己的方向發展。
“外在的美只能取悅于人的眼睛,而內在的美卻能感染人的靈魂。”(雨果)審美教育應該貫穿于美術教學的始終,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注重學生藝術實踐活動、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實施個性化教育,使審美教育成為中小學美術教育的一條主線,促使學生從中去發現美,感悟美,欣賞美,體驗美,贊嘆美,創造美。
參考文獻:
付曉娟.淺談中小學美術素質教育的培養[J].百姓生活:下半月,2012(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