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銀斗
摘 要:如今在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作文中,寫作千篇一律的現象比較明顯。“千篇一律”體現在題材內容、抒發感情等方面高度相似,且不夠具體,沒有自己的特點。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在寫作文時,把自己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事情以及內心思想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強調“親歷”和“真實”。探討的即為培養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寫出自己個性的方法,具體包括在作文題材選擇、對人物事件的具體分析描寫和抒發的感情中講求具體、真實的三種方法。
關鍵詞:小學高段作文;千篇一律;個性化;具體真實
小學高段作文寫作的要求是使學生能寫簡短的記敘文,能記簡單的讀書筆記、會議記錄,做到思想健康,內容具體,有中心,有條理,語句通順,書寫工整,不寫錯別字。記敘文寫作是小學高段作文寫作中的一個重點,現在小學高年級作文寫作中有一個普遍的現象:作文的語句很優美,但很難讓人有“心動”的感覺。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在寫作時無論是在題材選擇上還是在情感表達上,都千篇一律。因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在寫作中寫出自己的個性,拒絕千篇一律。
一、培養學生在題材選擇上的多樣化,拒絕古、舊的題材
學生在寫事的記敘文中,經常寫到的事件有扶老奶奶過馬路、老師深夜披衣批改作業、父母深夜送兒就醫、在學校給花草樹木澆水、下雪時在學校鏟雪等等;在寫人的記敘文中,常寫的人有自己的媽媽、爸爸、好朋友、×老師……這些題材相對來說比較古、舊,尤其是扶老奶奶過馬路等題材,所記敘的事件過程都差不多,很難寫出新意,因此,一定要培養學生在寫作中拓展新的題材。
(一)拓展新的題材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小學高段學生雖然每天過的是從家里到學校的兩點一線生活,但他們依然有著豐富多彩的生活,比如小學生的課外游戲,像拔河比賽、丟沙包、跳皮筋等。這些課外游戲都深受學生喜愛,在培養學生拓展題材時,就可提醒和鼓勵他們從課外游戲下筆,記敘游戲過程中的某一個事件或某一個人物;再比如,學校里邊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比賽,如,書法比賽、歌唱比賽、六一兒童節的文藝會演等等,這些活動里的人和事也可以作為寫作中的題材。
(二)拓展新的題材可通過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閱讀和積累而實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廣泛閱讀,積累寫作素材,才能寫出好文章。這里所講的閱讀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引導學生熟讀背誦經典的課文或段落。人教版的教材上規定學生背誦的課文或段落多是一些經典的內容,學生將其牢牢記在心里以后,有助于他們在寫作中對文中的一些精彩的語言、經典的故事等加以引用,為寫作添彩。比如“才下過幾陣蒙蒙的細雨。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展開帶黃色的嫩葉的柳絲。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艷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過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選自三年級的課文《燕子》)語句里的修辭手法用得非常妙,學生在作文中若能對其直接引用或加以模仿運用,都能為作文語言添彩。
2.教師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如:英雄人物故事、科學家的故事、歷史傳說、民間寓言、童話故事、科普讀物等,要求學生講一些精彩而有意義的故事、趣聞、先進人物事跡、名言警句等作為寫作材料積累起來,或摘抄,或背誦,以備日后作文選材之用。
3.開展背古詩運動。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此,教師可要求學生多背誦古詩,教材上的古詩是基礎,比如二年級教材上的《望廬山瀑布》、四年級教材上的《憶江南》《獨坐敬亭山》等。另外,也可自己尋找、抄寫古詩,每天早讀時主動背誦,進行寫作素材的積累。
二、鼓勵學生對事件、人物進行具體的回憶、觀察和分析,在寫作中拒絕“空”
小學高段的學生在作文寫作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將事件、人物記敘得很模糊,不夠生動具體。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不善于對事物進行細致、具體的觀察和分析,所以本來比較具體生動的內容,他們經常是三言兩語就寫完了,而其他無關緊要的話則寫了很多,所以作文整體看起來就缺乏具體的內容,顯得很“空”。因此,教師要注意開拓學生的思路,引導他們在頭腦中再現曾經經歷過的情景和場面,對事件、人物進行回憶和聯想。
在一篇名為《友誼地久天長》的小學五年級作文中,小作者在記敘一次考試中好朋友給他借尺子的事件時,細節描寫得很到位:如“我一打開筆盒,頓時傻眼了:‘長腿歐巴直尺哥哥跑掉了,沒有尺子哪行呀?但回家取已經來不及了……”“她沖我頑皮地眨了一下水靈靈的大眼睛,翹起的睫毛構成了美麗的弧線,用她那櫻桃小嘴對我神秘一笑……”“她徑直地走向自己的座位,拿出她新買的直尺,‘咔的一聲折斷了,一半給了我。我握著那半截直尺,感激地看了她一眼,不知說什么好。”
再如另一篇名為《我的“牛奶”老師》的小學六年級作文中,小作者在記敘這位“牛奶”老師時說這位老師的課堂上同學們常開小差,有一次老師抓了一個開小差的學生,引起同學們發笑。這位老師之所以叫“牛奶”老師,是因為他很嚴格。然而作者在寫“牛奶”老師抓開小差的同學時,沒有具體地敘述這一過程,本來應該是很生動精彩的情節,卻被忽略掉了,這樣的作文會顯得枯燥無味。
三、鼓勵學生在抒情的時候,抒發具體的、真實的感情
小學高段學生的作文,有一些文章語句非常優美,但卻難以讓人“心動”,這主要是因為抒發的感情不夠真實、不夠具體。因此在作文教學輔導中教師一定要教育學生在作文中抒發具體的、真實的感情。
就如寫自己的媽媽的小學生作文中最后通常都要歌頌媽媽對自己無私的愛,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感激之情。但這種感激和歌頌之情應該根據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事件引出來,而不是千篇一律地進行泛泛的描寫。
在寫媽媽的作文中,常出現的語句有:“我的媽媽年齡不大”“可謂‘歲月不饒人,轉眼之間,媽媽頭上的青絲中早已摻雜了一縷縷花白的頭發”“我的媽媽,沒有特別的作為,沒有很特別的奉獻,也沒有什么特別優越的生活可以給我,我的媽媽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女人”“我的媽媽,撫育我長大,教會我做人的道理,讓我有了一個溫馨的家,給了我所有”……有些學生在寫完這些話語之后,直接就抒發自己對媽媽的愛,寫出發誓要報答媽媽之類的話語。
這樣的作文就是抒情不夠具體和真實,雖然作文的語言還比較優美,但是它缺乏打動人的內容和故事。在寫媽媽類的作文中,教師可以嘗試給學生一個“結構”示例:(1)簡介媽媽(年齡、外貌、職業等)。(2)選取一到三個典型事例,比如說某一次媽媽關心“我”的學習,某一次媽媽教育“我”要孝順,某一次媽媽關心“我”的生活。(3)結尾表達對媽媽的感激之情。當然,這個結構不是一個死的框架,這里的“媽媽”可以換成其他的人,寫媽媽時也不一定要嚴格按照這個結構來寫,但一定要讓學生記住要寫具體的事件,通過事件來引出感情,讓抒情變得有理有據、具體真實。
參考文獻:
[1]羅凱.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質量[J].學周刊,2013(08).
[2]竹永萍.小學記事作文現狀調查與思考[D].重慶師范大學,2010.
編輯 段麗君