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林
摘 要:小學低段數學中“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讓小學生在觀察物體、認識方向、制作模型、圖案設計、實驗操作等各種活動中,獲得關于“空間與圖形”的知識,更好地從形狀上去認識周圍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形成和發展良好的空間觀念。聯系工作實際,從五個方面對小學低段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談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空間與圖形;合作交流;生活實踐
一、創設情境,貼近生活
課程標準強調“空間與圖形”內容的選取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在教學中,設置情境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日常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教學活動,如運用故事、游戲、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空間與圖形”。
例如:在“認識角”的教學中,先采用游戲“猜猜我是誰”,讓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基本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從而明確前三種圖形與圓形的區別,初步感知角,再通過“看一看”,欣賞學生熟悉的剪刀、鐘面、紅領巾等所形成的角,讓學生知道生活中有角,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中感知概念,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
二、創設機會,捕捉素材
小學生年齡雖小,但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自己在身邊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數學素材,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趣,引發學習數學的欲望。
如在學生認識角后,隨即觀察教室,看看哪些物體的表面有我們今天學習的角?學生興趣被激起,找出很多,然后又讓他們想想家中、街上還見過角嗎?學生想象后,又舉出了很多例子。
三、動手實踐,合作交流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是難以形成空間觀念的,只有在大家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不斷生成和發展,并得到提升。
比如在教學對稱時,我盡量多給他們動手操作的機會,通過折一折、剪一剪、合作交流,理解“對稱”的意義。觀察這些圖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對稱軸”,然后出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判斷它們的對稱性和各有幾條對稱軸。學生可以討論,也可以自己想辦法解決。這樣的教學過程抓住了時機,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學生更清楚地明確了“對稱”這一概念,促進了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展。
四、善于處理教材,挖掘教材
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枯燥無味的狀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生活素材,用生動具體、形象可感的生活實例解釋數學問題。在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讓學生密切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交流匯報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實實在在的數學”。在使用教材時,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現的具體素材,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資源,切實發揮教材的作用。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我提問:“我們班有些椅子松動了,誰能根據學過的數學知識想一個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通過思考,馬上想起三角形的穩定性不正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交流后,我趁勢要求他們在課后自己動手修理松動的椅子。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對“三角形的穩定性”記得更加牢固。
又如:在學習了圓的知識后,我提問:“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圓的特性?”通過了解“空間與圖形”有關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數學的魅力。
五、教師語言科學,力求精練
數學是科學性和邏輯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因此,小學數學的教學語言應該科學、準確而又精練。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初步認識”時,可以這么說:“先拿三根小棒,圍一個圖形,誰愿意到前面來做?”單刀直入,開門見山,直入課題,語言簡潔,任務明確,當教師對三角形下定義時,不能說:“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應該說:“由三條邊圍成的圖形是三角形。”
同時,教師的語言要生動、兒童化。如在認識角后,要求學生數各圖形中角的個數時,教師可以這么說:“角寶寶跟大家玩了這么久覺得累了,想休息一下,瞧,它們都藏到哪里去了?”這樣的語言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枯燥無味的練習變得生動有趣。
總之,在認識數學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方面,“空間與圖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小學低段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我們一定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學生的觀察操作、共同探討、合作交流等途徑,合理運用教材,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參考文獻:
余勇.小學低年級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之我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